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解信息时代的战争 7
第一章 概述 7
1.1 背景 7
1.2 目的 8
1.3 理解的基础 8
1.3.1 解的本质 8
1.3.2 通向理解之路 9
1.4 从理论到实践 9
1.5 本部分的结构 10
第二章 信息时代的战争语言 12
2.1 信息优势与网络中心战的语言 12
2.2 域 12
2.3 原元 14
2.3.1 感觉 14
2.3.2 信息 15
2.3.3 知识 15
2.3.4 晓知 17
2.3.5 理解 17
2.3.6 决策 17
2.3.7 行动 19
2.3.8 信息共享 20
2.3.9 共享的知识 21
2.3.10 共享的晓知 22
2.3.11 协同 22
2.3.12 同步 23
2.3.13 对原元的概括 23
2.4 度量指标的作用 24
2.5 度量的层次 24
第三章 战争中的信息 27
3.1 战争中的信息:知识的价值 27
3.1.1 迷雾及摩擦的影响 29
3.1.2 对付迷雾与摩擦 30
3.2 信息域的进展 30
3.3 战争中的信息及优势 31
3.4 21世纪部队的关键能力 31
3.5 差异 32
3.5.1 信息时代的技术 32
3.5.2 信息优裕度与信息可达度 33
3.5.3 信息时代的机遇 34
3.5.4 共同进化,适应变化 35
第四章 信息优势与网络中心战的基本原理 37
4.1 信息优势的基本原理 37
4.1.1 信息优势 37
4.1.2 网络中心战的基本原理 39
4.1.3 网络中心战的假设 40
4.2 价值创造 40
4.2.1 网络与价值 41
4.2.2 网络属性 42
4.2.3 网络的比较 42
4.3 比较商业模型 43
4.3.1 军事价值链 44
4.3.2 作战样式的比较 45
4.4 新的智力模型 47
4.4.1 域的相互作用 47
4.4.2 网络中心战的价值 50
4.5 信息度量 51
4.5.1 信息价值的关系模型及其表示 51
4.5.2 信息质量的度量 53
4.5.3 信息项的质量 53
4.6 系统效用的确定 58
第五章 信息域 60
5.1 讨论的焦点 60
5.2 信息优裕度的特征 60
5.3 信息可达度的特征 62
5.4 信息交互质量 63
5.5 度量指标的应用:单集成空中图像的特性 64
5.6 信息需求 64
5.7 信息状况与信息态势 66
5.8 主要关系 66
5.9 相对信息优势 67
5.10 信息战的影响 68
5.11 对称/不对称信息需求 68
5.12 信息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69
5.13 例子 69
5.14 信息优势的评估 70
5.15 信息优势的度量 71
第六章 认知域 73
6.1 参考模型:概念框架 73
6.2 参考模型:态势 74
6.3 作战空间晓知 74
6.4 参考模型:态势晓知的构成 75
6.5 共享的晓知 76
6.6 度量与评估 77
第七章 指挥与控制 79
7.1 传统指挥与控制过程:OODA环 79
7.2 传统C4ISR过程的信息时代视图 81
7.2.1 作战环境 82
7.2.2 作战空间监视 83
7.2.3 晓知 83
7.2.4 理解 84
7.2.5 觉知 84
7.2.6 指挥意图 85
7.2.7 同步 85
7.2.8 信息系统 86
7.2.9 传统C4ISR过程小结 86
7.3 信息时代的C4ISR 86
7.4 更加集成 88
7.4.1 跨梯队集成 88
7.4.2 跨功能集成 89
7.4.3 跨时间集成 91
7.4.4 跨地域集成 92
7.4.5 全面变化 92
7.4.6 脆弱性和遗留问题 93
7.5 指挥与控制组织 94
7.5.1 指挥官意图 97
7.5.2 指挥与控制途径 97
7.5.3 不同指挥组织的能力要求 100
7.5.4 指挥与控制组织的选择范围 102
第八章 协同 105
8.1 在军事环境中理解协同 105
8.2 为何协同不同 106
8.3 信息域内的协同:实践的状态 108
8.4 信息域内的协同:可能的状态 109
8.5 认知域内的协同 110
8.6 协同的度量 111
第九章 同步 114
9.1 焦点 114
9.2 什么是同步 114
9.3 同步的重要性 115
9.3.1 塑造战斗空间 115
9.3.2 关注效果 116
9.3.3 协同 117
9.4 为何在军事环境下实现并保持同步日益困难 117
9.4.1 复杂性提高 117
9.4.2 多样性增长 118
9.4.3 事态进展加快 118
9.5 网络如何实现同步 118
9.6 使用不同手段实现同步 119
9.7 计划编制在同步中的作用 120
9.8 指挥官意图 121
9.9 就给定任务,何种指挥与控制思想是适合的 122
9.10 一些假定 123
9.11 与同步假定相关的重要信息优势构想的直观属性 124
9.12 评估同步程度 125
9.12.1 同步的时间因素 127
9.12.2 同步的代价 127
9.13 实验构想 128
第十章 不断增加的证据群 129
10.1 评估证据并度量网络中心战构想的成熟 130
10.2 空空任务:进攻和防御性防空 131
10.3 机动 137
10.4 21世纪特遣部队先期作战实验 138
10.5 美国陆军师级先期作战实验 140
10.6 英国“大图像1”演习 141
10.7 对美国陆军训练演习的评论 141
10.8 师级顶层演习——第一阶段 142
10.8.1 装甲车与火炮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提高速度—改进OODA性能—分布式OODA 143
10.8.2 有助于降低敌方部队态势晓知的要素 144
10.8.3 多梯队指挥与控制(协同OODA)的价值 144
10.8.4 指挥官意图的共享知识 144
10.8.5 传感器对提高态势晓知的作用 145
10.8.6 提高态势晓知对后勤和支援的价值 145
10.9 作战利益 145
10.10 反特种作战部队任务 145
10.11 战区防空和导弹防御 147
10.12 打击 149
10.13 分布式作战 150
10.14 评论和结论 151
第十一章 评估与前瞻 154
11.1 信息架构 154
11.2 信息架构断层 155
11.3 弱点 155
11.4 创新和概念发展 155
11.5 部署新的能力 156
11.6 前瞻 156
11.7 含义 158
11.8 理解与行动 159
参考文献 162
第二部分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第一章 概述 168
第二章 转型的战略环境及必要性 173
2.1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 175
2.2 转型 178
第三章 网络中心行动 184
3.1 背景 184
3.2 灵活性 188
3.3 网络中心行动的域 189
第四章 社际域与认知域 192
4.1 介绍 192
4.2 社际域的关键要素 193
4.3 文化 194
4.4 认知域的关键要素 196
4.5 组织 197
4.6 共享的觉知 197
4.7 问题的性质 200
4.8 问题类型的组织方法 202
4.9 网络中心人员 204
4.10 协同 206
4.11 与物理域以及信息域的关系 208
第五章 物理域与信息域 213
5.1 机动性 215
5.2 互操作性 216
5.3 安全性 218
第六章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 221
6.1 概念框架 222
6.2 概念框架的创新 225
6.3 概念框架的结构 225
6.4 部队 228
6.5 网络中心行动价值链 229
6.6 顶级概念 229
第七章 研究案例 234
7.1 空空行动 235
7.2 空地行动:近距离空中支援 237
7.3 使用FBCB2/BFT的美英联军行动 239
7.4 “斯瑞克”旅战斗队 240
7.5 多国行动:北约紧急行动特遣部队(陆地)演习以及在马其顿王国的北约特遣部队行动 243
7.6 海军第1特种作战群 245
7.7 指挥官第50特遣部队 249
第八章 新视点分析 252
第九章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属性与度量指标 256
9.1 同步与效能 257
9.1.1 同步 257
9.1.2 决策同步 258
9.1.3 决策与计划同步的度量 259
9.1.4 相关的度量指标 259
9.1.5 行动与实体同步程度 260
9.1.6 效能程度 261
9.2 效率与效能 264
9.3 联网与信息 264
9.4 网络质量 265
9.5 信息 268
9.6 觉知:晓知、理解与决策 273
9.7 交互质量 284
9.7.1 概念框架中交互质量的作用 284
9.7.2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交互模型 285
9.8 个体特征 287
9.9 团队/组织特征 288
9.10 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 290
9.11 小结 291
第三部分 理解指挥与控制 298
第一章 概述 298
1.1 理解指挥与控制的重要性 298
1.2 目的 299
1.3 本部分的组织 299
第二章 读者的方向 301
第三章 理解 303
3.1 理解的性质 303
3.2 理解的程度 304
3.3 事实、理论与模型 304
3.4 建立概念模型 306
3.4.1 定最小的基本概念 306
3.4.2 数学模型中概念的例示 307
3.5 一个概念模型,多个例示 308
第四章 指挥与控制 313
4.1 概述 313
4.2 指挥与控制功能 313
4.2.1 确定意图(目标或目的) 315
4.2.2 确定任务、责任及关系 316
4.2.3 定规则与限制 317
4.2.4 监视与评估态势及进展 318
4.2.5 舞、激励与产生信 318
4.2.6 训练与教育 319
4.2.7 物资供应 319
4.3 有区别的特性 320
第五章 指挥与控制概念模型 322
5.1 由下至上还是由上至下 323
5.2 重要概念 324
5.3 指挥与控制 325
5.4 指挥与控制功能 325
5.5 指挥 326
5.6 控制 327
5.7 行为 328
5.8 指挥与控制方法 329
5.9 觉知 329
5.10 执行 331
5.11 过程与价值视图 332
5.12 概念到变量 333
第六章 指挥与控制方法 335
6.1 概述 335
6.2 问题空间 336
6.2.1 变化速度 337
6.2.2 熟悉程度 337
6.2.3 信息状况的强度 338
6.3 决策权的分配 340
6.3.1 工业时代决策权的分配 340
6.3.2 信息时代决策权的分配 341
6.4 交互方式:社际域 345
6.4.1 工业时代的交互方式 347
6.4.2 信息时代的交互方式 347
6.4.3 最丰富的网络结构 350
6.5 信息分发 350
6.5.1 工业时代的信息分发 351
6.5.2 信息时代的信息分发 352
6.6 结论 353
第七章 概念模型:价值视图 358
7.1 概述 359
7.2 部队的性质 360
7.3 信息状况质量 361
7.3.1 信息优裕度 362
7.3.2 信息可达度 363
7.3.3 信息安全 364
7.3.4 信息交 365
7.3.5 关系 365
7.4 觉知质量 367
7.4.1 个体觉知 367
7.4.2 集体觉知 368
7.4.3 觉知度量指标 369
7.5 交互质量 374
7.6 指挥质量 375
7.7 控制质量 376
7.8 执行质量 377
7.9 部队灵活性 378
7.10 通告价值视图 379
第八章 概念模型:过程视图 382
8.1 过程例示 383
8.2 HEAT模型 383
8.3 网络中心行动概念框架 385
8.4 解指挥与控制的北约概念模型 387
第九章 影响 392
9.1 介绍 392
9.2 与协同相关的重要影响 392
9.3 与灵活性相关的重要影响 395
第十章 前方之路 399
10.1 概述 399
10.2 协同:艺术?实践 399
10.3 关键路径 401
10.4 行业头等大事 402
10.5 改进指挥与控制概念参考模型 402
10.6 最佳实践守则的宣传与采用 403
10.7 改进数据分发、研究成果与工具质量 403
10.8 复杂性挑战 403
10.9 应对复杂性 405
10.10 最后的想法 405
参考文献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