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与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经委综合局编著
  • 出 版 社:检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5277·50
  • 页数:15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经济信息系统概论 1

第一节 经济、信息和系统 1

概述 1

经济信息系统开发史 2

信息的概念 3

经济信息和经济系统 5

第二节 经济信息系统 6

经济信息系统是一种发展模式 6

经济信息系统的目的性 6

经济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和应用 7

经济信息系统的集中与分散 8

经济信息系统的效益 8

经济信息系统的类型 9

第三节 国民经济系统总体分析和总体设计,经济信息系统结构 11

宏观经济系统结构的概念 11

宏观经济结构的功能描述 11

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12

第四节 经济决策与经济信息 14

经济决策的概念和步骤 14

经济决策对经济信息的要求 15

经济信息特性与经济决策的关系 17

经济决策和规划的开发过程 18

第二章 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宏观经济结构 21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SNA 21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总体结构 21

国民经济核算的四个帐目 21

引进资产负债表 25

基本系统的细节描述 26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用途 27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系统分解后的细节结构 28

系统概要 28

系统描述的标准化 30

第三节 国民经济平衡系统MPS 31

基本概念 31

国民经济平衡系统的基本结构 33

国民经济平衡系统的基本指标 33

国民经济平衡系统中对同国外联系的反映 35

国民经济平衡系统四个主表的结构 36

第三章 经济数据 47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所需要的数据 47

投入-产出分析需要的宏观数据 47

投入-产出系数矩阵 50

第二节 物量比较和价格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54

两种类型的比较 54

价格指标与物量指标的指标体系 54

国民经济核算和平衡系统的实际指标体系 57

第三节 经济数据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57

根据数据类型的内涵进行分类 57

根据数据类型的外延进行分类 62

计划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数据 63

数据在计划工作中的重要性 64

第四节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中的转换过程收集数据的可靠性 65

生产、消费支出及形成资本帐数据转换 66

收入、支出和资本筹集帐数据转换 67

应注意的问题 68

第四章 经济预测技术 69

第一节经济预测技术导论 69

什么是经济预测 69

预测的基本技术 69

经济预测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70

经济预测的方法 71

第二节预测的性质和目的 71

经济预测的性质和目的 71

物资平衡预测 72

财政平衡预测 73

第三节 计量技术和限制条件 74

计量技术和经济预测 74

正式模型 74

限制条件 75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经济预测方法 75

尺度法 75

增长率 76

回归分析 76

常用的方程和曲线表 77

哈劳德-多玛方法 81

社会核算矩阵(SAM) 82

第五章 实用经济预测模型 84

第一节 经济模型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84

模型的基本内容 84

模型的类型 85

数学模型 86

数学模型的一般构造方法 87

第二节 投入-产出模型 88

模型 89

调试的数字表示 91

应用 95

局限性 95

第三节 计量经济模型 95

计量经济模型分类 96

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的步骤 97

数据收集 99

外生变量的预测 99

模型的检验和预测 100

第四节 系统仿真模型 100

综述 100

联合国粮农组织仿真模型 102

美国一个小型的系统仿真模型 103

第六章 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 119

第一节 计算机和经济信息系统 119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系统 119

计算机简史 119

第二节 计算机硬件组织 120

存储器 121

中央处理机(CPU) 121

输入输出设备 122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技术 122

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 122

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123

应用程序 124

第四节 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124

系统分析 125

系统设计 126

程序设计 126

实现和操作过程 126

第五节 模型库、方法库和数据库 126

数据库 126

数据库系统软件 128

数据结构、实体和属性 129

模型库、方法库和数据库 130

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 130

计算机经济学 132

第七章 实例分析 134

加拿大经济信息系统情况介绍 134

泰国银行国家宏观经济模型 137

附录Ⅰ 143

附录Ⅱ 149

附录Ⅲ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