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历史沿革 5
一、族称 5
二、族源 5
三、白华行政村及吉来自然村建置的历史沿革 7
(一)元明时期 8
(二)清朝时期 9
(三)民国时期 9
(四)建国后至今 10
四、现在的白华行政村 10
第二章 生态环境 11
一、地理位置 11
(一)水平分布 11
(二)垂直分布 12
二、白华行政村(包括吉来自然村)的资源条件状况 13
(一)气候资源 13
(二)土地资源 14
(三)水利资源 15
(四)生物资源 16
(五)自然灾害 17
(六)村民的传统生态意识 18
三、白华行政村生态农业状况 19
(一)概况 19
(二)传统的庭院经济 20
(三)新兴的奶牛饲养业 21
第三章 民族人口 24
一、白华行政村及吉来自然村的人口概况 24
(一)性别及分布 24
(二)民族构成 25
二、生育观 26
(一)生育观的演变 26
(二)人口增长 27
三、计划生育 28
(一)计划生育政策及其规定 28
(二)计划生育现状 29
四、人口的家庭状况及迁移流动状况 31
(一)人口的家庭状况 31
(二)人口迁移流动状况 31
五、人口的行职业结构 32
六、人口素质 34
第四章 经济 35
一、白华行政村经济概况 35
二、白华村纳西族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及习俗 36
三、1949年~1981年白华村经济发展状况 39
四、1982年~1999年的经济发展 42
(一)农业的发展变化 43
(二)畜牧业的发展 44
(三)私营、个体企业及劳动力的变化 48
(四)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49
(五)纳西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52
第五章 社会 56
一、家族 56
二、家庭 59
(一)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 59
(二)家庭内人际关系 60
(三)家庭的功能 62
(四)家庭的生育模式及生育习俗 62
(五)家庭财产的继承 64
(六)亲属称谓 65
三、婚姻 66
(一)婚姻制度 66
(二)通婚规则 66
(三)恋爱 67
(四)婚配条件 69
(五)婚姻的成立 70
(六)婚姻礼仪 71
(七)其他婚俗 78
四、社会关系 80
(一)村民的社会交往 80
(二)内部群体关系 80
第六章 政治 82
一、吉来村社区控制模式的历史演进 82
(一)明清时期的社区控制 82
(二)民国时期的社区控制 83
(三)1949年以后社区控制的变化 83
二、社团组织 85
(一)共青团组织 86
(二)老年协会及老年人体育协会 86
(三)科普分会 87
(四)妇女联合会 87
(五)民兵组织 88
(六)人民调解委员会 88
(七)其他社团组织 89
三、家族势力的影响 89
四、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 90
(一)政治沟通 90
(二)政治参与 91
五、政治文化 92
(一)对政治的认同 92
(二)政权取向及民主法律意识 94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95
第七章 法律 99
一、习惯法的渊源 99
二、习惯法内容 99
(一)物权制度 99
(二)债权制度 100
(三)生产制度 101
(四)公益事务 103
(五)公共利益的保护 104
三、村规民约 105
四、纠纷与纠纷的解决 108
五、违法犯罪情况 108
第八章 文化 116
一、风俗习惯 116
(一)服饰习俗 116
(二)饮食习俗 119
(三)居住习俗 122
(四)丧葬习俗 127
(五)娱乐习俗 129
(六)时令与节日习俗 132
二、民间歌舞 134
(一)民歌 134
(二)古乐 136
(三)舞蹈 137
第九章 教育 140
一、白华村纳西族传统教育方式及教育观念 140
(一)传统教育方式 140
(二)教育观念 141
二、建国前教育发展状况 142
(一)私塾教育的兴起 142
(二)学堂的兴办 144
三、建国后白华村教育的发展和巨大变化 148
(一)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148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149
四、白华行政村基础教育现状 155
(一)幼儿园教育 155
(二)小学教育 155
(三)初中教育 157
五、白马完小的教育改革 157
(一)教学改革工作 158
(二)开展素质教育 159
(三)德育教育 160
(四)全面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162
第十章 卫生与科技 164
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64
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 167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科技 167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措施发展情况 170
三、其他科技的应用 172
第十一章 宗教 174
一、宗教信仰 174
(一)“吉来”与汉传佛教 174
(二)其他宗教 176
二、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177
三、藏传佛教古刹——文峰寺 177
参考书目 180
后记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