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本书内容提要 1
1.2 概念的提出与现实依据 7
1.3 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15
1.4 全书的结构安排 17
1.5 创新与探索 20
2 进入与价格管制: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的回顾 20
2.1 传统自然垄断概念下的进入与价格管制 25
2.2 芝加哥学派中的价格与进入管制 35
2.3 激励理论中的进入与价格管制 45
2.4 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简介与评述 60
3 一个二元管制的机制设计及其可实施性分析 60
3.1 引言:经济管制与机制设计 71
3.2 模型 76
3.3 管制者承诺、企业行为与机制稳定性 88
3.4 权力安排与管制机制不稳定的结构性基础 95
3.5 小结 107
4 二元管制下边缘性进入的理论模型分析 107
4.1 引言:管制结构与潜在进入空间 113
4.2 模型 117
4.3 边缘性进入与管制者容纳激励 120
4.4 边缘性进入与在位者先发策略 124
4.5 寡头垄断结构下的边缘性进入容纳与阻止 129
4.6 边缘性进入的管制制度基础 136
4.7 小结 137
5 供需结构不对称、边缘性进入与竞争性产业的管制放松——以中国轿车工业为例 137
5.1 引言 141
5.2 产业组织政策与竞争性产业的管制 143
5.3 二元管制下的产业运行(1989—2001年) 149
5.4 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与基本假设 156
5.5 实证分析与考察 158
5.6 结论与政策含义 168
6 强制性管制放松、在位者补偿与需求引致的边缘性进入——“小灵通”现象的深层思考 168
6.1 中国电信业供给与需求的总体特 186
6.2 中国电信业管制及其放松动因的解释与评述 194
6.3 “小灵通”:基于需求与管制结构的边缘性进入 206
6.4 小结:中国电信业管制的困境和改革取 214
7 结论、问题与前瞻 224
7.1 本书的结论 224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6
7.3 进一步的思考 228
参考文献 237
出版后记 269
图2.1 自然垄断 26
图2.2 拉姆齐定价 28
图2.3 A-J效应与最低成本生产 30
图2.4 两部定价 31
图2.5 S-P模型 40
图2.6 Becker模型 41
图3.1 管制者作为两工厂垄断厂商时的决策 84
图3.2 价格竞争 86
图3.3 权力水平分离下的序贯博弈 102
图3.4 市场分割与管制效率 106
图4.1 边缘性进入与管制者容纳 123
图4.2 在位者与管制者之间的先期博弈 125
图4.3 在位者与潜在进入者的先期博弈 128
图6.1 固定电话需求的变化趋势 191
图6.2 电信需求的结构变化 192
图6.3 电信业的管制机构与关系 199
图6.4 固定电话业务的盈利能力下降 209
图6.5 中国电信与信息产业部的“小灵通”博弈 210
图6.6 固定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的盈利能力比较 211
图6.7 移动和联通之间的“智猪”博弈 212
表2.1 美国电信市场管制放松前后的主要变化 60
表5.1 汽车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与增加值率 146
表5.2 中外轿车企业的产出比较(2002年) 148
表5.3 中国的轿车工业(1989—2001年) 150
表5.4 中外轿车企业的利润率比较 154
表5.5 计划价格期间主导产品的价格与产出 159
表5.6 品牌扩展、价格竞争与集中度 162
表5.7 中国汽车工业管理机构的变更 164
表5.8 世界汽车工业的集中度变化(1985—1999) 170
表5.9 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产业的产品分布与生产能力 172
表6.1 中国电信产业的主要能力(1978—2002年) 189
表6.2 收入对电信需求的影响分析 192
表6.3 移动通信的初装费与需求变动 194
表6.4 进入管制放松前邮电通信企业的财务指标 202
表6.5 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侵蚀 207
表6.6 小灵通与联通进入的比较 213
附录 181
附录5.1 边缘性进入对产业竞争程度的影响 181
附录5.2 基于市场细分的集中度变化 181
附录5.3 轿车工业进入与价格管制的若干重要政策与影响(1986—2002年) 182
附录5.4 汽车行业管理的主要部门和职责 184
附录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有关轿车产业价格与进入管制的条款 184
附录5.6 中国、日本、韩国轿车产业的成长与国际竞争力 185
附录6.1 中国电信业管制放松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法规与实施后果(1980—2002年) 220
附录6.2 中国电信业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比较 222
附录6.3 OECD国家电信放松后新进入者的市场份额变化(国际长途) 223
附录6.4 OECD国家电信放松后新进入者的市场份额变化(国内长途) 223
附录7.1 英国若干产业的私有化进程 234
附录7.2 美国若干产业管制放松的内容 235
附录7.3 美国若干产业管制放松的效果与现状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