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一、历史转折 1
二、两条主线 3
三、奇特进程 3
第一条主线:多线程突破姓资姓社束缚 7
第一章 如何实事求是 7
一、实事求是和包产到户 7
(一)高级社“大呼隆”的困惑 7
(二)燎原社的“星火” 8
(三)“打倒包产到户” 9
(四)包产到户众生相 10
二、包产到户只适宜于“三靠”队吗 11
(一)“不许分田单干” 12
(二)何为浙江的事实? 13
(三)“顶牛” 14
三、实事求是的关键是尊重群众实践 16
(一)农村发展的唯一选择 16
(二)把责任制选择权归还给农民 18
(三)问题的症结就是在于姓资姓社的纠葛 19
第二章 “搞活经济必先搞活思想” 20
一、破除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 20
(一)理直气壮地抓紧商品生产 21
(二)社队企业也可以收购和加工经营当地产品 22
(三)“提倡社会主义竞争” 23
二、破除泛资本主义观念 23
(一)“弃农经商”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24
(二)“为专业户的兴起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25
(三)推动和支持农民合股办厂 27
三、破除“左”眼看能人观念 28
(一)“左”眼看能人,能人变坏人 28
(二)眼睛向下、能人遍地 29
第三章 怎样对待改革和改革者 30
一、掀起一场廓清姓资姓社疑惑的“步鑫生旋风” 30
(一)铁腕治厂 30
(二)全国扬名 31
(三)历史功绩 31
二、积极应对兑现改革举措的“奖金风波” 32
(一)市政府也无能为力 32
(二)鲁冠球的“第一桶金” 33
(三)艰难的奖金 34
三、打通“梗阻” 34
(一)现场办公 35
(二)实地调查 35
(三)解放思想是一门艺术 36
第四章 突破单一所有制局限 37
一、有利因素胜于不利因素 37
(一)浙江第一个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文件 37
(二)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有利因素 39
(三)不利因素 40
二、循序而进的阶段性变迁 41
(一)第一阶段以城镇集体工业为主,大致是改革开放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41
(二)第二阶段以农村集体工业为主,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4年 42
(三)第三阶段是非公有制工业迅猛发展,大致是1992年至今 43
(四)在上述三个阶段之中,并重推进和穿插着两个互为关联的重要阶段,即股份化和企业改制阶段,时间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45
三、最优的快速渐进过程 47
(一)以发展生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 47
(二)以市场经济竞争形成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的自然过程 48
(三)以民间与政府的积极互动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 49
(四)形成显著的经济社会绩效 50
四、加快了浙江经济体制整体转换 51
(一)形成了大众创业的微观基础 51
(二)改变了全社会的产权关系 52
(三)造就了不同所有者的有效竞争局面 52
第五章 “温州模式”争论 53
一、从“率先贫穷”到率先创业 53
(一)从丰裕陷于贫穷 53
(二)“资本主义复辟” 54
(三)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崛起 55
二、思想认识的重大突破 56
(一)打压 57
(二)转折 58
(三)“注册登记” 59
三、一场缺少公开反对者的奇特争论 60
(一)温州模式讨论的高峰 60
(二)反对派缺席 61
(三)超越意识形态局限的特点 61
四、主要论敌是自己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62
(一)表现虽好,成分可疑 62
(二)仍属补充,方向正确 63
(三)限制雇工,引导联合 64
(四)加强引导,促进规范 65
五、短暂的反复 66
(一)经济工作必须问问姓资姓社 66
(二)“匆匆春又归去” 67
(三)“杀机” 68
(四)台州会议 69
第二条主线:持续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束缚 73
第六章 战略突围:从轻纺优先到外向型经济 73
一、统制经济和小农价值观 73
(一)“政治周期” 73
(二)小农价值观左右下的工业情结 74
(三)经济工作行为特征 77
二、轻纺成为战略转型的突破口 79
(一)避开短处发挥长处 79
(二)创造性地实施轻纺六优先 80
(三)轻纺造就浙江模式 81
三、市场崛起 82
(一)市场大省 83
(二)“兴商建县” 84
(三)个私经济孵化器 86
(四)低成本的双层经营体制 88
四、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 90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90
(二)西子湖畔的激烈争论 92
(三)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93
第七章 农业突破:从多种经营到效益农业 96
一、传统和计划:浙江农业的多重困境 96
(一)小农困境 96
(二)资源困境 98
(三)计划困境 99
二、从极左回归传统: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99
(一)多种经营是浙江传统农业的根基 99
(二)“以粮为纲” 100
(三)拨乱反正 102
三、从传统走向现代:率先实施市场化取向的效益农业 104
(一)计划经济的“粮食堡垒”逐渐突破 104
(二)围绕粮食问题的长期争论 107
(三)农业计划体制的自我封闭怪圈 109
(四)“什么来钱种什么” 112
(五)要素配置全面优化 113
第八章 城市突击:从小城镇到城乡一体化 118
一、逆城市化和紧闭城门 119
(一)繁荣的市井社会 119
(二)逆城市化 120
(三)紧闭城门的思维定势 121
二、自下而上的“造城运动” 122
(一)浙江最早的小城镇调研报告 122
(二)乡镇企业加市场 123
(三)农民造城运动 125
(四)城市化战略奔腾欲出 126
三、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 127
(一)“我想重点抓一下城市化问题” 127
(二)城市化风起云涌 129
(三)多种城市化模式 130
四、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 132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133
(二)率先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 134
(三)实践先行 135
(四)率先发布城乡统筹评价报告 137
附录“小城镇”与“大城市”之争 139
(一)城市化讨论“风生水起”:90年代末的争鸣 139
(二)“浙江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理论研讨会”之争:“大城市派”占上风 141
(三)“浙江省推进城市化进程理论研讨会”之争:“小城镇派”占优 142
第九章 投融资改革:从“四自”公路到社会办事业 145
一、“思路一变道路宽” 147
(一)缘起集资办电 147
(二)高速突破 148
(三)“四自”公路 149
二、全面引入市场机制 151
(一)推进经营方式产业化 151
(二)推进资源利用商品化 152
(三)推进项目运作股份化 152
(四)推进项目管理制度化 153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153
(一)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153
(二)积极拓展民间投资领域 153
(三)着力构筑有效的融资体系 154
(四)不断改进政府工作方式 154
第十章 战略转型:从“八八战略”到创业创新总战略 156
一、“八八战略” 157
(一)“八八战略”的时代背景 157
(二)“八八战略”的客观依据 157
(三)“八八战略”的基本内涵 159
(四)“八八战略”的现实意义 159
二、创业创新总战略 161
(一)创业创新总战略的时代背景 162
(二)创业创新总战略的基本内涵 162
(三)创业创新总战略的现实意义 163
三、“八八战略”与创业创新总战略的主要创新和突破 165
(一)突出统筹城乡发展 165
(二)突出统筹区域发展 167
(三)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168
(四)突出内外开放的协调发展 170
(五)突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71
(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172
理论归纳和思辨 176
第十一章 浙江解放思想历程与主要特点 176
一、以快速渐进为基本特征的解放思想进程 176
(一)快速渐进 176
(二)两条主线 177
(三)三个阶段 178
二、以行动为重的解放思想的主要方式 179
(一)理论和行动:解放思想的两个基本方面 179
(二)草根模式:民间创业创新为主线的解放思想路径 180
(三)政府支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182
三、以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的解放思想务实策略 185
(一)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 185
(二)自然过程:与生产力发展高度结合 186
(三)务实求真:创造性地形成解放思想的独特个性 187
四、以提升民生为要求的解放思想主要动力 189
(一)穷则思变:“率先贫穷”推动率先解放思想 189
(二)大众创业:解放思想的草根力量 191
(三)全面小康:改善民生要求深入解放思想 194
五、以人与环境积极互动为支撑的解放思想乡土环境 195
(一)社会支持:基于人与自然积极博弈的农业文明的传承 195
(二)区位支持:位于沿海和毗邻上海的优越条件 197
(三)空间支持:人口稠密形成的空间均质化 198
第十二章 如何解放思想的深深思索 202
一、正确对待解放思想进程中的反复 202
(一)解放思想是社会常态 202
(二)解放思想必有反复 203
(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204
二、正确对待“范仲淹两难” 205
(一)实际工作的两个准则 206
(二)解放思想的荣辱得失 206
(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7
三、超越思维局限推进解放思想 207
(一)解放思想必先回归传统 208
(二)解放思想必须超越自我 209
(三)解放思想必须尊重客观世界的多样性 210
四、历史责任重于天 210
(一)姓资姓社争论具有历史必然性 210
(二)正确看待思想转变的渐进性 211
(三)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211
附录 有关温州模式的论文及重要报道(1983—1990) 213
后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