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经济学与管制经济学综述 3
1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3
1.1 经济学学派总体发展情况 3
1.2 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现状与趋势 4
1.2.1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行为 4
1.2.2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 5
1.2.3 市场与政府规制问题 6
2 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评述 7
2.1 主流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简述 7
2.2 信息部门经济学 9
2.3 网络经济学 9
2.4 信息社会学 10
2.5 信息政治经济学 11
3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3
3.1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3.2 主流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14
4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17
4.1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17
4.2 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19
4.3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 21
5 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 25
5.1 逆向选择:阿克洛夫与旧车市场模型(Lemons Model) 25
5.2 信号传递模型:斯彭斯劳动力市场模型 26
5.3 斯蒂格里茨和信息经济学 27
5.3.1 斯蒂格里茨的保险市场模型(1976) 27
5.3.2 斯蒂格里茨的信贷市场配给模型(1981,1983) 28
5.3.3 斯蒂格里茨的信息甄别模型(1976) 29
6 信息经济学其他代表人物:雅克·拉丰 36
7 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及趋势 36
8 管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36
8.1 管制的概念 36
8.2 管制的由来 37
8.3 管制的作用 38
9 管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40
9.1 管制经济学理论的早期发展 40
9.1.1 《贝尔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杂志》的创立及其贡献 40
9.1.2 可竞争市场理论 41
9.2 管制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41
9.3 管制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43
9.3.1 电信资费管制 43
9.3.2 互联互通管制 44
9.3.3 服务质量管制 45
9.3.4 普遍服务管制 45
10 管制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47
10.1 中国现有的管制制度 47
10.1.1 经济性管制 47
10.1.2 社会性管制 48
10.1.3 反不正当竞争管制 48
10.2 对我国管制效果的分析评价 49
10.2.1 经济性管制效果 49
10.2.2 社会性管制的效果 50
10.2.3 反不正当竞争的效果 50
10.3 我国管制失灵的背景因素 51
10.3.1 法律方面的因素 51
10.3.2 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 52
10.4 对未来的展望 52
2 互联互通的博弈理论与管制实践 57
1 概论—影响互联互通的原因分析 57
1.1 认识不到位的原因 57
1.2 技术方面的原因 58
1.3 互联互通规定不完善的原因 58
1.4 监管政策不完整、不配套的原因 59
1.5 无序价格战的原因 59
1.6 违规经营与不对等开放业务的原因 60
1.7 网间结算价格的原因 60
1.8 监管力量和手段不够的原因 61
2 德国互联互通管制政策研究 63
2.1 德国的电信管制机构 63
2.2 德国的互联互通管制政策 64
2.2.1 互联互通政策的制定过程 64
2.2.2 德国互联管制的两个时期 64
2.2.3 互联费用的制定与价格 65
3 英国电信业资费管制之启示 71
3.1 资费管制方法—零售价格管制模型RPI—X 71
3.2 互联使用费 744
3.3 一些启示 79
4 通信网间接入费定价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82
4.1 接入问题的提出 82
4.1.1 接入问题的产生 82
4.1.2 接入问题的定义 83
4.1.3 接入费的影响因素及职能角色 84
4.2 接入费的主流定价法 85
4.2.1 拉姆士定价 85
4.2.2 有效要素定价原则(ECPR) 86
4.2.3 长期增量成本(LRIC) 87
4.3 三大定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88
4.3.1 成本定价 88
4.3.2 拉姆士定价 89
4.3.3 ECPR定价 89
5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直联博弈对管制政策的影响 91
5.1 引言 91
5.2 直联博弈第二阶段—古诺竞争 93
5.2.1 情景1:骨干网之间两两直联 94
5.2.2 情景2:只有骨干网i和骨干网j直联 96
5.2.3 情景3:骨干网h和骨干网j只分别与骨干网i直联 97
5.2.4 情景4:骨干网j和骨干网i只分别与骨干网h直联 98
5.2.5 情景5:只有骨干网i和骨干网h直联 99
5.2.6 6种情景比较分析 100
5.3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101
5.4 网间直联网络分析 102
5.5 结论 104
6 先发优势与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阶段政策 107
6.1 引言 107
6.2 网间直联斯坦克尔博格竞争 108
6.2.1 建模求解 108
6.2.2 网间直联竞争模拟 110
6.3 互联互通质量序贯均衡 113
6.4 结论 115
7 不同质量的互联网ISP之间的直联动机及选择 118
7.1 前言 118
7.2 直联博弈模型描述 119
7.3 直联博弈第二阶段分析 120
7.4 直联博弈第一阶段分析 121
7.4.1 网络质量差异、全网整体质量水平对利润的影响 121
7.4.2 对等直联对各自质量及利润的影响 124
7.5 结论 127
8 基于“焦点”的互联网骨干网讨价还价结算 129
8.1 模型的建立 129
8.1.1 用户需求和社会总福利 129
8.1.2 流量与拥塞 130
8.1.3 网络成本与网络利润 131
8.1.4 二阶段博弈模型 131
8.2 结果分析 131
8.2.1 骨干网利润及社会总福利与互联点容量 131
8.2.2 互联互通质量的帕雷托改进 132
8.3 骨干网互联互通讨价还价结算 133
9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决策分析 136
9.1 引言 136
9.2 模型 138
9.3 分析 140
9.4 小结 143
10 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144
10.1 引言 144
10.2 模型 144
10.3 非合作博弈 145
10.4 小结 149
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电信管制机制 153
引言 153
1 信息不对称下的电信市场无序竞争 155
1.1 电信制造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155
1.2 电信运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156
1.3 电信运营商联盟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无序竞争 157
2 委托-代理模型与政府管制模型 160
2.1 电信等公共事业组织中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60
2.1.1 根本原因:社会分工与专门知识 160
2.1.2 主观原因: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与不完全合同 160
2.1.3 制度原因:理性经济人与委托代理 162
2.1.4 客观原因:团队生产与监督成本 162
2.2 委托-代理模型对非对称信息的理论阐述 163
2.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政府管制模型 164
3 信息不对称下的电信管制设计 168
3.1 不完全信息和管制体制设计 168
3.1.1 完全信息基准 169
3.1.2 隐藏信息下的最优管制机制 169
3.1.3 隐藏行动下的最优管制机制 171
3.1.4 不完全信息与管制体制设计 171
3.2 电信业管制实践 172
3.3 放松电信管制与竞争性体制的生成 174
3.3.1 标尺竞争和信息性激励 174
3.3.2 对在位电信运营商的行为进行管制 175
3.3.3 制定有效的互联政策 178
3.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的电信管制 179
3.4.1 树立“大监管”理念 179
3.4.2 设立民间管理层 179
3.4.3 广电、电信等部门相结合进行管制,避免监管盲区 179
3.4.4 电信管制机构的管制职能应适度集中 180
3.4.5 加大信息披露透明度 180
3.4.6 实行社会契约制度 181
4 本篇总结 182
4.1 电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管制的必要性 182
4.2 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82
4.3 LM机制 182
4.4 LM机制的改进 182
4.5 关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电信管制机制的研究 183
4.5.1 完全成本信息 183
4.5.2 不完全成本信息 183
4.5.3 电信业管制实践的比较:CoS与PC 183
4.5.4 放松管制对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意义 183
4.5.5 对在位运营商管制的意义和方式 184
4.5.6 有效成分定价规则 184
4.6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的电信管制 184
4 电信资费管制理论与我国实践 189
前言 189
1 电信资费管制(规制)的理论依据 190
1.1 电信业的产业经济特点 190
1.2 电信资费的作用 192
1.3 定价的基本理论 193
1.4 电信资费管制的经济理论 194
1.4.1 社会福利最大化:边际成本定价 194
1.4.2 瓦尔拉斯均衡与帕雷托效率 196
1.4.3 关于边际成本定价的讨论 198
1.4.4 成本补偿 198
1.4.5 有限容量限制 202
1.4.6 网络外部性 203
1.5 电信管制的有关理论 205
1.5.1 管制的任务 206
1.5.2 管制经济学的演变 206
1.5.3 放松管制与管制重建理论 207
2 电信资费管制方法 210
2.1 补贴机制 210
2.2 公正报酬率管制 212
2.3 价格上限管制 212
2.4 公正报酬率管制与价格上限管制的比较 214
3 国外电信资费管制的研究 216
3.1 主要发达国家电信资费管制研究 216
3.1.1 英国电信资费管制 216
3.1.2 美国电信资费管制 220
3.1.3 日本电信资费管制 224
3.2 国外移动通信资费管制概览 226
3.2.1 管制方式 226
3.2.2 管制机构及体制 227
3.2.3 国外移动通信资费管制中的不对称管制 228
4 我国电信资费监管的发展历程 229
4.1 电信资费管理体制的沿革 229
4.1.1 垄断时期政府制定和监管电信资费 229
4.1.2 初步引入竞争后的不对称管制监管 230
4.1.3 以法制化为基础的电信资费监管政策 230
4.2 中国电信产业资费状况及分析 232
4.3 我国资费管制趋势分析 233
5 网间互联和接入定价的管制 236
5.1 接入定价的经济分析 236
5.1.1 单向接入和双向接入 236
5.1.2 单向接入定价的经济学原理 237
5.1.3 双向接入定价的经济模型分析 240
5.2 网间互联和接入定价的管制 246
5.3 有效元素定价原则 247
5.3.1 模型的提出 248
5.3.2 ECPR失效的情况讨论 250
5.3.3 结论 252
5.4 基于成本的网间互联费制定方法 252
5.4.1 完全成本分摊方法 253
5.5 长期增量成本测算方法 256
5.5.1 长期增量成本的概念 257
5.5.2 长期增量成本的特点 257
5.5.3 长期增量成本方法的基本原理 258
5.5.4 长期增量成本的优缺点分析 261
5.5.5 国外主要LRIC测算方法介绍 261
6 电信资费理论和应用研究 268
6.1 系统定价理论的研究 268
6.1.1 系统定价法的提出 268
6.1.2 电信资费政策仿真模型的建立 274
6.1.3 移动电话业务定价的SD仿真模型 278
6.2 GSM本地电话业务代理成本模型 283
6.2.1 测算模型的选择 283
6.2.2 GSM本地电话网的系统结构 284
6.2.3 GSM本地电话业务代理成本测算 284
6.3 国际电话网间互联成本测算模型 298
6.3.1 我国国际来话成本测算范围 298
6.3.2 我国国际业务成本测算的概念界定 299
6.3.3 我国国际来话成本测算的方法 299
6.3.4 我国IDD业务来话成本模型的建立 300
6.3.5 我国IDD业务来话成本测算的实证研究 302
6.4 Internet国际联网付费模式研究 305
6.4.1 因特网国际互联结构及其成本构成 305
6.4.2 因特网国际互联与IDD互通的比较 307
6.4.3 线路租费结算模型 308
6.4.4 互联端口费模型 313
6.4.5 其他测算模型 319
5 电信管制体制研究—有效规制体制 327
前言 327
1 国外电信管制体制及分析 328
1.1 美国电信管制体制 328
1.1.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能 328
1.1.2 FCC的管制体制和组织结构 329
1.1.3 FCC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 329
1.1.4 美国电信管制的方式—鼓励竞争、放松管制 330
1.1.5 FCC的社会参与监督机制 331
1.2 英国电信管制体制 331
1.2.1 英国的电信管制机构和职责 331
1.2.2 OFCOM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 332
1.2.3 英国电信管制的目标和有效方式 333
1.3 法国电信管制体制 333
1.3.1 法国的电信管制机构和职责 333
1.3.2 ART与政府等主管部门的关系 334
1.3.3 电信管制的目标和方式 335
1.4 韩国电信管制体制 336
1.4.1 韩国电信管制机构和职责 336
1.4.2 主要管制政策与方式 337
1.5 对国外电信管制体制的分析 338
1.5.1 电信管制建立在成熟的法律体系上 338
1.5.2 设立权威性的电信管制机构,确立较完备的管制架构 338
1.5.3 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 339
1.5.4 管制方式适时有效调整 339
2 国内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341
2.1 我国电力行业监管模式及分析 341
2.1.1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设立及职责 341
2.1.2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内设机构 342
2.1.3 对电力监管模式的评价 343
2.2 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模式分析 344
2.3 我国电信市场改革的基本特征和管制体制现状 345
2.3.1 我国电信市场改革和重组的基本特征 345
2.3.2 电信监管机构设置 346
2.3.3 管制目标、任务和管制方式 347
2.3.4 电信管制体制改革的新进程 348
3 有效电信管制体制 350
3.1 电信管制体制面临的挑战 350
3.1.1 环境复杂 350
3.1.2 立法滞后 351
3.1.3 政出多门 352
3.1.4 管制困境 353
3.2 有效管制的基本概念 354
3.2.1 制度的定义和构成 354
3.2.2 有效管制的定义 355
3.2.3 有效管制的目的和原则 357
3.3 建立有效管制的思路 358
3.3.1 健全产权机制,理顺体制关系 359
3.3.2 依法设立、依法监管 362
3.3.3 完善监督制衡机制 363
3.3.4 管制机构的融合 365
3.4 有效管制体制的设立方案 366
3.4.1 监管机构的治理结构 366
3.4.2 监管机构的重要管制内容 368
3.4.3 分工、协作、制约的体制关系 374
3.4.4 提高违约成本,强化实施机制 378
6 提高中国电信业竞争力的研究 383
1 提高中国电信业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383
1.1 研究背景 383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383
1.3 研究的基础理论 384
1.3.1 竞争力基本原理 384
1.3.2 产业结构理论 385
1.3.3 企业能力理论 385
1.3.4 常见的竞争力评价方法 386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387
1.4.1 研究方法 387
1.4.2 研究流程 387
2 电信业竞争力研究 388
2.1 电信业竞争力的概念 388
2.2 现有电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389
2.2.1 基本原则 389
2.2.2 指标的选取原则 389
2.2.3 基本框架 390
2.3 电信行业竞争力的指标法 391
2.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91
2.3.2 各指标的含义 392
3 电信企业竞争力研究 395
3.1 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395
3.2 现有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397
3.2.1 基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排序方法 398
3.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排序方法 400
3.2.3 基于外部环境、内在能力、产业因素的指标体系 401
3.2.4 基于选择—转化—输出概念框架的指标体系 403
3.2.5 基于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指标体系 405
3.2.6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05
3.2.7 通信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07
3.3 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系统模型及方法 410
3.3.1 电信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411
3.3.2 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413
3.4 电信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的综合指数法 415
3.4.1 综合指数法的评价步骤 416
3.4.2 评价标准 418
3.5 电信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及可拓学评价方法 418
3.5.1 电信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物元模型 418
3.5.2 电信企业竞争力可拓学评价方法 419
3.5.3 案例应用及评价 420
4 电信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例研究 423
4.1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步骤 423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4
4.1.2 确定指标的转换方法 424
4.1.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25
4.1.4 加权求综合评价指数 425
4.2 综合评价体系 425
4.2.1 基础指标的选取原则 425
4.2.2 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426
4.2.3 权重分配方案 427
4.3 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429
4.3.1 2005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 429
4.3.2 2004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 429
4.3.3 2003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 430
4.3.4 2002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 430
5 提高中国电信业竞争力的建议 431
5.1 提升中国电信行业竞争力的建议 431
5.1.1 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构造有效的电信产业格局 431
5.1.2 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合理优化电信投融资结构 432
5.1.3 建立现代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432
5.1.4 积极鼓励电信企业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432
5.1.5 指导电信企业保持“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平衡 433
5.2 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433
5.2.1 利用资本杠杆,积极走向国际 433
5.2.2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内部控制 434
5.2.3 做好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 435
5.2.4 加快技术创新,加大产品开发 436
5.2.5 注重人才开发培育企业文化 437
7 我国电信成本函数的仿真研究 450
1 电信成本测算的必要性 450
2 电信成本测算方法 450
2.1 完全分摊成本法 450
2.2 作业成本法 450
2.3 基于计算机的成本代理模型法 452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452
2.5 获取电信成本函数的技术途径 453
3 城市电话网仿真模型 455
3.1 城市电话网仿真模型的解析研究 455
3.1.1 成本代理模型中的网络优化 455
3.1.2 解析方法在成本代理模型工程学研究中的应用 457
3.2 城市电话网成本代理模型仿真总体框架 459
3.3 仿真模块的实现 460
3.3.1 配线成本的实现 460
3.3.2 主干线路成本的实现 462
3.3.3 中继线路成本的实现 463
3.3.4 交换成本的实现 464
3.3.5 公共单元成本的实现 464
3.4 局址优化 464
3.4.1 局址位置初始化 464
3.4.2 优化算法 465
3.5 仿真程序使用说明 466
3.5.1 程序输入 467
3.5.2 程序输出 468
3.6 程序应用 468
4 现有农村通信网网络元素的划分 471
4.1 农村通信网现状 471
4.1.1 我国通信网现状 471
4.1.2 农村通信网的特殊性 472
4.1.3 村通工程对农村通信网的影响 473
4.2 有线农村通信网络元素的划分 474
4.2.1 我国有线农村通信网现状 474
4.2.2 网元划分原则 475
4.2.3 有线农村通信网络元素的划分 476
4.2.4 本地电话网的成本函数 480
4.3 无线农村通信网络元素的划分 481
4.3.1 SCDMA接入网络 482
4.3.2 SCDMA核心网络 482
4.3.3 实际SCDMA农村接入网络 484
4.3.4 SCDMA网络元素的划分 484
4.4 其他农村通信技术 488
4.4.1 VSAT卫星通信技术 488
4.4.2 其他农村通信技术 489
4.5 网络元素的流程图及数据结构 490
4.5.1 有线网络元素的数据结构 491
4.5.2 无线网络元素的数据结构 492
5 农村通信接入网成本测算 495
5.1 通信网接入成本模型 495
5.1.1 农村有线通信网接入成本模型 495
5.1.2 农村无线通信接入网成本模型 496
5.1.3 地理成本修正因子 497
5.1.4 技术先进性因子 499
5.2 各种接入技术对成本的影响 500
5.2.1 电缆接入方式 500
5.2.2 SCDMA接入方式 503
5.3 不同接入距离对成本的影响 504
5.3.1 不同接入距离对有线接入成本的影响 504
5.3.2 不同接入距离对SCDMA无线接入成本的影响 505
5.4 不同地理环境对成本的影响 506
5.4.1 不同地理环境对有线接入成本的影响 506
5.4.2 不同地理环境对SCDMA无线接入成本的影响 507
5.5 网络参数模块的流程图及相关参数列表 507
6 测算结果的应用 509
6.1 在村通工程中的应用 509
6.1.1 5年内村通工程的总成本 509
6.1.2 5年内各运营商所承担的成本 511
6.2 在普遍服务基金需求测算中的应用 511
6.3 普遍服务基金来源的建议 513
7 移动电话资费机制研究 217
7.1 前提假设 517
7.2 参数设置 517
7.3 有效通信话务量模型及分析 519
7.4 通信运营收入模型及分析 520
7.5 实证与结论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