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缘由 4
能以一般科学的标准衡量教育学吗 5
怎样看待非教育专业人士的教育言论 7
从以教育学为职业到以它为事业 9
重建作为基础理论的教育学 12
“回到基础” 14
确认教育学姓“教” 16
基于教育“整体”观念整合教育子学科知识 17
建立教育“形式概念”框架,表述教育结构的一般性质和教育演变的逻辑 18
兼用历史的、逻辑的、价值的分析 19
基于教育理论成分四重划分象限图式的假设,确定作为基础理论的“教育学”的性质 20
确认作为基础理论的教育学意义的有限性 21
“教育研究”与“教育学研究”(元教育学)并举 22
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理论之间的逻辑鸿沟 26
关于建构教育科学理论的可能性和如何使教育实践理论具有科学依据 28
中国的“教育学现象” 30
从“课程”概念的演变谈起 32
传统教育学与现代课程取向的冲突 35
教育学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应对 37
现代自然科学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先例 39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错位 40
隐性的鸿沟 41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认识的过程 44
现行教育学逻辑同实践逻辑的距离 46
教育理论对实践“指导”的含义 47
如今学校面临言行一致的难题 50
关注教育的常识、常理、常规与常情 52
“教育”概念问题 58
“教育”一词的来源 60
“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轨迹 61
“教育”概念外延演变的轨迹 65
“学校”的本义 70
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近代学校 73
从属于“国家机构”的学校与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 75
学校的“公共教育性质”重新成为问题 78
“学校功能”问题 81
对“学校功能”问题认识的过程 82
不同教育行政体制下学校的功能 83
对学校“自我保存功能”问题认识的过程 87
如今的“学校自我保存”现象 89
教育:面临“人的发展”问题 92
教育:面临“社会的挑战” 95
教育的“人本位”假设与“社会本位”假设 97
“人本位”教育取向与“社会本位”教育取向辨析 99
有待澄清的实际问题 102
学校系统是近代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05
缺乏“系统属性”的学校系统 106
学校系统图 109
学校系统得以成立的制度 110
学校系统对学校的影响 112
作为“教—学组织”的班级 118
作为“教育组织”的班级 1120
作为“学生集体组织”的班级 122
班级组织多重属性的整合 125
“教育目的”陈述中的疑问 128
“教育目的”诸要件 129
现代机器生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35
现代企业管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39
现代劳动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41
不同类型的机器生产对人的发展的不同影响 145
现代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52
精神生产劳动与个人片面发展问题 155
精神生产劳动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158
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缓和个人片面发展的对策 161
两种“人的全面发展”概念 164
怎样才算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教育目的”理论依据 166
“人的全面发展”取向与“一切能力和谐发展”取向的区别 166
拓宽“教育目的”的思路 1170
课程目标的新提法与老问题 173
课程的“应然目标”与隐在课程实施中的“实然目标” 175
“教育”内涵分解的缘起 180
“教育”内涵分解意义的有限性 182
“智慧”的含义 185
“智育”的演变 187
“品德”要义 192
形成中的儿童道德判断 1194
两种不同的“美育”解读 196
“美育”的固有价值及误用 199
“体育”的缘起 202
“体育”的要义 203
“综合技术教育”问题的提出 206
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上审视 208
从国情出发 211
“社会教育”的含义 216
“道德教育”能否代替“社会教育” 217
“训练”要义 220
“感化”要义 222
“学生行为管理”要义 223
“指导”要义 225
何谓“问题” 229
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学生 229
“无问题的学生”也是从小培养的结果 231
“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 235
“终身教育”与“制度教育”问题 237
假如个人“终身教育”的梦想成真 245
“终身教育”的精义何在 246
“基础教育性质”问题 249
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质 250
义务教育课程的限度 252
“职业教育”要义 254
“职业教育”价值问题 255
“学前教育”的缘起 259
家庭与公共教育机构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 261
“学前教育”中的倾向 263
“社会力量办学”:一个历史形成的模糊概念 267
“社会力量办学”的实践在变化中 268
家庭环境影响 272
养护 273
儿童行为管理 273
儿童行为指导 274
“教育的战略地位”的含义 275
“教育的战略地位”的立论 276
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的澄清 280
“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落实 281
“教育管理体制”问题 284
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285
中国教育管理体制问题 287
“办学体制”问题的提出 291
“办学体制”的类型 292
中国办学体制问题 294
历史形成的“民办教育”概念 297
“法律规范”、“行政规范”与政策的区别 299
政府与民办学校的关系 300
变化中的民办教育政策 301
民办教育发展策略面面观 305
同民办教育功能相关的抉择 307
观照“转制学校”的视角 312
隐在“转制学校”背后的问题 314
在教育机构改革中注重法律依据 315
依法慎重处理罢教事件 317
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利 317
提议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司法部门审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 319
不惜削减建造大型舰艇计划把节省的预算转为教育经费 321
允许农民开办或承租企业以筹集文教经费 321
精简文教机构以便把教育经费用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 323
“照新的路子办” 327
打开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的通路 327
在高等学校开设政治课 329
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结合 330
把“全俄电气化计划”列为必修课 331
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书刊装备学校 333
积极、慎重地推荐教授 333
从专家中选拔教育管理干部 334
按照“审慎些、温和些”的方针依法处理罢教事件 336
尽可能改善科学家、教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38
禁止非法侵犯教授人身自由 339
“把全体教师彻底争取过来” 341
“要特别优待教师” 343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 344
选拔优秀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行政管理 345
使人民教师成为“苏维埃制度的支柱” 346
从“功能制”学校管理到“责任制”学校管理 350
学校法人:“责任制”管理的法律保证 351
校长与学校董事会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 351
学校内部行政层级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 353
我国学校管理中的特殊问题 355
作为“社会角色”的校长 358
时代与情境变化中的校长 359
初闻“参与式校长培训” 361
又闻“参与式校长培训” 363
关于教育,我说了什么 365
关于德育,我说了什么 369
关于民办教育,我说了什么 370
我们的“教育行动研究”取向 374
《教育原理》旨趣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