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永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37577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由四个章节组成,外加一个作者前言。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三章研究的是两个普遍性问题,即: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怎样?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是如何?本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色彩词语文化含义以及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的研究;本书的第四章是本套丛书的结尾之作,我们试图采用宏观描述的手段,分别对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社会语言学的前景给予了概括性研讨。本书对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主要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来实现的。第一章集中考察了社会语境中语言形式的流变。在这一章里,我们还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了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对英语新词新语的构成所造成的深刻影响。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回顾了近百年来色彩研究理论范式的转变,揭示出基本色彩进化论观点与语言文化决定论观点之争是如何加深我们对语言思维与外部世界之间相关性的理解的。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种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模式,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的影响。第三章是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讨论。通过语言哲学研究中普遍唯理论同文化规约论这两条研究主线,我们在第三章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于语言与哲学、语言与逻辑、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心智,以

第一章 社会文化,词语为镜: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使用关系研究 1

1.1 研究背景 2

1.2 社会语言学与变化中的语言 3

1.2.1 语言流变中的潮汐现象 3

1.2.2 时代的发展与语言的变革 4

1.3 文化解读与文化误读 10

1.4 文化误读中的信息缺省现象 11

1.5 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研究传统 14

1.5.1 伦敦学派的传统 14

1.5.2 北美学派的影响 15

1.6 社会语言学的贡献 19

1.7 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观 21

1.7.1 语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 22

1.7.2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 22

1.7.3 语义的多样性与语境的选择性 23

1.7.4 词语的意义取决于句法结构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的因素 23

1.8 从“牛西红柿”事件,看文化差异现象 24

1.9 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在英语新词语中的表现 26

1.9.1 英语新词新语的来源 26

1.9.2 从饮食文化习惯,看词语比喻意义的扩展 28

1.9.3 从词语的功能转化,看语言同社会文化的关系 29

1.9.4 从专有名词的普通化现象,看文化概念在语言中的实现 31

1.9.5 从复合成分-gate,看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34

1.10 来自汉语研究的证明 41

1.10.1 来自汉语文化学研究的证明 42

1.10.2 词语数量的增加 44

1.10.3 语义用法的扩展 45

1.10.4 结构文体的嬗变 55

1.11 来自英汉跨文化翻译的表现:文化误译现象枚举——语言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 59

1.12 研究意义 62

第二章 七彩文化,尽现语言:色彩词语认知模式与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64

2.1 色彩语码研究背景简介 65

2.2 丰富多彩的观察视野 66

2.2.1 哲学家的观点 66

2.2.2 人类学调查结果 67

2.2.3 民族学研究成果 68

2.2.4 神经生理学研究 69

2.2.5 遗传基因新发现 70

2.2.6 心理学实验报告 71

2.2.7 跨文化社会心理比较研究 72

2.2.8 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73

2.3 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对于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74

2.3.1 研究背景 74

2.3.2 整合型色彩语码研究模式 75

2.3.3 实例分析 80

2.4 色彩词语的文化关联:来自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实验报告 82

2.4.1 研究背景 83

2.4.2 实验设计 86

2.4.3 数据收集 87

2.4.4 实验结果 90

2.4.5 讨论与结论 93

2.5 研究意义 94

第三章 我言我思,泾渭难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96

3.1 研究背景 97

3.2 语言哲学中的普遍唯理论与文化规约论 98

3.3 语言与哲学 101

3.3.1 从名实之争到言无定论 101

3.3.2 希腊罗马先哲的看法 102

3.3.3 古代中国哲学的解释 106

3.3.4 从成语比喻,看名物之辩 107

3.3.5 从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看名实关系 109

3.3.6 名实之争:语言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110

3.3.7 现代语言学“言无定论”的理论基础 110

3.4 语言与逻辑 115

3.4.1 现实·逻辑·语法三位一体 115

3.4.2 何谓语法——规定主义的逻辑解释 117

3.4.3 认知语言学的解释 118

3.4.4 客观现实与语法系统的关系 121

3.5 语言与知识 123

3.5.1 语言工具与知识传授 125

洛克的语言知识观 126

3.5.2 多维世界的感知与单维语言表述之间的矛盾 127

3.5.3 绝对动态的思维活动方式与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之间的冲突 127

3.5.4 语言工具性的困惑 129

奥斯汀的“言有所为”理论 129

3.5.5 维果茨基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30

3.5.6 语法隐喻与修辞隐喻给予我们的启示 132

3.6 语言与心智 137

3.6.1 类典型理论的贡献 138

3.6.2 理论语言学的思考 139

3.7 语言相对论的解释 143

3.7.1 从洪堡特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144

3.7.2 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 145

3.7.3 卡普兰的篇章结构研究 146

3.7.4 范托拉的文摘结构比较 147

3.7.5 布鲁姆关于英汉条件句认知基础的研究 149

3.7.6 中国大学生色彩语码认知的调查 150

3.7.7 文化相对论与“认知”假设 151

3.8 研究意义 152

第四章 任重道远,贵在求索:社会语言学研究前景瞻望 154

4.1 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 155

4.1.1 鲜明的反传统精神 155

4.1.2 深刻的人文关怀倾向 156

4.1.3 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 156

4.1.4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157

4.1.5 格物致用的学术传统 158

4.1.6 互补优势明显的边缘学科 159

4.1.7 归纳为主的实证主义方法 160

4.2 一个跨学科应用性边缘学科 160

4.2.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研究 161

4.2.2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 161

4.2.3 社会语言学与文献学研究 164

4.2.4 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 166

4.2.5 社会语言学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68

4.3 一个与时共进的语言学发展方向 170

4.3.1 社会语言学研究代表了新世纪语言科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170

4.3.2 社会语言学研究为语言学理论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171

4.4 前途光明 175

各章参考书目 177

1.前言部分参考书目 177

2.第一章参考书目 177

3.第二章参考书目 184

4.第三章参考书目 194

5.第四章参考书目 202

附录 208

附录Ⅰ 208

附录Ⅱ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