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本书选题和内容 1
第二节 选题意义 3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 4
第四节 基本概念的解释 5
一、韵律 5
二、韵律成分和超音段成分 5
三、韵律特征 5
四、声调的一般概念 6
第二章 轻声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8
第一节 引言 8
第二节 轻声的理论探讨:轻声与重音 9
一、赵元任(Chao,Yuen-Ren) 9
二、郑锦全(Cheng,Chin-Chuan) 10
三、陈重瑜(Chen,Chung-yu)、沈晓楠(Shen,Susan Xiaonan) 11
四、端木三(Duanmu,San) 12
五、岩田礼(Iwata,Ray) 13
第三节 轻声的音系学研究 13
一、Moira Yip 14
二、王嘉龄 14
三、王洪君 16
四、林华(Lin,Hua) 16
第四节 轻声其他方面的研究 18
第五节 小结 21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研究视角 23
第一节 引言 23
第二节 重音和韵律学理论 23
第三节 韵律系统 27
一、简单的韵律系统 27
二、复杂/复合的韵律系统 27
三、声调和重音的互动 28
第四节 汉语的重音问题 31
第五节 小结 33
第四章 对汉语方言中轻声的调查与分析——类型学的研究 34
第一节 引言 34
第二节 材料来源、调查过程与分析角度 35
第三节 汉语方言中的轻声:共时的考察与分类 36
一、材料的初步分析 36
二、汉语轻声的跨方言考察 40
(一)轻声音节的出现位置 40
(二)轻声出现的条件 43
(三)轻声的调值(音高)实现 49
(四)轻声的语音性质 53
(五)西南官话的轻声 59
(六)轻声与儿化、儿尾、小称音变、重叠等现象密切相关 63
第四节 小结 67
第五章 汉语轻声的本质与成因 69
第一节 引言 69
第二节 双音节化和语法化 72
一、语法化及其语音表现 72
二、双音节化、语法化与汉语韵律的综合讨论 75
(一)双音节化和语法化 75
(二)双音节化的韵律学解释 76
第三节 轻声的本质与成因 78
一、双音节化、语法化和轻声——兼谈吴语连读变调 78
二、语言接触下的韵律影响和轻声的产生 81
第四节 轻声与汉语的其他语流音变 84
第五节 其他语言的声调中和化 87
第六章 轻声的历史层次问题 90
第一节 引言 90
第二节 轻声前的一般连读变调 92
第三节 轻声前的中古调类分化 102
第四节 “小姐”与“姐姐”类变调 109
第五节 轻声的类别与历史层次 111
第六节 小结 116
第七章 轻声的语音学研究 117
第一节 引言 117
第二节 轻声的幅度积研究 118
一、实验过程 119
二、结果分析 120
(一)二字组前字(后字为非轻声/轻声)幅度积、音长统计结果 120
(二)二字组后字(非轻声/轻声)幅度积、音长、音强统计结果 122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24
第三节 轻声的音高实现 128
第八章 结论 147
第一节 结论 147
第二节 将来的研究 148
参考文献 149
附录 二字组(后字为轻声/非轻声)前字、后字幅度积、音长、音强统计表 159
后记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