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元建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1128495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生成语法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思路,并从汉语出发,利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以往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翻译研究出发,基于中外语言的对比,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将以前研究中看似琐碎散乱、无机可循的研究成果,用统一的规则加以解释梳理,揭示出翻译实践中的一些规律性的原则。国内已有的有关生成语法理论的专著都是就理论内部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进行讨论,或是运用这一理论说明汉语语法与构词的一些问题,都未脱离理论探讨的范畴。本书首次将这一理论引入应用领域,阐释了生成语法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从翻译对比的角度讨论了语言共性这一生成语法的核心话题。

语法篇 1

第一章 语言的认知基础和语法理论 1

1.0 语言的认知基础 1

1.1 语法的组成部分及其与认知系统之间的关系 4

1.2 语法理论的任务 8

1.3 小结 16

第二章 语法的操作系统和理论原则 17

2.0 语法的操作系统 17

2.0.1 词结构的生成 19

2.0.2 句法结构的生成 28

2.0.3 移位 34

2.1 语法的理论原则 39

2.1.1 X-标杠模式 39

2.1.2 扩充的X-标杠模式 48

2.1.3 题元原则 52

2.1.4 格理论 56

2.1.5 约束条件 58

2.1.6 整体诠释原则 59

2.1.7 经济原则 61

2.2 短语结构的表达法 65

第三章 单句、小句及复句的结构 69

3.0 单句的三个组成部分 69

3.0.1 动词短语 70

3.0.2 语法范畴词短语 73

3.0.3 标句词短语 83

3.1 小句 91

3.2 主从复句 97

3.2.1 主语从句、宾语从句 97

3.2.2 同位语句、关系语句 101

3.2.3 状语从句 110

3.3 联合复句 116

3.3.1 描写语句 116

3.3.2 并列和转折复句 120

3.4 句子成分的句法范畴与语法功能 122

3.5 小结 127

第四章 汉语中的名物化结构 128

4.0 引言 128

4.1 名物化结构的类型学特征 129

4.2 相关的研究 131

4.3 名物化结构分析 133

4.4 相关问题 141

4.5 结语暨讨论 145

第五章 现代汉语使役句 147

5.0 基本句式 147

5.1 转换模式 149

5.2 施事役格句 153

5.3 含“V-得”和“V-V”的役格句 156

5.4 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暨结语 158

第六章 使役句的类型学特征 161

6.0 表达方式 161

6.1 格变 167

6.2 句法结构 170

6.2.1 宾格动词用为使动 170

6.2.2 作格动词用为使动 172

6.2.3 致使结构 174

6.2.4 派生词句 175

6.2.5 其他问题 178

6.3 结语 179

第七章 特指问句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180

7.0 疑问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180

7.1 零标记 184

7.2 疑问标记的句法结构 186

7.3 讨论暨结语 189

第八章 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 191

8.0 有趣的述宾式合成复合词 191

8.1 有关研究及讨论 194

8.2 回环理论 198

8.3 语法的两种生成机制 200

8.4 其他合成复合词 203

8.5 关于“双音节复合词” 205

8.6 结语 206

第九章 汉语真假复合词 209

9.0 传统意义上的复合词和多重复合词 209

9.1 复合词的语序和类型 211

9.1.1 主谓宾型的合成复合词 212

9.1.2 主谓式合成复合词 212

9.1.3 述宾式合成复合词 213

9.1.4 偏正式合成复合词 214

9.2 合成复合词的结构 214

9.3 假复合词 217

9.4 合成复合词的题元结构 222

9.5 普通复合词 224

9.6 对汉语语言习得的启示暨结语 225

第十章 合成复合词的逻辑形式 227

10.0 何谓逻辑形式? 227

10.1 合成复合词的逻辑形式 233

10.2 证据考 241

10.3 讨论暨结语 245

第十一章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及结构 247

11.0 从《西游记》中“可”字型问句的翻译谈起 247

11.1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 249

11.2 “可”字型问句的语法特征 251

11.3 “可”字型问句的结构 252

11.4 结论 255

第十二章 反身代词的无定用法 256

12.0 两个理论概念 256

12.1 有关例句的讨论 257

12.2 反身代词无定用法的实质 260

12.3 结论 263

翻译篇 264

第十三章 翻译认知过程中的两种编码机制 264

13.0 前言 264

13.1 理论框架 265

13.2 垂直翻译:概念—意旨系统发出编码指令 269

13.3 平行翻译:记忆系统发出编码指令 272

13.4 讨论暨结语 277

第十四章 翻译中指称及语序转换 280

14.0 零代词和指称链 280

14.1 指称转移及其翻译 282

14.1.1 主语转移 283

14.1.2 话题转移 284

14.1.3 指称契机 285

14.2 语序转换 287

14.3 流水句中的动词语序及其翻译 290

14.4 结语 292

第十五章 语言的偶像与翻译 293

15.0 引言 293

15.1 偶像化了的语言 295

15.2 语言化了的偶像 299

15.3 结语 305

第十六章 《源氏物语》汉译话语结构及转折句的分析 306

16.0 描写译学理论与方法 306

16.1 描写对象 308

16.2 话语结构的探讨 311

16.2.1 译本背景 311

16.2.2 译文“本土化” 315

16.3 转折句的分析 322

16.3.1 分类 323

16.3.2 数据 324

16.4 讨论暨结语 328

跋 331

中英文术语表 332

参考文献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