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序 1
导论 法国哲学的张力 1
一、从我思到概念 2
二、从意识主体到无意识结构 9
三、从连续的历史到间断的历史 16
四、法国哲学的法国特性 23
第一章 柏格森与意识哲学 28
第一节 从意识出发:意识的直接材料 34
一、心理事实 35
二、两种多样性 37
三、两种绵延(时间)与两种自我 38
第二节 从意识到世界:物质与记忆 42
一、世界与物象 43
二、物象、知觉与记忆 44
三、物质、身体与记忆 46
四、存在与时间 50
第三节 柏格森思想的逻辑入口:反对虚无 55
一、“虚无”与“存在”起源的奥秘 56
二、反对虚无 58
三、世界之奠基 63
第四节 直觉 65
一、“良知”与直觉 67
二、直觉与形而上学 69
第五节 生命与创造的进化 72
一、生命与存在 72
二、生命冲动 73
三、生命与创造 76
第六节 自由及其人类命运 79
一、自由之内涵 79
二、生命与自由 81
三、封闭与开放:人类自由与生命政治 83
第二章 萨特对意识哲学的阐发 94
第一节 意识无需先验自我 95
一、萨特与胡塞尔 95
二、意识的首要性 99
第二节 自为的存在 104
一、意识存在 105
二、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110
第三节 为他人的存在 117
一、笛卡儿、康德、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117
二、我之为我的身体和为他人的身体 120
第四节 自由与责任 127
一、自由是人的存在的虚无 128
二、批判笛卡儿式自由 133
第五节 哪种人道主义 138
一、存在先于本质 138
二、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143
第六节 欲望存在论:萨特与德勒兹 148
一、“欲望”存在论和存在的精神分析 148
二、德勒兹:“生成”、“欲望”与“表达” 158
第三章 梅洛-庞蒂与意识哲学的式微 166
第一节 结构与形式 167
一、导言 167
二、基于身体之上的形式和结构 169
第二节 身体图式与知觉综合 174
一、“身体图式” 177
二、“身体的综合”:感觉“相通”的“意义内核” 182
三、“表达”:“言说”的“肉体” 186
第三节 表达与身体构图 193
一、“可见”与“不可见”:“表达”的问题 194
二、“表达”何以可能:从身体“图式”到身体的“构图” 198
第四节 语言理论:梅洛-庞蒂与索绪尔 208
一、认同:区分原则 209
二、分歧:言语和语言,历时和共时 214
三、同质的语言存在 218
第四章 莱维纳斯对意识哲学的超越 227
第一节 不在世界中的他者 227
一、“世界”—形式 228
二、“无名之在” 231
三、“位”:“当下—这里”的“事件” 235
第二节 现象学还是反现象学 240
一、现象学主体的危机 241
二、伦理主体的诞生 245
三、对他者负责的主体 249
四、莱维纳斯不是现象学家 255
第三节 莱维纳斯与柏格森 258
一、“存在”与“不同于存在”:面对虚无或者死亡问题 259
二、内在与超越:表象的毁灭及其他 265
三、殊途同归:众生的意义 274
第四节 莱维纳斯与德勒兹 278
一、世界:“表层”还是“形式” 278
二、他者的“效应”:“知觉”与“时间性” 282
第五章 亨利与意识哲学的“物质化” 288
第一节 现象学基本原理之间的张力 288
一、两个方面的问题 289
二、马里翁的第四条原理 296
第二节 物质现象学 299
一、物质现象学与意向性现象学 301
二、意识之意向性特征与印象性特征 307
第三节 非意向性现象学 310
一、意向性理论不足以奠基现象学 311
二、未来现象学:生命现象学 316
第六章 卡瓦耶斯与概念哲学 320
第一节 卡瓦耶斯的概念哲学 320
一、数学认识是一切认识的基础 321
二、概念辩证法 326
三、概念哲学的传承 331
第二节 巴歇拉尔的新科学精神 335
一、批评柏格森绵延理论 336
二、新科学精神 343
三、科学精神的形成 351
第三节 康吉莱姆的生命概念 360
一、康吉莱姆与孔德 362
二、概念与生命 367
三、进步观念的衰落 377
第四节 塞尔的新的新科学精神 383
一、数学结构主义 383
二、新的新科学精神 386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概念哲学的阐发 391
第一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392
一、无先验主体的康德主义 393
二、何谓进步与文明 399
三、孔德和萨特的错误 407
第二节 阿尔都塞的反人本主义 411
一、无中心的结构:弗洛伊德和拉康 412
二、反人本主义 417
三、无大写主体的历史 422
第三节 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理论 427
一、回到弗洛伊德 428
二、主体与能指 433
三、无意识与欲望 437
第四节 超越结构与历史的二元对立 443
一、从“自然”到“历史” 444
二、“结构”对“历史”的“超越”及其内在困境 446
三、时空游戏:超越历史和结构的二元对立 450
第八章 福柯与概念哲学的深化 453
第一节 癫狂与理性 454
一、癫狂:笛卡儿、福柯与德里达 454
二、理性与启蒙 459
三、福柯—哈贝马斯争论 465
第二节 知识型与人的消失 474
一、作为关系的知识型 474
二、人之死 479
三、知识型与结构 488
第三节 话语与间断性 491
一、观念史的虚假 491
二、话语史的真实 498
三、福柯—萨特争论 502
第四节 权力与辖治 509
一、权力如何实施 509
二、辖治活动 515
三、哲学国家 522
第五节 自身与他人 526
一、伦理主体的构建 526
二、从认识自身到关切自身 530
三、从关切自身到关切他人 533
第九章 德勒兹与概念哲学的拓展 538
第一节 概念的创造 539
一、改造:既非演绎,也非归纳 539
二、“彻底的经验主义” 542
第二节 差异与重复 546
一、对“表象”的批判 546
二、“重复”与“差异”:时间的三种综合 551
第三节 意义的逻辑:差异如何差异化 563
一、生成与事件 564
二、事件与虚因 570
第四节 感觉的逻辑——“感觉”:身体的“生成”实验 578
一、绘画中的“事件” 578
二、感觉:身体—意象 581
第五节 什么是哲学?“概念—人格”:概念的“生成”实验 588
一、概念—人格 588
二、构成“概念—人格”的差异要素 590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与后概念哲学 595
第一节 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 596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597
二、后现代知识状况 605
三、后现代道德 617
第二节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 627
一、“物”的命运 627
二、“物”的“霸权” 630
三、《物体系》:作为“道具”的“收藏品” 636
四、《消费社会》:“身体”——“诱惑”的“表层” 640
五、《致命的策略》中的“双重化”:“重复”的维度 645
六、《完美的罪行》:“差异”的维度和“实时”的“罪行” 650
第十一章 德里达:对意识哲学和概念哲学的解构 657
第一节 声音现象学 658
一、“平行论”与“声音” 659
二、“声音的现象学”何以可能 663
第二节 在场形而上学史 669
一、逻各斯中心主义 670
二、海德格尔的暧昧 676
第三节 解构的策略 679
一、索绪尔的张力 679
二、原初书写、延异、原初痕迹 681
三、卢梭的动摇 686
第四节 解构的解构 690
一、塞尔的抨击 691
二、解构的效力 692
第十二章 利科尔:对意识哲学和概念哲学的辩证综合 696
第一节 解释的冲突 697
一、把解释学嫁接在现象学上 698
二、语义学迂回 701
三、反思哲学的迂回 704
四、存在论根基 708
第二节 解释学的逻辑 714
一、海德格尔的反逻辑解释学 715
二、伽达默尔的反方法论解释学 718
三、解释学是否具有普遍性 722
第三节 自身的解释学 729
一、主体哲学的遗产 731
二、经由分析的反思之迂回 735
三、自身性与相同性的辩证法 740
四、自身性与相异性(他性)的辩证法 744
五、证明:自身解释学的确定性 752
展望 757
外文参考书目 761
中文参考书目 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