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芮必峰) 1
引论 1
第一节 比较与比较方法 2
第二节 比较新闻传播 4
第三节 比较新闻传播学科形成的条件 10
第四节 比较新闻传播的学理基础 12
第五节 比较新闻传播的范式及方法论 15
第一章 影响及影响研究理论 20
第一节 影响的基本内涵 20
第二节 影响研究的特点 24
第三节 影响研究的层面 28
第四节 全球化与影响研究理论 30
第二章 西方新闻传播者在中国 33
第一节 早期西方人在中国的文化探寻 33
第二节 影响中国新闻事业的西方传教士 41
第三节 近代西方商业报人在中国 46
第四节 近现代西方著名记者在中国 47
第三章 近代外国人在华新闻传播活动 52
第一节 近代外国人所办中文报刊 52
第二节 近代外国人在华所办外文报刊 58
第三节 近代外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2
第四章 现代外国人在华新闻传播事业 68
第一节 现代英美人在华的新闻传播事业 68
第二节 现代日本人在华的新闻传播事业 69
第三节 现代其他国家在华的新闻传播事业 70
第四节 近现代西方广播电子媒介的传入 72
第五节 当代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著作译介 73
第五章 中国新闻传播在国外 77
第一节 古代中国造纸印刷术的全球传播 77
第二节 近代早期的海外华文报刊 82
第三节 维新改良派的海外华文报刊 84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海外华文报刊 86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海外华侨报刊 89
第六节 近现代海外典范华文报刊示例 92
第六章 新闻形象研究 98
第一节 形象与新闻形象 98
第二节 新闻形象的外部建构 100
第三节 新闻形象的文本构成 101
第四节 范例:“妖魔化”及其背后 105
第七章 平行研究理论概述 112
第一节 平行及平行研究 112
第二节 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113
第八章 内涵——新闻本质共同性与差异性研究 115
第一节 宏观层面——中西新闻观念比较 115
第二节 中观层面——中西传媒制度与传媒结构比较 125
第三节 微观层面——中西新闻表达和文体比较 132
第九章 外延——比较新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 143
第一节 学科互渗与边缘整合 143
第二节 新闻传播伦理 147
第三节 新闻传播心理 153
第四节 新闻传播法制 162
第十章 阐发——新闻传播与文化理论互动 167
第一节 新闻传播与文化理论 167
第二节 结构主义与新闻阐发 171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新闻传播 179
第四节 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 182
第五节 媒介帝国主义与文化殖民 186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阐释研究示例 191
第一节 “行卷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192
第二节 “行卷传播”的传者 194
第三节 “行卷传播”的内容 196
第四节 “行卷传播”的媒介及礼仪 198
第五节 “行卷传播”的受者 199
第六节 “行卷传播”的效果 201
第十二章 中国报业的发展现状 206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报业改革孕育期 206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转型发展期 207
第三节 新世纪初——中国报业成熟创新期 211
第十三章 中国报纸新闻传播的形态变革 219
第一节 中国报纸进入厚报时代 219
第二节 中国报纸进入读图时代 224
第三节 中国报纸进入数字化时代 230
第十四章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变革现状 234
第一节 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萌芽起步期(1985~1992) 234
第二节 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创新繁荣期(1993~1999) 235
第三节 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调整震荡期(2000~2002) 245
第四节 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新局面 250
第十五章 电视新闻传播的形态变革 257
第一节 播报类新闻节目的形态变革 257
第二节 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形态变革 261
第三节 电话连线——电视形态新样式 266
第四节 电视新闻“超市”形态的变革创新 269
第十六章 中国新闻传播的观念变革 273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变革现状的把握和理解 273
第二节 拓展新的新闻传播理念 275
第三节 建构新型的新闻传播观 276
附录一 《新安晚报》、《合肥晚报》之样本比较分析研究 285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292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