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相湖泊烃源岩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 1
1.1陆相湖泊泥岩烃源层的沉积环境 1
1.1.1陆相湖泊类型及规模 1
1.1.2水动力条件及其特征 2
1.1.3地球化学特征 4
1.1.4古生物特征 6
1.1.5有机质沉积特征 6
1.1.6沉积演化 8
1.2陆相湖泊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 8
1.2.1有机质含量 8
1.2.2泥质烃源岩生烃反应机理探讨 12
1.2.3泥质烃源岩的排烃下限 14
1.2.4陆相湖泊泥岩烃源层的评价标准 18
1.3陆相湖泊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和有机相 20
1.3.1沉积有机质 20
1.3.2不同有机质类型特征 21
1.3.3沉积有机相 37
1.4陆相湖泊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40
1.4.1热压模拟实验 40
1.4.2藻类相(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42
1.4.3含草本藻类相(Ⅱ1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46
1.4.4含藻类草本相(Ⅱ2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48
1.4.5木本相(Ⅲ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50
1.4.6不同有机相生排烃模式 51
1.5陆相湖泊泥质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 55
1.5.1沉积有机质的演化过程 55
1.5.2有机质热演化的控制因素 60
1.5.3有机质成熟阶段划分的主要指标 72
1.5.4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的研究 75
1.6陆相湖盆的油气运移 78
1.6.1初次运移 79
1.6.2二次运移 85
1.6.3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 92
1.7陆相湖泊烃源岩综合评价和油气聚集规律 96
1.7.1陆相湖泊的油气聚集规律 96
1.7.2陆相湖盆烃源层的资源评价 103
1.7.3湖相烃源层综合评价 109
2海相烃源层的油气生成 111
2.1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特征 111
2.1.1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的沉积环境 111
2.1.2海相烃源岩中的有机质 120
2.1.3海相碳酸盐岩与陆相碎屑岩的区别 124
2.2海相烃源岩的有机相 125
2.2.1海相烃源层有机相的划分 125
2.2.2有机相的划分标志 127
2.3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138
2.3.1热压模拟实验方法及实验条件的选择 139
2.3.2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油气产率 141
2.3.3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157
2.4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下限值研究 175
2.4.1方解石、蒙脱石对排烃影响的模拟实验 175
2.4.2灰岩、泥岩排烃影响模拟实验 178
2.4.3从自然样品热解分析研究样品的排烃下限值 181
2.4.4排烃下限值理论计算公式 182
2.4.5海相烃源岩排烃下限值的确定 185
2.5高成熟—过成熟海相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研究 186
2.5.1热压模拟实验有机质丰度的变化规律 187
2.5.2自然演化剖面有机质丰度的变化规律 201
2.5.3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方法研究 207
2.5.4高成熟—过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 217
2.6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和生烃反应机理探讨 220
2.6.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研究 220
2.6.2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228
2.6.3碳酸盐烃源岩生烃反应机理探讨 230
2.7海相碳酸盐岩的成熟度指标 237
2.7.1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成熟度指标 237
2.8小结 248
3含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油气生成和运移 252
3.1国内外煤成烃研究的发展趋势 252
3.1.1煤系烃源岩生烃能力的认识 253
3.1.2影响煤系烃源岩生烃能力的研究 253
3.1.3煤成烃模式的建立 254
3.1.4煤系烃源岩评价 254
3.2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 254
3.2.1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255
3.2.2滨海沼泽相煤系烃源岩(以冀晋地区石炭—二叠系为例) 258
3.2.3大中型湖泊沼泽相不同类型烃源岩(以柴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为例) 265
3.2.4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 281
3.3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质类型 281
3.3.1煤系烃源岩的有关术语及有机显微组分分类 282
3.3.2滨海沼泽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冀晋地区石炭—二叠系为例 289
3.3.3大中型湖泊沼泽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西北柴北缘地区侏罗系为例) 294
3.3.4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310
3.4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311
3.4.1模拟实验样品的筛选、仪器和方法 311
3.4.2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样品的油气产率 313
3.4.3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 321
3.4.4冀中东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排烃模式实例 330
3.5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对油气的贡献 335
3.5.1冀中地区煤成气和煤成油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纪煤和碳质泥岩 335
3.5.2柴北缘原油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的湖相泥岩(或页岩) 343
3.5.3冀中东北部石炭—二叠纪煤和碳质泥岩生排油气量远大于暗色泥岩 357
3.5.4柴北缘下侏罗统湖相暗色泥岩油气资源量大于煤和碳质泥岩 359
3.5.5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对油气的贡献 365
3.6结论 366
4半咸化—咸化湖泊相烃源岩未熟—低熟石油的成烃成藏条件 368
4.1未熟—低熟石油的概念及判别标志 368
4.1.1未熟石油、未熟—低熟石油及低熟石油的概念 368
4.1.2未熟石油、未熟—低熟石油判别指标 369
4.2半咸化—咸化湖泊沉积环境 375
4.2.1湖泊盐度分类 375
4.2.2盐湖相(咸水—超咸水湖泊)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实例 376
4.2.3半咸化湖泊相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实例 380
4.3水生浮游生物为主的有机质类型 386
4.3.1盐湖相烃源岩 386
4.3.2半咸化湖相富烃源岩 394
4.4可溶有机质丰度 398
4.4.1盐湖相未成熟烃源岩 399
4.4.2半咸化湖相未成熟—低成熟烃源岩 403
4.5未成熟—低成熟烃源岩及其成烃模式 407
4.5.1盐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的演化及其成烃模式 407
4.5.2半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的演化及其成烃模式 412
4.6排烃条件 416
4.6.1未熟石油的排烃条件 416
4.6.2未熟—低熟石油的排烃条件 418
4.7成藏条件及含未熟—低熟油系统 422
4.7.1未熟油的成藏条件 422
4.7.2未熟—低熟油的成藏条件 428
4.8结论 435
5烃源岩综合评价——以冀中及冀北拗陷为例 438
5.1冀中拗陷沉积演化特征 438
5.1.1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 438
5.1.2中生界 439
5.1.3新生界 440
5.2冀中拗陷北部轻质油—天然气烃源岩 444
5.2.1油气源对比 444
5.2.2典型有机地球化学剖面和两套主要烃源层 467
5.2.3下第三系Es3—Es4上段和石炭—二叠纪煤系两套主要烃源层的分布特征 471
5.2.4冀中拗陷北部发育下第三系(Es3—Es4上)轻质油气和石炭—二叠煤系(C2b—P1s)凝析气两套主要烃源层 491
5.3冀中拗陷中部下第三系富烃源岩和古潜山油藏 493
5.3.1油源对比 493
5.3.2整体发育Es3段和Es1下段两套主要烃源层,不同洼槽各有千秋 514
5.3.3Es1下段富烃源岩 522
5.3.4Es3段及Es4—Ek组烃源层 526
5.4冀中拗陷南部未熟油、轻质油—天然气烃源岩 533
5.4.1晋县凹陷Es4+Ek1段未熟油烃源岩 533
5.4.2束鹿凹陷及深县凹陷烃源层 547
5.4.3冀中拗陷南部各凹陷变化大,发育多种类型烃源岩 568
5.5冀北拗陷中新元古界海相烃源层特征 570
5.5.1中、新元古界的主要烃源岩 573
5.5.2主要烃源层及有机质含量的平面分布 579
5.5.3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581
5.5.4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的热演化 584
5.5.5油苗的分布特征及油源对比 592
5.5.6冀北拗陷中新元古界发育三套主要烃源层,而且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高,多处于成熟阶段 603
5.6冀中、冀北拗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油气综合评价、资源量估算及勘探前景 604
5.6.1冀中拗陷及冀北拗陷海陆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油气综合评价 604
5.6.2冀中及冀北拗陷资源量评价及勘探前景 606
主要参考文献 609
Abstract 615
图版说明 619
图版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