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 1
一、统筹城乡发展 2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 2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3
(三)成渝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5
二、城乡二元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 7
(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提出 7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路径 10
(三)我国城乡差距现状 13
(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需求指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17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 18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18
(二)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2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决定了成渝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 26
四、中国改革历程与统筹城乡发展 28
(一)中国改革历程回顾 28
(二)新时期改革的主要特点和任务 30
(三)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改革深化 32
(四)改革进程的阶段性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中行政和社会体制改革重点 33
五、“成都试验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重大问题 36
(一)“成都试验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分析 36
(二)“成都试验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亟须研究的重大问题 42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4
一、相关经济学理论评述 45
(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45
(二)全要素贡献率理论 47
(三)城市化理论 47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统筹城乡发展概述 49
(一)经济发展方式 49
(二)统筹城乡发展 51
三、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及转变制约因素分析 54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54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57
四、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60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选择城市化道路 60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61
五、成都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61
(一)统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指南 62
(二)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动力 63
(三)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活力 64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载体 65
(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基础 67
(六)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转变保障 69
第三章 城乡统筹与农村市场主体培育 71
一、世界各国(地区)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经验借鉴 71
(一)日本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市场主体培育现状 71
(二)韩国农业发展概况与合作社简况 74
(三)法国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市场主体培育现状 74
(四)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经验 75
(五)印度农业改革成果及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现状 78
二、国内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80
(一)农村市场主体的存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80
(二)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类型、作用及局限 81
(三)地区模式简介 88
(四)带普遍意义的培育措施 92
(五)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发展趋势 93
三、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5
(一)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现状 95
(二)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存在的问题 101
四、进一步推进成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对策 106
(一)进一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的重点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106
(二)注重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和经验推广 107
(三)重视农村市场主体的质量规模 107
(四)加强政府在农村市场主体培育中的扶持作用 108
第四章 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 110
一、土地资本化的制度障碍分析 111
(一)农地产权主体虚置 111
(一)农民土地发展权的缺失 113
(三)土地配置效率低下 114
二、土地资本化的改革路径选择 116
(一)做实农村集体产权主体 117
(二)以土地发展权的贴现来分摊土地用途管制的成本 118
(三)农地使用权抵押可获得性的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119
第五章 重建农村承包地的产权主体 123
一、现行农村承包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125
(一)必要性分析 125
(二)紧迫性分析 126
(三)改革方向:集体不再虚置 127
二、现行农村承包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缺陷 128
(一)承包地产权主体虚置与委托—代理关系颠倒 128
(二)集体组织的刚性行政代理约束与软性土地委托约束并行 129
(三)土地经营难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129
(四)土地经营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 130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131
(一)所有权明晰是一切产权制度安排有效性的根本前提 131
(二)建立新型土地“委托—代理”关系 132
四、农村承包地产权改革的现实约束条件 132
(一)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约束 133
(二)农民土地经营能力约束 133
(三)政府、集体公权约束 134
(四)制度变革与外部成本约束 134
五、如何重建农村承包地产权主体 135
(一)重新确立农民与集体的产权关系,明晰土地产权 135
(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行政职能的分离,抑制集体公权对农民作为承包地产权主体地位的干扰 136
(三)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作为承包地产权主体的各项权益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136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土地的经济职能与社会保障职能的分离 137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139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理论 140
(一)政府职能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内涵 140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 140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意义 141
二、成都市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143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效果欠佳 143
(二)单一强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不够 144
(三)部门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现象仍然存在 144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待向纵深发展 145
(五)制约政府职责转变的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 146
三、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147
(一)经济调控与规划引领 149
(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149
(三)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149
(四)确保公共服务质量 150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 150
(一)构建“权力明晰化、职责无缝化、管理一体化”的政府职责体系 151
(二)推进政府流程再造,建立“高效便捷、协调联动”的行政运行机制 152
(三)构建社会力量支持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153
(四)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机制 153
(五)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 154
(六)健全分层分类绩效评估系统,落实行政问责机制,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154
(七)推进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构建行政文化体系 155
第七章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156
一、成都市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157
(一)探索选准用好干部的新途径 157
(二)群众参与提高决策质量 158
(三)落实和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 159
(四)保障党员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权 159
二、成都市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160
(一)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落实 160
(二)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161
(三)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加 161
(四)党的执政能办进一步提高 161
(五)基层干部与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 162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统筹推进 163
(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163
(二)乡村治理机制的基本功能 164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166
(一)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基础上的政府引导机制 166
(二)发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示范效应 168
(三)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169
第八章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决策支撑体系 171
一、决策的内涵及其理论体系 171
(一)决策的内涵 172
(二)现代决策理论 174
二、建立健全决策体系的重要意义 175
(一)成都市决策体系的现状 175
(二)完善决策支撑体系的重要意义 178
三、部分城市决策体系比较 180
(一)深圳市 180
(二)武汉市 180
(三)重庆市 181
四、建立健全决策支撑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182
(一)发展方向 182
(二)组织结构 183
(三)运行制度 187
第九章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产业支撑体系 191
一、统筹城乡与产业支撑 191
(一)统筹城乡与城乡一体化 191
(二)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192
(三)城乡产业差别 193
(四)城乡产业联系 195
二、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的构建 200
(一)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200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的基本途径 202
三、成都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06
(一)成都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206
(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9
四、构建成都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213
对策一:以三个圈层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乡产业布局 213
对策二:提升制造业新一轮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 214
对策三:加快中心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服务业向农业的延伸 215
对策四:大力发展城市旅游 215
对策五:加快乡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16
对策六:重视和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 216
对策七:强化城乡产业的关联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216
对策八:以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217
第十章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文化产业支撑体系 220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220
(一)发展现状 2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三)发展前景 224
二、国内外的经验借鉴及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225
(一)国内外经验借鉴 225
(二)研究思路 227
(三)成都市文化产业支撑体系研究框架 229
三、构建富有竞争活力及和谐的文化市场体系 229
(一)多渠道培育有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市场主体 229
(二)建立和完善各类文化资源的市场交易平台 232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类中介机构 233
(四)建立高效和大众化的文化资源信息网络库 234
四、构建高效及合理的政府组织管理体系 236
(一)对文化产业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 236
(二)建立和健全政府对文化产业宏观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路 237
五、构建合理并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体系 242
(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构 242
(二)人才激励机制 244
(三)人才的引进和选拔机制 245
(四)高级人才交流市场 248
六、建立和健全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系 249
(一)融资体系 249
(二)风险投资渠道 250
(三)政府资金支持体系 252
七、建立和健全科学及透明的政策体系 254
(一)创业政策 255
(二)税收优惠的政策 256
(三)鼓励文化创新政策 256
(四)培育和引进紧缺人才的政策 257
八、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其他保障体系 258
(一)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258
(二)人文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261
(三)各类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组织体系 262
第十一章 成都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 263
一、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地位和作用 264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在社会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 264
(二)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 265
二、城乡统筹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要求 266
(一)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 267
(二)促进区域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267
(三)加大政府融通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 268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融通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68
(五)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主导作用 268
三、城乡统筹中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的构成 269
四、成都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70
(一)依据行业要求分类建立投资公司,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270
(二)以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建立政府投资公司 270
(三)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力量 271
五、城乡统筹中进一步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措施 273
(一)拓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功能,扩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覆盖范围 273
(二)整合利用资源,做好国有投资公司资产管理 273
(三)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拓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 274
(四)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长效支农模式 274
(五)完善政府基金制度,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74
(六)健全直接融资机制,拓宽成熟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75
六、可资借鉴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模式介绍 275
(一)几种主要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275
(二)政策性产业扶持基金模式 277
(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运行模式 279
第十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280
一、发展公共服务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281
(一)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281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82
(三)地方政府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 282
(四)创造经济环境,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 283
二、公共服务的界定与地方政府的责任 283
(一)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分层 283
(二)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能定位 284
(三)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原则 286
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288
(一)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同理解与我们的界定 288
(二)均衡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 289
四、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成都市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289
(一)整体性滞后 289
(二)结构性滞后 292
(三)制度性滞后 293
五、成都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成效、目标与保障措施 295
(一)成都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及成效 295
(二)成都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与保障措施 296
六、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298
(一)支撑内容 298
(二)支撑方式 301
第十三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转移支付支撑体系 303
一、转移支付理论与国际借鉴 304
(一)转移支付理论 304
(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借鉴 307
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制约因素 311
(一)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沿革及现状评价 311
(二)成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315
(三)成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 317
(四)建立转移支付制度面临的现实与技术难题 324
三、成都政府转移支付支撑体系的构建 326
(一)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326
(二)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 327
(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撑 330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监督制度 333
(五)探索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333
四、建立转移支付支撑体系的几点建议 334
(一)落实财富共享理念,有效推进城乡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享有的均等化 334
(二)加大全域财政均衡力度,推进功能区形成和区域协调发展 335
(三)建立转移支付标准体系,推动转移支付制度化、规范化、公式化 337
(四)理顺省市关系,继续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转移支付支持 338
(五)继续争取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资金,研究财政体制变革对策 339
(六)省市合力,推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和横向转移支付合作机制的形成 339
(七)建立以土地收益为来源的转移支付基金服务建立,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保障 340
第十四章 城乡统筹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342
一、成都丰富的人才资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3
(一)人才总量位居中西部前列 343
(二)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并实现了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较快增长 344
(三)人才质量快速提升,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得到提升 345
(四)人才向产业聚集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人才短缺状况有所缓解 346
(五)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才实现合理有序流动 347
(六)人才服务公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才工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348
二、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人才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 348
(一)显性问题分析 348
(二)隐性问题分析 351
三、努力构建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353
(一)“三轮驱动”构筑起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支撑 353
(二)“两翼护航”构筑起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支撑 360
第十五章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指标体系 364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 365
(一)统筹城乡发展 365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365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指标体系的构建 367
(一)指导思想 367
(二)遵循原则 367
(三)经验借鉴 368
(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指标体系 370
三、落实措施 378
(一)加强组织领导 379
(二)落实工作责任 379
参考文献 381
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