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
四、中医学基础概论的主要内容 8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三章 藏象 22
第一节 五脏 24
一、心 24
【附】心包络 27
二、肺 28
三、脾 31
四、肝 33
五、肾 37
【附】命门 40
第二节 六腑 41
一、胆 42
二、胃 42
三、小肠 43
四、大肠 44
五、膀胱 45
六、三焦 45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7
一、脑 47
二、女子胞 4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49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9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4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6
第四章 气、血、津液 57
第一节 气 57
一、气的基本概念 57
二、气的生成 58
三、气的分类、分布与功能特点 58
四、气的生理功能 59
五、气的运动 60
第二节 血 61
一、血的基本概念 61
二、血的生成 61
三、血液的循行 62
四、血的功能 62
第三节 津液 6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62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63
三、津液的功能 63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64
一、气和血的关系 64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64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65
第五章 经络 6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66
一、经络的概念 6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67
第二节 十二经脉 67
一、名称分类 68
二、循行分布规律 68
三、表里关系 69
四、流注次序 69
五、循行部位 7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7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特点 77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77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 77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82
一、十二经别 82
二、十五别络 82
三、十二经筋 83
四、十二皮部 83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84
一、沟通联络作用 84
二、运输气血作用 84
三、感应传导作用 84
四、调节平衡作用 85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85
一、阐释病理变化 85
二、指导临床诊断 85
三、指导疾病治疗 85
第六章 病因 86
第一节 外感性致病因素 87
一、六淫 87
二、疫疠邪气 90
第二节 内伤性致病因素 91
一、七情内伤 91
二、饮食失宜 92
三、劳逸失度 92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93
一、痰饮 93
二、瘀血 94
第四节 其他致病因素 95
一、外伤 95
二、虫兽伤 96
三、寄生虫 96
第七章 病机 97
概说 97
一、中医病机学的概念 97
二、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98
第一节 发病机理 98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98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99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00
一、邪正盛衰 100
二、阴阳失调 104
三、气血失常 109
四、津液代谢失常 114
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机 116
一、风气内动 117
二、寒从中生 118
三、湿浊内生 119
四、津伤化燥 119
五、火热内生 120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22
第一节 预防 122
一、未病先防 122
二、既病防变 123
第二节 治则 124
一、治病求本 124
二、扶正祛邪 126
三、调整阴阳 128
四、调理气血 128
五、因异制宜 129
下编 中医诊断学 131
第九章 绪论 13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31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132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13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34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135
第十章 诊法 137
第一节 望诊 137
一、概述 137
二、全身望诊 137
三、局部望诊 144
四、望排出物 151
五、望小儿食指络脉 151
六、舌诊 152
第二节 闻诊 162
一、概述 163
二、听声音 163
三、嗅气味 165
第三节 问诊 166
一、概述 166
二、问诊的内容 167
三、问现在症 169
第四节 切诊 183
一、概述 183
二、脉诊 184
三、按诊 196
第十一章 辨证 19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99
一、概述 199
二、八纲基本证候 200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205
第二节 病因辨证 209
一、概述 210
二、六淫辨证 210
三、疫疠辨证 211
四、情志辨证 212
五、饮食劳逸辨证 213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214
一、概述 214
二、气血病辨证 214
三、津液病辨证 218
第四节 脏腑辨证 220
一、概述 220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220
三、肺与大肠病辨证 224
四、脾与胃病辨证 227
五、肝与胆病辨证 230
六、肾与膀胱病辨证 234
七、脏腑兼证辨证 237
第五节 其他辨证方法 241
一、六经辨证 241
二、卫气营血辨证 243
三、三焦辨证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