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中华道统思想的源与流 2
一、道统的起源 4
二、道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7
三、道统的发展阶段 9
第二节 中华道统思想的理论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20
一、道统思想的理论构成 20
二、中华道统思想的基本特征 29
第三节 中华道统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7
一、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导、融合各家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大传统 38
二、道统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 41
三、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7
四、整理研究中华道统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53
第一章 道统的溯源 62
第一节 伏羲、神农、黄帝 63
一、伏羲 63
二、神农 67
三、黄帝 71
第二节 尧、舜、禹、汤 77
一、尧 78
二、舜 84
三、禹 87
四、汤 92
第三节 文王、武王、周公 96
一、文王 97
二、武王 101
三、周公 105
第二章 先秦道论 117
第一节 道的产生及涵义 118
一、道的产生 118
二、道概念的涵义 120
三、道范畴的形成 126
第二节 道家道论 132
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133
二、庄子的“自本自根”之道 144
第三节 《管子》道通仁义礼法的思想 150
一、“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151
二、道与气 153
三、道通仁义礼法 154
第四节 法家因道而任法的思想 156
一、前期法家“以道变法”的思想 157
二、韩非“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思想 159
第三章 儒家道统思想的发端 168
第一节 孔子的仁礼之道 170
一、道的内涵 172
二、天命、中庸思想 176
三、孔子在道统发展史上的地位 180
第二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 184
一、以仁义为道 186
二、仁政与王道 188
三、心性论 191
四、开道统说之端绪 194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 197
一、道为阴阳 198
二、道的属性 201
三、《易传》对道统发展的影响 204
第四节 荀子“天有常道”的思想 205
一、“天有常道” 207
二、礼义忠信为道 209
三、道与心 210
四、“圣人者,道之极” 213
第五节 《大学》的明明德之道 218
一、三纲领 219
二、八条目 221
三、内圣而外王 223
第六节 《中庸》的中庸之道 224
一、中庸思想 226
二、中和之道 227
三、“诚者,天之道” 228
四、中庸之道的历史地位 230
第七节 董仲舒“圣人法天而立道”的思想 232
一、“道之大原出于天” 234
二、“圣人法天而立道” 236
三、兴亡治乱在于道 239
第四章 道统论的正式提出和确立 244
第一节 韩愈的道统思想 249
一、道统论的提出 250
二、批佛老,斥异端 254
三、推本《大学》,尊崇孟子 257
四、韩愈道统论的历史地位 259
第二节 孙复、石介的道统论及“圣人之道无有穷”的思想 265
一、继承韩愈,提倡道统 267
二、批佛老,斥浮华文风 269
三、“圣人之道无有穷” 274
第三节 周敦颐“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的思想 280
一、儒、道相兼,《易》、《庸》结合 282
二、以仁义中正为道 286
三、“文所以载道” 288
四、周敦颐在道统史上的地位 289
第四节 张载的道统思想及其以气化论道 293
一、倡道于千年不明之后 295
二、以气化论道 298
三、道与诸范畴的逻辑联系 302
第五节 程颢、程颐对道统论的确立 307
一、以天理论道 311
二、以义理解经,发明圣人之道 318
三、崇尚“四书”,超越汉唐 322
四、对道、佛的批评与吸取 327
五、二程道统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33
第六节 朱熹集道统思想之大成 341
一、继承二程,完善道统思想体系 346
二、建构精致的道的哲学 357
三、集注“四书”,集道统论之大成 364
四、朱熹与陈亮关于道统的争论 371
五、道统与道学 381
第五章 道统思想的流传与演变 394
第一节 陆九渊的道统论及道乃人心所固有的思想 396
一、倡导心学,以心论道统 400
二、道乃人心所固有 409
三、朱陆关于道的争论 413
四、陆九渊心学道统论的历史地位 416
第二节 吴澄心学与道统相结合的思想 422
一、建构完整的道统体系 424
二、道与经典 428
三、道论 431
四、心学与道统相结合 434
第三节 王守仁“道即是良知”的思想及对程朱道统论的批评与改造 441
一、“心即道” 445
二、对程朱道统论的批评与改造 447
三、“道即是良知” 451
四、王守仁突破程朱道统论的时代意义 456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的道统论 460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道统论概说 461
一、熊十力 462
二、冯友兰 462
三、钱穆 464
四、牟宗三 467
五、唐君毅及《宣言》 470
六、现代新儒学道统论的特征 474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及其道统观 479
一、新理学的文化价值取向 485
二、道统观 492
第三节 牟宗三的道统论及其对传统道统思想的发展 507
一、道统与中国文化生命 510
二、道统发展阶段说 519
三、道统、学统、政统三统之说 534
四、对程朱道统论的改造 541
五、对传统道统思想的发展 556
后记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