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2
第一节 实施《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2
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 2
二、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4
第二节 “十一五”科技发展总体布局 6
一、《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6
二、调整国家科技计划 8
第三节 科技发展重大进展 9
一、科技资源持续增加 9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1
三、技术交易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迅猛 13
四、科技工作稳步推进 16
第二章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2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总体部署 22
一、基本框架 22
二、国家科技计划与《规划纲要》的关系 23
第二节 科技重大专项 25
一、总体部署 25
二、组织管理 26
第三节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26
一、总体思路 27
二、发展目标 27
三、总体布局 27
四、战略重点 28
第四节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0
一、总体思路 31
二、发展目标 31
三、总体布局 31
四、战略重点 32
第五节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34
一、总体思路 34
二、发展目标 35
三、总体布局 35
四、战略重点 35
第六节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6
一、总体思路 37
二、发展目标 37
三、战略重点 37
第七节 政策引导类计划和专项 38
一、星火 38
二、火炬 38
三、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38
四、新产品 39
五、可持续发展 39
六、软科学 39
七、其他政策性工作和专项 39
第三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制度建设 42
第一节 科技法律法规 42
第二节《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 43
一、《配套政策 44
二、《配套政策》实施细则 44
第三节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8
一、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48
二、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 49
第四节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 50
一、高等学校 50
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52
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 54
第五节 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体系 55
一、军民结合的国防创新体系 55
二、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 55
第六节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56
一、生产力促进中心 56
二、技术市场 56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 57
四、大学科技园 57
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58
六、科技评估 58
第四章 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 60
第一节 中央政府投入 60
一、总量及结构 60
二、直接投入 61
三、税收优惠 62
第二节 地方政府投入 64
一、总量及结构 64
二、直接投入 66
三、税收优惠 68
第三节 企业投入 68
一、总量及结构 68
二、R&D经费投入强度 70
三、技术活动经费 71
第四节 科技金融 72
一、政策(开发)性金融 72
二、创业风险投资 73
三、资本市场 75
四、科技保险 76
第五章 科技人力资源 78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构成 78
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78
二、研发人员构成 80
三、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分布 80
第二节 科技人才培养 82
一、高等教育 82
二、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措施 85
第三节 科技人才开放与引进 88
一、留学生 88
二、人才引进 89
第六章 科技条件建设 92
第一节 科技条件建设与自主创新 92
一、全国总体科技条件建设投入 92
二、科技条件建设重要进展 93
三、“十一五”科技条件建设重点 95
四、科技条件自主研发 97
第二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99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99
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100
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01
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103
五、网络科技环境平台 103
六、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104
第七章 基础研究 106
第一节 数学 106
第二节 物质科学 107
第三节 生命科学 108
第四节 地球科学 110
第五节 空间科学 112
第六节 农业、人口与健康领域 113
一、农业 114
二、人口与健康 116
第七节 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 118
一、能源 118
二、资源与环境 119
第八节 信息科学与材料领域 121
一、信息科学 121
二、材料 123
第九节 论文产出 125
第十节 基地建设计划进展 126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 126
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27
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128
四、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28
第八章 前沿技术 130
第一节 生物技术 130
一、蛋白质工程技术 130
二、药物分子设计技术 130
三、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 131
四、基因工程技术 132
第二节 信息技术 132
一、高性能计算技术 133
二、网络技术 133
三、移动通信技术 134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 135
一、超导材料与应用技术 135
二、纳米材料 135
三、光电信息材料 136
四、特种功能材料 137
五、高性能结构材料 137
第四节 先进制造技术 138
一、先进装备制造技术 138
二、现代集成制造技术 138
三、机器人技术 140
第五节 先进能源技术 140
一、洁净煤技术 140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 141
三、超超临界火力发电 142
四、磁约束核聚变 142
第六节 海洋技术 143
一、海洋监测预报技术 143
二、海洋开发保护技术 144
三、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145
第九章 农村科技进步 148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部署和安排 148
一、“十一五”总体部署 148
二、基本安排 149
第二节 农业高技术 150
一、前沿探索 150
二、集成创新与产品 151
第三节 现代农业与农村科技 152
一、现代农业技术 152
二、农村新兴产业技术 155
三、乡村社区建设技术 156
第四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 157
一、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157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58
三、农村科技(星火)“110”信息服务平台 158
第五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59
一、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 159
二、农业和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160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61
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科学普及 162
第六节 促进农村发展科技行动 162
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162
二、科技扶贫 163
三、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 163
四、科技兴县(市)专项 164
第十章 制造业科技进步 166
第一节 制造业信息化和绿色制造 166
一、制造业信息化 166
二、绿色制造 167
第二节 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工业 168
一、重大装备制造 168
二、冶金工业 170
第三节 信息产业 171
一、规划部署 171
二、技术进展 172
第四节 交通及运输业 173
一、铁路及其运输 173
二、汽车及公路运输 174
三、船舶及水路运输 175
第五节 化工行业和轻纺工业 176
一、化工行业 176
二、轻纺工业 178
第十一章 能源、资源、环境科技进步 180
第一节 能源技术 180
一、节能技术 180
二、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181
三、后续能源技术 182
第二节 资源技术 184
一、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184
二、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 185
三、海洋资源高效开发技术 186
第三节 环境技术 187
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187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 189
三、环境监测与控制 190
第四节 全球环境技术、方法与对策 191
一、全球环境监测与模拟 191
二、全球环境应对技术 192
三、全球环境政策 192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 194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 194
一、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 194
二、重大疾病防治 195
三、创新药物研制 195
四、中医药现代化 196
五、现代医学工程 196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197
一、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 197
二、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 197
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197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 198
五、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198
第三节 公共安全 199
一、生产安全 199
二、食品安全 199
三、社会安全 200
第四节 减灾防灾 201
一、地震、地质灾害 202
二、气象 203
三、海洋环境灾害防治 203
四、防洪减灾 204
第五节 文物保护等其他社会事业 205
一、文物保护 205
二、中华文明探源 205
三、大遗址保护 205
四、古代建筑保护及传统工艺 206
五、旅游行业信息化技术 206
六、体育科研 206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207
一、实验区发展与基本经验 207
二、重点部署与任务 207
第十三章 高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 210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 210
一、发展概况 210
二、“十一五”发展部署 214
第二节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 215
一、“十一五”发展部署 215
二、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活动 216
三、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 217
四、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 218
第三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219
一、火炬计划项目 219
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219
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220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221
五、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22
第十四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 224
第一节 “十一五”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思路与重大举措 224
一、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224
二、区域科技发展重大举措 225
第二节 促进重点区域科技发展 227
一、西部开发科技工作 227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 228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科技工作 229
四、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科技工作 230
第三节 地方科技规划 232
一、明确科技发展目标 232
二、凝练科技发展重点 233
三、优化区域创新的政策环境 234
第十五章 国际科技合作 236
第一节 “十一五”重点任务 236
一、总体战略 236
二、部门与地方的举措 237
第二节 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 239
一、中美科技合作 239
二、中欧科技合作 241
三、中俄科技合作 242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 242
五、中非科技合作 243
六、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 243
第三节 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 244
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244
二、ITER计划 245
三、伽利略计划 245
四、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 246
五、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246
六、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246
七、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246
第四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247
一、项目分布 247
二、经费和人员 247
三、成果与效益 248
第五节 科技援外 249
一、对外科技培训 249
二、发展中国家示范项目 250
第十六章 科普事业 252
第一节 重要科普政策 252
一、重大政策规划 252
二、具体科普政策 253
第二节 重大科普事件与活动 255
一、重大科普事件 255
二、重要科普活动 255
第三节 科普能力建设 258
一、科普队伍建设 258
二、科普设施建设 258
三、科普创作出版与媒体宣传 259
第四节 科普与公众 260
一、公众获取科技信息 260
二、公众参与科普活动 260
三、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261
附录 主要科技指标 265
一、科技人力资源 265
二、R&D经费 269
三、政府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 273
四、高等学校的科技活动 278
五、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 281
六、科技活动产出 284
七、高技术产业发展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