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二、国内外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现状 4
三、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13
第一章 理想信念与理想信念教育 18
一、理想与信念是信仰现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18
理想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19
信念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22
二、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社会作用 26
理想信念的内涵 26
理想信念的社会作用 30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与地位 34
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 34
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 38
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 43
四、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论述 4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论述 47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论述 57
第二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考察 70
一、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70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71
共产主义信仰在斗争中发展 7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共产主义教育 80
党的成立至大革命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80
土地革命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85
抗日战争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88
解放战争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92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95
建国初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96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99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 109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绩 112
一、对领袖信仰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112
科学解决了个人崇拜问题 113
正确认识个人崇拜的危害 118
二、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22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问题 122
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124
党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126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128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129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3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37
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145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人低潮 145
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147
五、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新发展 150
党中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150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150
能够正确认识宗教信仰自由 152
第四章 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55
一、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55
永葆先进性是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1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建设者 160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有所淡化 163
有神论思潮的蔓延 169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分化西化图谋愈演愈烈 173
二、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利因素 179
历史因素 179
国际因素 190
国内因素 198
第五章 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任务 210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1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崭新的信仰 210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13
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216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217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222
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教育 22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228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38
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 244
苏共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 245
对党和政府信任关系的新特点 249
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52
第六章 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方法 256
一、决定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三个基本因素 257
理想信念本身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257
理想信念的教育者具有信仰的坚定性和榜样的力量 260
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具有对信仰的需要和渴望 265
二、“灌输论”与“接受论”相结合 267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及其现实意义 268
接受理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271
“灌输论”与“接受论”的有机运用 273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 275
理想信念与物质利益的辩证关系 275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配合 276
四、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279
理想信念的层次性划分及其意义 279
人的需要是理想信念教育层次间升华转化的中介 282
自我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层次间升华转化的保障 284
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85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 285
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287
六、大心理引导与小心理引导相结合 289
理想信念形成的大心理分析 291
理想信念形成的小心理分析 293
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心理引导 296
结束语 努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 303
一、以信为本规律 303
二、知识制约规律 307
三、渗透转化规律 312
四、反复施教规律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