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洛阳市国民经济恢复和工商业调整&梁玉亭 3
洛阳市抗美援朝运动&乔瑞云 16
洛阳市镇压反革命运动&市公安局 31
洛阳市“三反”、“五反”运动&陈丽娟 53
洛阳市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梅爱云 65
洛阳市“肃反”运动与审干工作&张洪予 72
“一五”计划在洛阳的实施&乔瑞云 82
洛阳工业基地建设&刘公直 99
地方工商业对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援&梁玉亭 110
洛阳早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的知识分子工作&杨志良 118
“一五”期间的洛阳工程局&刘公直 130
支援洛阳建设的苏联专家&刘公直 135
洛阳市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张武 140
洛阳市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丁小琴 孙海虹 梁玉亭 163
洛阳市贯彻省委一届十四次会议精神与“反右倾”斗争的开展&张洪予 173
洛阳铜加工厂的“反右倾”斗争&孙尧安 177
洛阳市国民经济调整中工业战线的关停并转&梅爱云 186
洛阳市《中学50条》和《小学40条》的贯彻执行&韩荣超 191
洛阳市精简职工和下放城市人口工作&梅爱云 196
中央七千人大会后洛阳市干部甄别平反和右派摘帽工作&宿丽莎 208
洛阳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高卫中 214
洛阳市六十年代的社教运动&赵素琴 221
陈正人洛拖搞社教及毛泽东对其报告的批示&刘公直 234
洛阳市“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概述&孙海虹 242
洛阳市在十年曲折前进中得到巨大发展&刘公直 张武 255
洛阳市统战工作(1948—1990)&张洪予 263
洛阳市民主党派组织机构发展沿革(1951—1990)&白惠玲 286
洛阳市市直党政机构历次改革(1957—1983)&崔建卫 293
《洛阳日报》的创办及沿革(1948—1990)&胡次元 303
洛河治理及其他水利建设(1952—1985)&全世武 324
洛阳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概况(1949—1999)&王敦田 334
洛阳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王洪杰 341
洛阳地区抗美援朝运动&张武 349
洛阳地区镇压反革命运动&刘红巧 368
洛阳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史豫 377
洛阳地区“三反”、“五反”运动&王火炎 393
洛阳地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李才 400
洛阳地区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执行&潘会民 412
洛阳地区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李春莉 418
洛阳地区“大跃进”运动&尚汴汝 427
洛阳地区“反右倾”运动&齐晓红 440
王慧智与洛阳地区农业纠“左”&刘公直 张武 454
洛阳地区“四清”运动&齐晓红 468
洛阳地区三线建设&史豫 480
三线建设的历史考索&张敏卿 488
六十年代初洛阳地区农科所的科技示范“基点”&刘恒耀 494
陆浑水库的兴建&李英才 499
偃师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刘建民 王合理 505
偃师县的大炼钢铁运动&张书斌 510
偃师县五六十年代的盐碱地治理&周敬辉 曲遂良 刘飞 513
偃师县的“四清”运动&张少英 522
偃师县的“五小”工业&张少英 张书斌 537
吴福祥农业生产合作社&朱竹云 许刚 543
孟津县人民公社(联社)的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朱竹云 许刚 550
两次郑州会议在孟津县的贯彻情况&赵芳勋 560
平乐公社的整风整社运动&王鲜芳 许冬冬 565
六十年代初新安县社队规模调整与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翟耀 孟庆泽 王宏民 570
关于“四清”工作情况回忆&肖志忠 573
伊川县批“潘杨王”运动及其后果&中共伊川县委党史研究室 585
伊川县六十年代初期社队规模调整及生产责任制建立&梁常 596
宜阳县六十年代初期的民主补课&陈尚状 李威武 602
宜阳县借地政策与农业生产的恢复&霍书仿 李改伟 607
宜阳县六十年代前期的“四清”运动&陈尚状 李威武 霍书仿 李改伟 610
汝阳县农业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卫河云 614
《农业六十条》在汝阳县的贯彻执行&张汝沛 619
六十年代初汝阳县自然灾害情况&何峰现 629
汝阳县的“四清”运动&高燕 634
嵩县贯彻省委一届十四次会议精神与“反右倾”运动&李捞子 640
嵩县六十年代前期的退赔工作&李捞子 643
八届十中全会后嵩县的反“黑风”运动&李淑欣 648
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在栾川的实行&裴天聚 李光明 655
栾川山区的公共食堂&王占柱 王跃红李光明 663
栾川县山区小学合校并班回顾&朱保太 李光明 676
栾川县贯彻两次郑州会议精神与公社所有制的初步调整&裴天聚 李光明 685
六十年代初期栾川县调整社队规模与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王占柱 李光明 王跃红 694
后记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