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神庙剧场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俊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1051200
  • 页数:651 页
图书介绍:《山西神庙剧场考》全稿50万余字,图片约1000幅,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山西神庙剧场的代表:晋祠;第二章为宋金山西神庙剧场的形成;第三章为元代山西神庙剧场的普及;第四章为明代神庙剧场的改进与改革;第五章为清代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广泛流行;第六章为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其他形制;第七章为清代神庙戏台的多样化发展;第八章为清代山西神庙剧场的全面繁荣。该书主要选取山西神庙100座,以其现存舞楼创始年代的先后为序,截止于清末民初,重点考述各庙主神来历及其历史演变,神殿、献殿、戏台、看楼等建筑特征、演剧概况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尤其是书中关于神庙祭祀活动与剧场建筑发展关系的研究,更具有开创意义。

第一章 山西神庙剧场的代表:太原晋祠 1

第一节 晋祠的历史及主要庙宇 2

一、晋祠的创建与神庙的布局 2

二、晋祠主要殿宇的建筑特点 7

1.圣母殿 7

2.唐叔虞祠 9

3.昊天神祠 10

4.水母楼 11

第二节 晋祠剧场的历史变迁 13

一、宋金剧场 13

1.莲花台:宋元酬神演剧的露台 14

2.金代小型剧场:圣母庙献殿 16

二、明清剧场 18

1.中心剧场:水镜台 19

2.辅助剧场:钧天乐台 21

3.卫星剧场:昭格楼与游戏三昧台 23

4.清代献殿 24

第三节 晋祠的祭祀演剧传统 26

一、岁时祭神演剧活动 26

1.正月初八日祀关帝 27

2.二月初三日祀文昌 27

3.二月十九日祀白衣大士 27

4.三月二十日祀苗裔神 28

5.三月二十八日祀东岳 28

6.四月十四日祀吕洞宾 28

7.五月五日祀昊天上帝 28

8.五月十三日祀关帝 29

9.五月十八日北门外祭关帝 29

10.九月祭送黑龙王 29

11.九月六日祭叔虞 29

二、水母、圣母祭祀演剧活动 30

1.六月朔至七月五日祭水母 30

2.七月二日圣母“诞辰”祭 30

3.七月初四至十四日圣母出行 31

第二章 宋金山西神庙剧场的形成 35

第一节 宋金露台式神庙剧场 36

一、荣河后土祠宋代露台及剧场现状 36

1.荣河后土祠的创建与历史沿革 37

2.庙像图石标识的宋代殿宇和露台 37

3.荣河后土祠的现状及清代品字形戏台 39

二、高平市西李门村二仙庙及其金代露台 42

1.二仙庙的现存建筑 43

2.二仙庙金正隆二年(1157)之露台 45

第二节 宋金亭楼式神庙剧场 48

一、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及其金代舞亭 49

1.二郎庙的正殿与献殿 49

2.二郎庙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之舞亭 51

3.二郎庙金代舞亭断代之确证 52

二、阳城县下交村成汤庙及其金代舞楼 54

1.商汤祷雨与桑林析城之神庙 54

2.下交村成汤庙的创建与沿革 58

3.成汤庙金大安三年(1211)之舞楼 61

4.成汤庙明正德十年(1515)之乐楼 62

三、后人改造和仿造的金代戏台 64

1.泽州县冶底村东岳庙及其舞楼 64

2.高平市下台村炎帝中庙及其舞亭 67

3.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及其舞楼 71

4.阳城县泽城村汤帝庙改造成献殿的舞庭 75

5.泽州县东四义村清震观仿金歌台 79

第三章 元代山西神庙剧场的普及 85

第一节 临汾市现存之元代戏台 86

一、临汾魏村牛王庙及其元代乐厅 87

1.牛王、马王和药王的来历 87

2.魏村牛王庙的正殿与献殿 88

3.牛王庙至元二十年(1283)之乐厅 89

4.牛王庙的祭祀演剧活动 91

二、临汾东羊、王曲村的元代戏台 92

1.东羊村东岳庙及其至正五年(1345)之舞楼 92

2.王曲村东岳庙及其元代舞楼 97

第二节 翼城县现存的元代戏台 99

一、武池村乔泽庙及其元代戏台 100

1.武池村乔泽庙简介 100

2.乔泽庙泰定元年(1324)之舞楼 101

二、曹公村四圣宫及其至正间舞楼 103

1.曹公村四圣宫简介 103

2.四圣宫元代舞楼 104

第三节 石楼、永济现存的元代戏台 107

一、石楼县殿山寺村圣母庙及其元代戏台 107

1.殿山寺村圣母庙简介 107

2.圣母庙元代舞楼 109

二、永济董村三郎庙元代舞楼 110

1.三郎庙至治二年(1322)舞楼的创建 111

2、三郎庙舞楼的建筑特点 111

第四节 元代神庙剧场的遗迹 112

一、洪洞县明应王殿及其壁画中的剧场 112

1.霍山、霍泉的神化与明应王庙的创建 113

2.元代明应王殿及其壁画简介 114

3.明应王殿壁画中的元代剧场 116

二、万荣县四望村及西景村戏台照片 119

1.两座戏台的发现经过 119

2.西景村岱岳庙至正十四年(1354)戏台 120

三、芮城永乐宫及其石棺上的线刻演剧图 121

1.永乐宫与吕洞宾及全真教 121

2.永乐宫的主要建筑 125

3.潘德冲石棺线刻演剧图及龙虎殿搭板戏台 130

四、其他几处元代戏台的遗迹 134

1.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及其至元八年(1271)之舞楼柱础 134

2.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及其大德五年(1301)石柱 138

3.洪洞县景村牛王庙至正二年(1342)舞楼石柱 139

4.沁水县姚家河村龙王寺至正四年(1344)舞楼石柱 140

5.晋城市府城村玉皇庙及其元代舞楼柱础 141

第四章 明代神庙剧场的改进与改革 151

第一节 戏台实用性能的改进 152

一、传统歇山顶戏台的改进 153

1.河津市樊村关帝庙洪武二十四年(1391)戏台 153

2.沁水县城关玉皇庙及其宣德七年(1432)舞楼 154

3.稷山县南阳村法王庙及其成化十一年(1475)舞庭 157

4.宁武县二马营村广庆寺及其成化十四年(1478)舞楼 161

5.新绛县阳王镇东岳稷益庙及其正德年间(1506—1521)之舞庭 163

6.沁水县郭壁村崔府君庙及其天启三年(1623)舞楼 167

7.襄垣县下良村东岳庙及其明代戏台 171

8.绛县董封村东岳庙明代戏台 173

二、多种新型戏台的创建 174

1.榆次城隍庙及其正德六年(1511)楼阁式乐楼 174

2.忻州市游邀村华佗庙及其嘉靖七年(1528)悬山顶戏台 179

3.阳曲县洛阳村草堂寺及其嘉靖十二年(1533)复合顶式乐楼 181

4.运城三路里村三官庙及其嘉靖三十二年(1553)前后组合式戏台 184

5.忻州东张村关帝庙及其万历九年(1581)前后组合式戏台 186

6.代县刘家圪洞村古松寺及其天启二年(1622)悬山顶大戏台 189

7.河津市古垛村后土庙及其悬山顶戏台 191

8.襄垣县城关镇城隍庙及其前后组合式戏台 193

9.新绛县城隍庙楼阁式二层大乐楼 194

10.右玉县杀虎口马营河五圣庙及其前后组合式乐楼 196

三、后人改造的明代戏台 200

1.翼城县樊店村关王庙弘治十八年(1505)戏台 200

2.翼城县西贺水村佚名祠庙嘉靖二十四年(1545)戏台 202

3.河津市小停村后土庙万历四十八年(1620)戏台 203

第二节 神庙剧场的锐意改革 205

一、过路式、门楼式戏台的创建 205

1.介休市后土庙及其正德十四年(1519)过路式戏台 205

2.运城市池神庙及其嘉靖十四年(1535)三连过路台 211

3.黎城县城隍庙及其嘉靖十八年(1539)门楼式戏台 217

二、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发明 219

1.长治市潞安府城隍庙及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山门舞楼 219

2.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万历六年(1578)以前之山门舞楼 226

3.介休市洪山镇源神庙及其万历十八年(1590)山门鸣玉楼 230

4.高平市王何村五龙宫及其天启五年(1625)山门庆云楼 236

5.夏县裴介村关帝庙及其崇祯十六年(1643)山门舞楼 238

第五章 清代山门舞楼式剧场的流行 245

第一节 标准型山门舞楼式剧场 246

一、标准型山门舞楼式剧场的特征 246

二、标准型山门舞楼式剧场举隅 247

1.泽州县西峪村李卫公庙及其顺治年间(1644—1661)之剧场 247

2.高平市侯庄村丰乐馆及其康熙五十一年(1712)之剧场 250

3.泽州县府城村关帝庙及其康熙年间(1662—1722)之剧场 253

4.阳城县山头村水草神庙及其乾隆二十一年(1756)之剧场 258

5.屯留县寺底村亚岳庙及其乾隆年间(1736—1795)之剧场 261

6.阳城县崦山白龙庙及其道光二十一年(1841)之剧场 264

7.高平市康营村成汤庙及其同治元年(1862)以前之剧场 269

8.泽州县川底村汤帝宫及其剧场 275

9.陵川县石掌村玉皇庙及其剧场 277

10.潞城市南舍村玉皇庙及其剧场 280

11.长治县南大掌村都城隍庙及其剧场 283

12.翼城县十河村侯氏家庙剧场 286

第二节 标准型山门舞楼式剧场形制的变通 288

一、形制变通的具体表现 288

二、形制变通之剧场举隅 288

1.阳城县郭峪村成汤庙及其顺治八年(1651)之剧场 288

2.临县碛口镇黑龙庙及其雍正年间(1723—1735)之剧场 292

3.泽州县辛壁村成汤庙及其嘉庆十四年(1809)重建之剧场 297

4.汾西县勍香村老爷顶姑射真人祠及其咸丰七年(1857)之剧场 300

5.平遥县城隍庙财神祠及其同治八年(1869)之剧场 303

6.阳城县上伏村成汤庙及其道光二年(1822)之剧场 308

7.平陆县中张村关帝庙看亭 313

8.柳林县大井沟村黑龙庙及其剧场 314

9.阳城县东冶村成汤庙及其剧场 316

10.壶关县紫团村白云寺及其民国五年(1916)重建之剧场 319

第六章 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其他形制 325

第一节 简易型山门舞楼式剧场 326

一、简易型山门舞楼式剧场存在的原因 326

二、简易型山门舞楼式剧场举隅 326

1.代县赵庄村赵武灵王祠及其康熙五十八年(1719)之剧场 326

2.洪洞县干河村净石宫及其乾隆九年(1744)之剧场 330

3.陵川县岭常村龙泉庙及其咸丰五年(1855)之剧场 333

4.长子县色头村炎帝庙及其咸丰七年(1857)之剧场 335

5.平顺县东河村九天圣母庙及其同治四年(1865)重建之剧场 338

6.黎城县北流村圣王庙及其剧场 345

7.高平市伯方村仙翁庙及其剧场 347

8.隰县下李村龙王庙及其剧场 353

9.陵川县岭常村二仙庙及其剧场 355

10.浮山县诸葛村清微观及其剧场 362

11.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九龙庙及其剧场 364

12.屯留县刘家坪村三官庙及其剧场 368

第二节 复杂型、流变型山门舞楼式剧场 370

一、复杂型:山门三连台、山门品字台 370

1.壶关县神交村真泽宫及其雍正五年(1727)以前之山门三连台 370

2.蒲县柏山东岳庙及其乾隆四十六年(1781)完成之山门品字台 376

3.芮城县东吕村关帝庙及其山门三连台 387

二、山门舞楼的流变 389

1.中阳县柏洼山昭济圣母庙及其康熙四十六年(1707)丁字口过路台 389

2.高平市康营村关帝庙及其同治元年(1862)以前之关门舞楼 395

3.襄汾县汾城镇城隍庙及其光绪十六年(1890)过路台 396

4.陵川县礼义镇崔府君庙及其过路台 400

5.长治县原家庄东泰山庙及其过路台 405

6.沁水县下李庄二郎庙及其过街台 409

第七章 清代神庙戏台的多样化发展 415

第一节 戏台顶制的多种多样 416

一、单一顶制戏台举隅 416

1.汾阳市刘家堡村关帝庙及其顺治二年(1645)卷棚顶乐楼 416

2.吕梁市后瓦村后土庙及其康熙四十三年(1704)硬山顶乐楼 419

3.平定县娘子关坡底村关帝庙及其康熙四十六年(1707)卷棚顶戏台 421

4.柳林县城关龙王庙及其乾隆五十七年(1792)歇山顶大戏台 424

5.介休市小靳村东岳庙及其嘉庆二年(1797)卷棚顶戏台 427

6.吉县留村关帝庙及其悬山顶戏台 432

7.山阴县西双山村北岳庙及其假卷棚顶戏台 433

8.武乡县监漳村会仙观及其硬山顶戏台 437

二、复合顶制戏台举隅 439

1.阳泉市区新泉观及其康熙九年(1670)卷棚带半坡顶戏台 439

2.平定县娘子关大口村关帝庙及其康熙十年(1671)歇山卷棚顶戏台 441

3.平定县柏井村大王庙及其康熙二十三年(1684)悬山卷棚带两侧歇山顶戏台 444

4.壶关县集店村东岳庙及其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坡歇山顶后坡硬山顶戏台 447

5.阳曲县大卜村关帝庙及其嘉庆六年(1801)歇山卷棚顶戏台 450

6.阳泉市苇泊村天齐庙及其光绪十七年(1891)悬山卷棚带两侧歇山顶大戏台 452

7.文水县东旧城村佚名祠庙悬山卷棚带两侧歇山顶大戏台 455

8.浑源县西留村龙王庙歇山卷棚顶戏台 457

9.柳林县三郎堡火神庙及其卷棚歇山带两侧歇山顶戏台 458

三、依附式戏台举隅 459

1.介休市三结义庙及其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前之依附式戏台 459

2.高平市上董峰村圣姑庙及其道光三十年(1850)依附式戏台 462

第二节 剧场形制和台口的多种类型 467

一、非山门舞楼式标准型剧场举隅 467

1.沁水县南阳村玉皇庙及其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前之剧场 467

2.古县热留村关帝庙及其嘉庆十二年(1807)以前之剧场 469

3.泽州县北村娲皇圣母庙及其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建之剧场 473

4.汾西县潺峪村河神庙及其同治元年(1862)以前之剧场 476

5.文水县桑村麻衣仙姑庙及其剧场 477

二、一庙两三座戏台的剧场形制 480

1.高平市秋子村关帝庙及其内外剧场 480

2.陵川县郊底村白玉宫及其内外剧场 482

3.五台县射虎川村奶奶庙及其对台式剧场 485

4.代县口子村茹公祠及其对台式剧场 488

5.定襄县大南庄关帝庙及其同治元年(1862)二连台式剧场 490

6.芮城县刘堡村药王庙二连台式剧场 492

7.新绛县乔沟头村玉皇庙及其并立三台式剧场 494

三、舞楼台口多种变化举隅 497

1.临汾市仙洞沟庙群及其乾隆四十年(1775)镜框式台口之山门舞楼 497

2.文水县郑庄村九江圣母庙三面观式台口之戏台 502

3.山阴县新岱岳村关帝庙及其凸出式台口之戏台 504

4.介休市板峪村龙天庙及其嘉庆九年(1804)以前之三面开口戏台 505

5.应县寇寨村周公庙、菩萨庙之前后开口戏台〔 508

第八章 清代山西神庙剧场的全面繁荣 513

第一节 佛教寺院剧场的递增 514

一、清代前期寺院剧场举隅 514

1.大同市云岗石窟及其顺治八年(1651)之院外剧场 514

2.大同市佛子湾观音堂及其顺治八年(1651)之外院剧场 517

3.平定县冠山资福寺及其乾隆元年(1736)以前之院外剧场 520

4.高平市米山镇定林寺及其乾隆二年(1737)之院外剧场 522

5.平定县郭家垴村寿圣寺及其乾隆十五年(1750)以前之院外剧场 524

6.清徐县上阎村洪福寺及其乾隆二十六年(1761)之院外剧场 526

二、清代中后期寺院剧场举隅 529

1.平遥县双林寺及其道光元年(1821)之庙外剧场 529

2.汾西县李庵庄观音阁及其道光四年(1824)之剧场 532

3.太谷县阳邑乡净信寺及其道光五年(1825)重建之剧场 535

4.交城县卦山天宁寺及其咸丰二年(1852)以前之剧场 539

5.襄垣县仙堂山仙堂寺及其咸丰五年(1855)之剧场 545

6.太谷县城关无边寺及其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之剧场 548

7.宁武县西沟村永庆寺及其外院剧场 551

8.临县克虎寨观音庙及其戏台 552

三、儒释道三教堂剧场举隅 554

1.泽州县陟椒村三教堂及其乾隆十九年(1754)之标准型剧场 554

2.泽州县泊南村三教堂及其乾隆四十三年(1778)之标准型剧场 560

第二节 三晋圣贤本庙剧场的创建 562

一、尧舜禹本庙及其剧场现状 562

1.临汾尧庙及其庙外草台剧场 563

2.临汾尧陵及其剧场遗迹 566

3.运城舜帝陵及其嘉庆二十一年(1816)以前之剧场 570

4.夏县禹庙遗址及河津龙门石刻大禹庙貌图中的乐楼 578

二、解州关圣祖祠及关帝本庙剧场 581

1.解州常平村关圣祖祠及其康熙二十三年(1684)之剧场 582

2.解州关帝本庙及其乾隆十八年(1753)之前后两剧场 587

三、其他乡贤祠庙及剧场 603

1.沁源县涧崖底村介子推祠及其剧场 603

2.盂县藏山神祠及其康熙五年(1666)以前之剧场 606

3.太原北郊上兰镇窦大夫祠及其光绪二十六年(1900)之剧场 613

4.文水县武则天庙及其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前之剧场 618

5.代县鹿蹄涧村杨忠武祠及其庙外剧场 623

第三节 神庙木偶皮影剧场的兴盛 626

一、保存在神庙原址的木偶皮影戏台 629

1.临汾南太涧村孝慈庙木偶皮影两用台 629

2.交城县磁窑村真武庙木偶皮影两用台 634

3.介休市张壁古堡庙群及关帝庙木偶影戏两用台 635

二、集中保存的孝义木偶皮影戏台 638

1.下堡镇桃树沟村关帝庙康熙四十九年(1710)皮影台 638

2.下堡镇前庞沟村佚名祠庙乾隆三十五年(1770)皮影台 640

3.下堡镇马术岭村关帝庙嘉庆十五年(1810)皮影台 641

4.高阳镇神福村观音堂光绪二十年(1894)木偶皮影两用台 641

结语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