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 1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内涵 1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影响 12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 15
第四节 生态旅游资源 28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 43
第一节 国外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 43
第二节 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 53
第三章 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环境 68
第一节 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环境 68
第二节 黑龙江省的人文地理环境 72
第三节 黑龙江省的经济地理环境 74
第四章 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资源 80
第一节 黑龙江省的地文生态旅游资源 80
第二节 黑龙江省的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92
第三节 黑龙江省的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 101
第四节 黑龙江省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 105
第五节 黑龙江省的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 113
第六节 黑龙江省的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 121
第五章 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 133
第一节 黑龙江省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 133
第二节 黑龙江省主要旅游客源市场 135
第三节 黑龙江省旅游客源市场的趋势预测和市场定位 143
第六章 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产业 146
第一节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46
第二节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151
第七章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战略构想 155
第一节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 155
第二节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模式 163
第三节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路 169
第八章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174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174
第二节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185
第九章 生态旅游规划 201
第一节 生态旅游规划的涵义和意义 201
第二节 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 205
第三节 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及其重点 209
第四节 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及其规划编制 227
第十章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237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意义 237
第二节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239
第三节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248
第十一章 生态旅游管理 253
第一节 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253
第二节生态旅游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56
第三节 对生态旅游企业及其相关部门的管理 267
第四节 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282
第五节 对生态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管理 287
第十二章 生态旅游环境教育 291
第一节 环境教育的涵义及其意义 291
第二节 生态环境教育的经验和措施 296
第十三章 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建设 303
第一节 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303
第二节 导游人员的角色定位与教育培训 309
第十四章 生态旅游的宣传促销 317
第一节 生态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和原则 317
第二节 生态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手段 322
第十五章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体系 328
第一节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328
第二节 生态旅游环境监测体系 337
主要参考文献 341
表1-1国内外主要生态旅游定义 4
表1-2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比较 7
表1-3生态旅游定义原则的比较 9
图1-1生态旅游中的利益 10
表1-4生态旅游者的定义 16
图1-2作为理想类型的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18
表1-5传统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的比较 19
表1-6美国人年龄与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关系 20
表1-7生态旅游者愿意支付的费用 24
表1-8生态旅游者旅游花费一览表 24
表1-9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途径 25
表1-10加拿大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 26
表1-11北美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 26
表1-12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 28
表1-13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35
表4-1黑龙江省火山旅游资源分类 91
表4-2黑龙江省四大河流及其主要支流统计 95
表4-3黑龙江省主要湖泊 99
表4-4黑龙江省珍稀保护动物种类及分布 106
表4-5黑龙江省三大林区森林资源统计 108
表4-6黑龙江省列入保护的主要湿地 112
表4-7黑龙江观光农业旅游主要项目 115
表4-8国家级森林公园 116
表4-9省级森林公园 117
表4-10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 120
表4-11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名录 121
表4-12黑龙江省石器时代主要人类文化遗址 122
表4-13黑龙江省主要历史遗迹 123
表4-14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自治县(区)、自治乡(镇) 128
表4-15黑龙江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纪念地 131
表6-12006年地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情况 147
表6-2黑龙江省已建成的主要旅游地 149
图7-1可持续发展目标 156
图7-2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发展目标 157
图7-3生态旅游的社会、环境、经济目标 158
图7-4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体验目标 159
图7-5生态旅游的目标:人、资源和旅游之间相互受益 160
表8-1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游憩资源调查明细表 180
表8-2现有视觉景观质量评价理论方法的比较分析 189
表8-3大气清洁度与空气离子评议系数(CI) 192
表8-4评价要素层次结构及评分方案 196
表9-1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有关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的要求表 210
图9-1国家公园旅游模型 213
图9-2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模式 214
表9-2关于社会紧张与旅游发展关系的“伊里戴克斯”模式 219
表11-1处理游客不当行为可采取的管理策略 285
表12-1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现状表 293
表13-1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中导游扮演的角色差异 311
表15-1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329
表15-2主要影响因子的识别方法 330
图15-1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指标体系 332
表15-3不同功能区的保护方式与开发建设活动方式 332
表15-4评价区生态指标、标准及分级 333
表15-5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特点 335
表15-6旅游开发活动负面影响的控制措施 336
图15-2利用反馈方法调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 338
表15-7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的监测指标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