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简述 1
一、1909~1949年,艰难的历程 1
二、1949~1966年,迅速发展的十七年 3
三、1966~1976年,遭受破坏的十年 5
四、1977年至今,恢复前进的发展阶段 5
第二节 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现状 7
一、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7
二、高等地质教育现状中的几个问题 10
第三节 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特点 12
一、高等地质教育现代化 13
二、高等地质教育开放化 13
三、高等地质教育国际化 14
四、高等地质教育综合化 15
五、高等地质教育社会化 16
六、高等地质教育改革探入化 17
第四节 高等地质教育的社会职能和任务 18
一、高等地质教育的社会职能 18
二、高等地质教育的任务 20
第五节 高等地质教育发展战略 25
一、重点地质院校发展问题 25
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高等地质教育新机制 26
三、重视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 29
四、改造单科性地质学院 30
第六节 国外高等地质教育概况 34
一、独联体国家高等地质教育特点 35
二、美国高等地质教育概况 37
三、英国高等地质教育概况 41
四、加拿大高等地质教育概况 43
五、澳大利亚高等地质教育概况 47
第二章 高等地质教育与社会 52
第一节 高等地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52
一、高等地质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52
二、高等地质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 55
第二节 高等地质教育与新技术革命 56
一、高等地质教育结构与社会技术结构 57
二、新技术革命与地质人才智力结构 58
三、新技术革命与高等地质教育改革 59
四、教育预测 60
第三节 地矿工作对高等地质教育的新要求 61
第四节 普及地质教育与社会发展 65
第三章 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70
第一节 高级地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0
第二节 高等地质教育中的德育 72
一、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72
二、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77
三、德育的组织形式 82
第三节 地质专业特色的智育 85
一、智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85
二、地质院校智育的特点和要求 87
三、地质人才合理的智能结构 89
第四节 地质大体育 94
一、体育的意义 94
二、地质大体育观的提出 95
三、地质大体育的特点 95
四、地质大体育的实践 96
第五节 地质研究生培养 99
一、地质研究生培养应立足于高质量 99
二、地质研究生培养应立足于国内 102
第四章 高等地质教育教学改革 105
第一节 高等地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05
一、教学改革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途径 105
二、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 106
三、教学改革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107
第二节 高等地质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108
一、高等地质教育教学工作特点 103
二、高等地质教育的教学原则 111
第三节 教学内容改革 114
一、专业设置与改革 114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119
三、教材建设及改革 126
第四节 教学方法改革 129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129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131
三、几种重要的教学法介绍 134
第五节 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137
第五章 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146
第一节 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146
第二节 高等地质院校与地质基础理论研究 148
一、从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 149
二、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实践 151
三、关于地质基础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153
第三节 高等地质院校与高新技术 160
一、高新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160
二、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 162
三、高等地质院校——高新技术的生长点 163
第四节 高等地质院校的社会科技服务 166
一、成功的实践 167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68
第五节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69
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169
二、抢占世界地质科学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70
第六章 重点学科建设 173
第一节 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173
第二节 重点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176
一、重点学科的特点 176
二、地质类重点学科发展方向 179
第三节 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对策 185
一、精心选择,整体规划 185
二、优化环境,加强重点学科基础建设 188
三、面向经济建设,加强横向联系 192
四、面向人才市场,建设重点学科 195
第四节 重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196
第七章 高等地质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199
第一节 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199
第二节 教师应有的素质 201
一、高等地质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202
二、高等地质院校教师的智能结构 205
三、适应职业需要的体能 215
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 216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 216
二、“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 217
三、整体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18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18
五、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原则 219
第四节 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220
一、革除“近亲繁殖”,全方位组建教师队伍 220
二、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效能 224
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28
第五节 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230
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230)二、职工队伍建设 234
第八章 高等地质教育管理及其改革 236
第一节 高等地质教育管理概述 236
一、高等地质教育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236
二、高等地质教育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238
第二节 高等地质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244
一、行业性高等地质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244
二、高等地质院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246
第三节 高等地质教育评估 250
一、评估目的 250
二、评估对象 251
三、评估指标体系 251
四、评估方法与实施 252
第四节 高等地质教育管理改革 253
一、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人事制度改革 254
二、建立分配与贡献挂钩的新机制——分配制度改革 258
三、建立校内社会化的后勤工作体制 259
附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节选)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