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探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洪明,杨绍戊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1744713
  • 页数:4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医诊断脉诊专著,在中医传统脉学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研究之大成,并结合个人经验和研究成果,探索脉理之深邃秘奥。内容包括脉学源流,脉之胃根神,气口人迊脉诊,三部诊法等,重点是详论正常脉象,病理脉的成因与主病,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驾论述。在总结历代医家的基础上,在所创新与发展。

第一章 脉学源流 1

第一节 脉史纪略 1

1.远古时期——脉法起源(50万年~公元前8世纪) 1

2.春秋战国——脉法流传(公元前8世纪~3世纪) 2

3.秦汉时代——脉法变革(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4

4.魏晋隋唐——脉学专著(220~960年) 5

5.宋金元朝——脉学编纂(960~1368年) 7

6.明清时代——脉学充实(1368~1840年) 9

7.近百年来——脉学进展(1840~2003年) 10

第二节 脉象图形 12

1.发展概况 13

2.分析方法 15

3.探索方向 15

第三节 辨脉纲目 18

1.以阴阳为总纲 18

2.以虚实作总纲 18

3.以四脉为纲(浮、沉、迟、数) 19

4.以五脉为纲(浮、沉、迟、数、弦) 19

5.以六脉为纲 19

6.以八脉为纲 20

7.十脉为纲 21

8.脉分五法 21

9.脉列经纬 21

10.以七表八里九道 21

11.中西结合脉纲 22

第四节 分类与简化 25

1.传统分类 25

2.脉象简化 26

第二章 脉学的整体观 28

第一节 脉与阴阳的关系 28

1.脉中阴阳互根 28

2.脉中阴阳消长 29

3.脉中阴阳转化 29

4.脉中阴阳应用 30

第二节 脉与脏腑的关系 31

1.整体相联 32

2.病理相关 32

第三节 脉诊与经络 34

1.脉诊部位分布在经络上 34

2.脉诊与解剖生理的联系 36

3.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37

4.诊治意义 37

5.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39

第四节 脉与气血津液 45

1.脉与气 45

2.脉与血 47

3.脉与气血 48

4.脉与津液 48

第五节 脉诊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 49

1.脉与外在因素 49

2.脉与内在环境 53

第六节 脉诊与病证的关系 57

1.脉症从测 57

2.脉证合参 60

3.脉证治法 61

第三章 胃气、神气、根蒂 67

第一节 胃气脉 67

1.胃脉产生 67

2.平性胃脉 67

3.病性胃脉 68

4.死性胃脉 68

5.临证体验 69

第二节 神气脉 69

1.神气产生 70

2.神脉形态 70

3.脉神与脉力 70

4.神脉受损 71

5.无神之脉 71

6.临证体验 71

第三节 根蒂脉 72

1.根蒂来源 72

2.位置特征 72

3.临证体验 73

第四章 气口与人迎脉诊 75

第一节 气口人迎脉命名 75

第二节 寸口人迎脉定位 76

1.左寸口为人迎,右寸口为气口 76

2.左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气口 76

3.左寸口为气口,右寸口为人迎 77

4.气口人迎皆在颈侧 77

5.人迎在颈,气口在手 77

第三节 生理联系与病理诊断 78

1.生理联系 78

2.病理诊断 78

第四节 诊法标准与临床体验 79

1.人迎脉口诊法标准 79

2.人迎寸口临证体验 80

第五章 寸口脉分候寸关尺三部诊法 82

第一节 寸关尺命名 82

第二节 寸关尺定位 84

第三节 寸关尺长度 85

第六章 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配脏腑 89

第一节 寸口脉分候脏腑 89

1.《内经》分候法 89

2.《难经》分候法 91

3.《脉经》分候法 91

第二节 分候脏腑依据 92

1.五脏(六脏)配 92

2.六腑配法 93

第三节 实验研究 94

第四节 实用价值与意义 96

1.临证体验 96

2.采用手法 97

第七章 正常脉象 100

第一节 脉搏发现 101

第二节 产生脉动因素 102

1.心脏 102

2.主要脉管 103

3.血液 106

第三节 脉搏的形成 109

第四节 脉搏的调节 109

1.神经调节 110

2.体液调节 111

3.血压调节 113

4.血量调节 113

5.毛细血管压和微循环 114

6.心血管机能的调节 115

第五节 脉搏变化的因素 116

1.每搏输出量 116

2.心的频率与节律 116

3.外周阻力 117

4.动脉管壁的弹性 117

5.循环血量 117

6.管壁的紧张度 118

第六节 脉搏的波形 118

1.具备条件 119

2.实验方法 119

3.脉搏波形图 119

4.正常脉搏波形 120

5.脉波的传导速度 120

6.几种脉波图简介 123

第七节 诊脉部位与要求 132

1.遍诊法 132

2.三部诊法 133

3.二部诊法 133

4.一部诊法 134

5.诊脉要求 136

第八节 诊脉方法 139

1.位置 139

2.平臂 139

3.指法 139

4.反关脉 142

5.斜飞脉 142

6.诊脉步骤 143

7.脏腑平脉 144

8.妇女脉象 144

9.神门脉 147

10.天突脉 147

11.经络测定 147

12.孕脉机理 148

13.小儿平脉 148

第八章 病理脉象 151

第一节 诊断病证 151

1.寻找病因 151

2.辨审类型 152

3.识别病证 152

第二节 脏腑病脉 152

1.心与小肠病脉证 153

2.肺与大肠脉证 153

3.脾与胃病脉证 154

4.肝与胆病脉证 155

5.肾与膀胱病脉证 156

6.脏腑合病脉证 157

第三节 妇科脉证 158

1.月经不调脉证 158

2.经闭脉证 158

3.崩漏脉证 159

4.带下脉证 159

5.妊娠脉证 159

6.产后脉证 161

7.杂病脉证 162

第四节 儿科脉证 162

1.小儿指纹 162

2.小儿脉象 163

3.小儿脉证 164

第九章 单脉与病证 168

第一节 部位浅深——浮沉纲 168

1.浮脉类 169

1.1 浮脉(阳) 169

1.2 濡脉(阴中之阳) 178

1.3 芤脉(阳中之阴) 185

1.4 洪脉(阳) 192

1.5 革脉(阳中之阴) 200

2.沉脉类 206

2.1 沉脉(阴) 206

2.2 牢脉(阴中之阳) 215

2.3 伏脉(阴) 222

第二节 速率快慢——迟数纲 229

1.迟脉类 229

1.1 迟脉(阴) 229

1.2 缓脉(阴中之阳) 238

2.数脉类 247

2.1 数脉(阳) 247

2.2 疾脉(阳) 256

第三节 力势强弱——虚实纲 262

1.虚脉类 262

1.1 虚脉(阴) 262

1.2 弱脉(阴) 270

1.3 微脉(阴) 276

2.实脉类 284

2.1 实脉(阳) 284

2.2 弦脉(阳中之阴) 292

2.3 紧脉(阴中之阳) 300

第四节 形态改变——滑涩纲 308

1.滑脉类 308

1.1 滑脉(阳中之阴) 308

1.2 长脉(阳) 317

1.3 动脉(阳) 326

2.涩脉类 334

2.1 涩脉(阴) 334

2.2 短脉(阴) 342

2.3 细(小)脉(阴) 349

第五节 节律异常——结代纲 357

1.结脉类 358

1.1 结脉(阴) 358

2.代脉类 366

2.1 促脉(阳) 366

2.2 代脉(阴) 374

2.3 散脉(阴) 384

第十章 合脉与病证 392

第一节 浮脉合脉纲 393

1.浮缓脉 393

2.浮紧脉 395

3.浮数脉 397

4.浮滑脉 399

5.浮迟脉 401

6.浮芤脉 402

7.浮涩脉 404

8.浮弱脉 405

9.浮洪脉 407

10.浮大脉 408

11.浮虚涩脉 410

第二节 沉脉合脉纲 411

1.沉紧脉 412

2.沉迟(沉弱)脉 414

3.沉滑脉 417

4.沉细脉 419

5.沉微脉 421

6.沉弦脉 424

第三节 迟脉合脉纲 426

1.迟滑脉 427

2.迟涩脉 427

3.迟缓脉 429

第四节 数脉合脉纲 430

1.细数脉 430

2.滑数脉 433

3.洪数脉 435

4.弦数脉 437

第五节 弦脉合脉纲 440

1.弦迟脉 440

2.弦细脉 442

3.弦紧脉 444

第六节 微脉合脉纲 446

1.微数脉 446

2.微弱脉 448

3.微细脉 450

4.微涩脉 453

第十一章 怪脉与病证 457

第一节 散涩釜翔类 458

1.釜沸脉 458

2.鱼翔脉 462

3.麻促脉 464

4.解索脉 466

5.虾游脉 470

第二节 败损屋漏类 473

1.屋漏脉 473

第三节 疾促雀啄类 476

1.雀啄脉 477

第四节 弦劲弹石类 480

1.弹石脉 480

2.偃刀脉 482

第五节 疾滑转豆类 485

1.转豆脉(转丸脉) 485

附录 脉象诊断歌诀 488

1.脉名种类歌 488

2.小儿诊疾歌 488

3.伤科诸病歌 488

4.妇儿脉法歌 489

5.奇经八脉诊式歌 489

6.寸口寸关尺配脏腑部位歌 490

7.五脏平脉歌[1] 491

8.杂病顺逆歌 492

后记 494

主要参考文献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