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6
一、“自然”的概念 6
二、西方自然观的嬗变 9
(一)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 9
(二)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 13
(三)当代生态论的自然观 19
三、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智慧 25
(一)“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合理内核” 27
(二)道家哲学“道法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35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一、“自在自然”:马克思自然观的逻辑前提 41
(一)“自在自然”的基本内涵 41
(二)“自在自然”的辩证性 43
(三)“自在自然”与“自在之物”区别 45
二、人化自然:马克思自然观注目的焦点 47
(一)马克思理解的“人化自然” 48
(二)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50
(三)人化自然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 51
(四)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批判 58
(五)实践是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的根本途径 61
三、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关系 63
(一)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差异性 63
(二)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同一性 64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 67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68
(二)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70
(三)自然是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和媒介 72
(四)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73
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 74
(一)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 74
(二)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 77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79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83
四、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85
(一)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85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特点 92
第四章 马克思对生态环境问题根源与解决途径的探讨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分析 96
(一)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99
(二)资本主义靠牺牲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实现劳动条件的节约 107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原材料的极大浪费,生产排泄物也大量增加 110
(四)资本主义工业化对土地持久肥力的破坏 112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探析 114
(一)环境污染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114
(二)环境污染产生的实践根源 116
(三)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119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途径的探索 125
(一)革新观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前提 126
(二)科学技术生态化是减少工业废物,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物质前提 128
(三)协调两种生产,控制“人口爆炸”的发展势头,也是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生活排泄物的有效途径 132
(四)革新社会制度,调整社会结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133
四、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根本选择 134
(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彻底消除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34
(二)马克思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 136
(三)马克思指明了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类解放与自然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 137
第五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阐发一、普列汉诺夫对地理学派的批判与继承 141
(一)对自然环境非决定论的批判 142
(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与继承 143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自然环境学说的重申 148
三、普列汉诺夫的“复合决定论” 151
(一)对斯大林自然环境学说的再认识 152
(二)普列汉诺夫的“复合决定论” 155
四、普列汉诺夫的自然环境作用“中介论” 160
五、自然环境作用的“变量论” 162
(一)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 164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各种因素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影响 167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特点 170
六、普列汉诺夫自然环境学说评价 172
(一)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的贡献 172
(二)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自然环境理论的差别 173
第六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 180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阶段 180
(二)“生态社会主义”阶段 184
(三)“马克思的生态学”阶段 187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构建 192
(一)莱斯和阿格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193
(二)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改进” 197
(三)福斯特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重新梳理 200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新理论 205
(一)莱斯和阿格尔的异化消费论 205
(二)奥康纳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理论 207
(三)福斯特对形成物质变换裂缝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209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210
(一)莱斯和阿格尔的稳态经济模式 211
(二)奥康纳关注将绿色生态运动导向社会主义 212
五、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主张 215
(一)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216
(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218
(三)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20
第七章 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若干构想一、重构生态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 227
(一)生产力是自然力和人力的统一 228
(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两方面能力的辩证统一 234
二、实现发展观的转换,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240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否定和扬弃 241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现代科学的生态思维特征 244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247
三、走出消费主义,构建适度消费伦理观 251
(一)消费主义是以“多多益善”的观念为特征的现代消费价值观 251
(二)消费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困惑和生态阴影 253
(三)“适度性”消费伦理观是我们走出精神困惑和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257
四、以马克思生态思想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260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生态精神的内在要求 26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在要求 262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263
(四)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 265
参考文献 269
一、著作类 269
二、论文类 270
附录 我的硕士论文:《生态中心主义与伦理学方法的转换》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