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时代 1
抗战八年:一个学生的回忆——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 3
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 14
我和我们的学校 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高中生为抗战写作 22
我在母校百年大庆期间的两次发言 24
筑昆道上十五天——奔赴西南联大 26
忆李广田师和西南联大文艺社 30
在“一二·一”运动中 36
纪念西南联大的几副对联 39
老北大永远年轻 41
吃在北大 45
北大当年的衣、住、行 47
愧对当年恩师 50
回忆北大文艺社 52
(二)愿作教师 55
通师百年校庆感言 57
一步之遥五十年——记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61
我所知道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和所长丁玲 63
我与鲁迅文学院 70
弹指四十七年——在北京师院(首都师大)任教的日子 75
比较方法好——杂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 80
附: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法教学要点 87
“文革”十年——一个教师的经历 92
附:“文革”期间坦白交代和王蒙的关系的材料 102
(三)教书人语 107
初级阶段引起的思考——民主、教育和杂文 109
愿执教鞭,愧为人师 113
校庆随感 116
教师和师德 120
我的老师 123
我爱读书 126
拿起笔来之后 129
我和外语 132
我的英文曾考过“戊”等 135
教育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137
望子成龙与教子成人——读鲁迅《随感录二十五》 139
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41
从“打倒考试”说起 143
春天正是读书天 145
谈“风” 147
“教不严,师之惰” 149
论两种“苦学” 151
记笔记的甘苦 153
“乐学”和“学乐” 155
杂谈“学”和“思” 157
《百喻经》故事引起的 159
头疼医脚小议 161
在火警前面 163
大学生的风度 165
《向同学说》后记 167
(四)阅读札记 171
闲话堂吉诃德 173
平凡的故事,深刻的思想——读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176
华威先生的性格特征 179
三个好人,一出悲剧——读许地山的《春桃》 183
老柯与他的《卫天霖传》 188
喜读《吕方作品集》 191
“开卷有益,读书便佳”——喜见《成语韵读800句》 193
《惜春文谈》,文坛惜春 195
闻一多晚年杂文和鲁迅杂文的比较 197
关于周作人的《〈枝巢四述〉序》 205
革命和人民的颂歌——读徐刚的《觅迹》 208
“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代表作《雨巷》 210
在“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著《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214
多体合一的文学史创新之作——读杨义主笔的《中国新文学图志》 217
学者散文和吴福辉的《京海晚眺》 219
这是一本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看修订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26
读刘艺亭五本文集 229
抗战初期事,乍暖还寒时——长篇小说《早春》读后随感 232
六十年间两读《二马》 236
认识秦德君——读刘淮的《火凤凰》 238
祝《丛刊》永葆青春——纪念《丛刊》创刊二十周年兼怀王瑶同志 242
《炎黄春秋》是我的良师益友 244
杂谈读书和作家的读书 247
尊重史实,尊重事物本来面目——秋石著《萧红与萧军》读后感 250
《东瀛告白》值得一读 253
曹禺灵魂的自白——读田本相“曹禺访谈录” 256
欣赏《雨说》 解读《雨说》 259
史以文传——读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263
读《唐达成传》致陈为人信 266
“毛边党”和“书简文化” 268
读刘仲孝的《天桥图志》 270
读《邵燕祥诗抄·打油诗》 272
看电视献疑(六则) 274
“北阀誓师大会”? 274
“冲天一怒为红颜”? 275
“曹营的事儿,难办得很哪!” 275
“反种族大会”是个什么会? 276
“我们领导都气得生病了!” 277
先吞火柴头,再自缢身死? 277
“特快”是多快?——居京随感 279
戏说改编《死魂灵》——居京随感 281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