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编 世界贫困背景及中国政府与人民消除贫困的曙光一、世界贫困现状及若干国家的反贫困措施 5
(一)人类生存危机中的贫困问题 5
1.贫困危机是人类生存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5
2.世界的贫困现状与趋势 7
3.反贫困国际共同行动 9
(二)发达国家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 10
1.发达国家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一般措施 10
2.美国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 11
3.英国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 12
4.日本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 14
5.意大利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 15
(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上) 16
1.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的一般情况 16
2.一般不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18
(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下) 20
1.印度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措施 20
2.泰国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措施 22
3.巴西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措施 23
4.墨西哥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措施 24
二、中国的贫困背景及中国政府与人民消除贫困的曙光 26
(一)扶贫序曲:1949年~1978年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若干举措 26
(二)1949年~198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及其原因 29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经济基础 29
2.1949年~1984年中国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 31
3.1949年~1984年中国贫困状况与成因 34
(三)中国政府与人民消除贫困大行动 37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前奏 37
2.第一个反贫困文件:中国政府消除贫困正式行动的开始 38
3.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主要政策、措施与特点 39
4.中国消除贫困取得明显成效 45
(四)中国消除贫困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46
1.消除贫困对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意义 46
2.中国消除贫困,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进世界的发展 47
3.中国消除贫困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47
4.中国消除贫困的人道价值 49
第一编 中国10年扶贫开发实践(1986年~1995年)一、中国10年扶贫开发成就 53
二、中国10年扶贫开发的方针、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6
(一)中国10年扶贫开发的方针和目标任务 56
(二)中国10年扶贫开发的政策 57
1.关于扶贫开发的主要基本政策 57
2.关于扶贫开发的主要产业政策 59
3.关于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主要扶贫优惠政策 60
(三)中国10年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61
1.“七五”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61
2.“八五”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67
三、中国10年扶贫开发的具体做法 73
(一)设立专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73
(二)增加扶贫资金、物资的投入,强化资金、项目的管理 75
1.增加扶贫资金、物资的投入 75
2.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 77
(三)针对贫困分布的区域性特征,以县为单位确定国家扶持的重点 80
1.以县为单位确定国家扶持的重点,扶到村,扶到户 80
2.扶贫开发的主要形式 80
3.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 81
(四)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81
1.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81
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82
(五)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加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干部交流 82
(六)发挥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83
(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84
(八)国家实施几项大规模特殊扶贫工程 84
1.以工代赈计划 84
2.“温饱工程” 86
3.“温饱基金” 87
4.“康复扶贫” 87
四、中国社会扶贫:全方位、多层次 89
(一)社会扶贫的必要性 89
1.社会扶贫界定 89
2.社会扶贫的意义 90
(二)中国社会扶贫的特色 91
1.全方位 92
2.多层次 92
(三)中国10年社会扶贫实践 93
1.“条条”(即部门)式社会扶贫实践 93
2.“块块”(即地区或区域)式社会扶贫实践 96
(四)中国10年社会扶贫绩效 98
1.实物扶贫解决了部分贫困居民的基本生存问题 98
2.强化了贫困地区的自我积累能力 98
3.初步改变了贫困地区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 99
4.帮助贫困地区加强了与发达地区的横向联系 99
5.促进了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 100
五、中国科技扶贫:多功能、网络化 101
(一)科技扶贫释义 101
1.科技扶贫与科技开发 102
2.科技扶贫与协调机制的形成 102
3.科技扶贫与扶贫突破口的选择 103
(二)中国科技扶贫的运行特色 104
1.多功能 104
2.网络化 104
(三)中国科技扶贫的主要形式 105
1.科技培训 105
2.科技示范 105
3.重点培植 106
4.科技咨询 106
5.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106
6.技术合作与协作 106
7.“星火计划”、“丰收计划”、“863高科技计划”、“温饱工程”、“燎原计划” 106
(四)中国科技扶贫的政策取向 107
1.始终把人的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 107
2.制定贫困地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07
3.开拓科学技术市场 107
4.建立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开发基金 108
5.完善科学技术推广体系 108
6.强化教育 108
7.建立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 109
六、来自一些贫困地区的实例 111
(一)从红旗渠到乡镇企业 112
(二)为了另一种文明 114
(三)从移民到新生态环境 116
(四)“四荒”拍卖和小流域治理 119
(五)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科技致富 123
〔附一〕无言的爱 128
〔附二〕好支书王廷江 133
第二编 扶贫理论与中国贫困现状剖析 141
一、贫困的定义及其测定 141
(一)贫困的一般定义 141
1.绝对贫困 141
2.相对贫困 142
3.狭义贫困 143
4.广义贫困 143
(二)中国的贫困含义 144
1.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144
2.贫困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 145
3.中国的贫困主要是指农村的贫困、农民的贫困 145
4.中国的贫困是一种暂时现象 146
5.中国的贫困是一个政治的经济学概念 146
(三)测定贫困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147
1.贫困标准(贫困线) 147
2.贫困线制度 149
3.贫困程度的测定方法 149
4.对收入不均等的测量 152
(四)中国贫困标准的测定 154
1.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154
2.有关学者近年提出的测算结论 155
3.中国政府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划分 161
4.世界银行对中国贫困线的测定 165
二、中国贫困现状剖析 167
(一)中国贫困现状总体描述 167
1.贫困发生率 167
2.贫困程度 169
3.贫困人口地域分布 173
(二)中国贫困现状个案举例 177
1.陕西: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省 177
2.宁蒗:西南地区的一个县 178
3.褚河:中部山区的一个乡 181
(三)中国贫困现状剖析 182
1.贫困性质的绝对性 182
2.贫困现象的综合性 183
3.贫困结构的两重性 184
4.贫困成因的多元性 185
5.贫困运行的恶性循环和往返性 189
6.贫困程度的收敛性 190
三、中国返贫现象与成因 191
(一)中国的返贫现象 191
1.中国返贫现象的类型 191
2.中国返贫现象的特点 195
(二)中国返贫现象原因透视 196
1.“造血”不足——返贫的经济原因 196
2.“败血”严重——返贫的社会文化原因 198
3.“抽血”过多——返贫的体制和政策原因 201
4.“失血”过多——农民无力面对市场经济 204
(三)返贫现象启示录 204
1.返贫是消除贫困过程中一种必然的曲折现象 204
2.消除返贫现象必须进行系统整治 205
四、构建中国反贫困理论体系 208
(一)中国反贫困理论的定性 208
1.消除贫困的实践呼唤建立贫困理论体系 208
2.贫困理论发展的基本轨迹 209
3.贫困理论的层次性 211
4.中国反贫困理论的性质 218
(二)中国反贫困理论的定位 218
1.中国贫困的结构变化 218
2.反贫困与社会救济的区别及思想基础 221
3.中国反贫困的基本对象及理论意味 223
(三)中国反贫困理论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 226
1.消除贫困行为的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 226
2.消除贫困行为的政府属性——宏观经济影响与政策优先次序选择问题 229
3.消除贫困行为的差别政策——一般贫困与特殊贫困问题 235
4.消除贫困行为的基点选择——农业开发与发展问题 237
5.消除贫困行为的新思维——扶贫的观念更新和认识深化问题 239
第三编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扶贫攻坚 245
一、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245
(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出台背景与现实意义 245
1.《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背景 245
2.《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现实意义 248
(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框架与内容 251
1.关于形势与任务 251
2.关于奋斗目标 251
3.关于方针与措施 252
(三)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条件成熟程度分析 254
1.中国政府和人民经过长期努力,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为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254
2.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255
3.全社会的关注与全方位支持,为彻底消除贫困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56
(四)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 257
1.抓住重点难点,实施温饱攻坚 257
2.强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扶贫效益 257
3.实行开放式扶贫,开拓脱贫致富新途径 258
4.依靠科技治贫,加大科技投入 259
5.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 259
6.贫困地区要坚持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60
7.继续争取国际扶贫组织的合作与支持 260
二、中国六大贫困区域类型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61
(一)东、西部接壤地带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61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61
2.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62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举措 262
(二)东部丘陵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63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63
2.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64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举措 264
(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65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65
2.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66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举措 266
(四)西藏高寒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67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67
2.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68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举措 268
(五)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68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69
2.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69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举措 269
(六)内蒙古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举措 270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70
2.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271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举措 271
三、中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区扶贫攻坚态势与对策 272
(一)太行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72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72
2.贫困原因分析 273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73
(二)秦岭、大巴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74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74
2.贫困原因分析 275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75
(三)武陵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76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76
2.贫困原因分析 276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77
(四)沂蒙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77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77
2.贫困原因分析 278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78
(五)大别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79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79
2.贫困原因分析 280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0
(六)井冈山和赣南地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1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1
2.贫困原因分析 281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2
(七)闽西南、闽东北地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2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2
2.贫困原因分析 283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3
(八)定西干旱地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4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4
2.贫困原因分析 284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5
(九)西海固地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5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5
2.贫困原因分析 286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6
(十)吕梁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6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6
2.贫困原因分析 287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7
(十一)陕北地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8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8
2.贫困原因分析 288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88
(十二)乌蒙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89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89
2.贫困原因分析 290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90
(十三)桂西北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91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91
2.贫困原因分析 291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92
(十四)九万大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92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92
2.贫困原因分析 293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93
(十五)滇东南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94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94
2.贫困原因分析 294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95
(十六)横断山区贫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296
1.区域资源特点与优势 296
2.贫困原因分析 296
3.扶贫攻坚的方向与措施 297
〔附表1〕中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区矿产资源分布现状 298
〔附表2〕中国六大贫困区域类型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农业自然资源状况概要 300
四、中国扶贫攻坚的区域对策比较 302
(一)中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共同对策 302
1.贫困地区致贫的共同因素 302
2.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共同对策 303
(二)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特殊对策 305
1.库区贫困及其扶贫攻坚对策 305
2.民族地区贫困及其扶贫攻坚对策 308
3.边境地区贫困及其扶贫攻坚对策 311
(三)中国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模式比较 312
1.农业开发模式 312
2.工副业开发模式 314
3.劳动力资源开发模式 315
4.科技开发模式 316
第四编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消除贫困新思路一、挑战与机遇 321
(一)新形势: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两重性 321
1.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中国贫困地区脱贫新经验 321
2.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中国贫困地区致贫新因素 326
(二)新挑战: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背景下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严峻性 328
1.东部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 328
2.东、中、西内部的地区发展差距扩大 329
(三)新机遇: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是世纪之交中国消除贫困的必然选择 330
1.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实现全国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30
2.世纪之交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331
二、思路与机制 333
(一)新思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全面开发,综合治理 333
1.总体思路 333
2.思路转变 336
(二)新机制:以自我发展机制为中心的消除贫困良性运行系统 338
1.计划调控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在先富带后富前提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8
2.外引内联机制:贫困地区要开放与开发并举,以开放促开发 340
3.技术进步机制:贫困地区必须加强科技传播与科技吸纳的有机结合 342
4.自我发展机制:贫困地区应着重培育企业及一切经济实体的“造血”和积累机能 343
5.生态优化机制:贫困地区必须实行资源保护基础上的各业协调而持续的发展 345
6.奖优补优机制:省、区对贫困县实行“两保两挂”,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自我扶贫的积极性 346
三、对策与措施 348
(一)宏观对策:中国政府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为调控目标,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 348
1.循序渐进地发展市场经济,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348
2.对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实行倾斜政策和配套措施 349
3.继续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350
4.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领导下的消除贫困系统工程建设 351
(二)中观对策:贫困地区以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中心环节,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 351
1.以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为中心环节 351
2.加快城乡和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53
3.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54
4.加快智力开发步伐 354
5.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354
(三)特殊对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就地开发扶贫与异地开发扶贫相结合 355
1.贫困地区就地开发扶贫与异地开发扶贫的三种基本形式 355
2.贫困地区异地开发扶贫的成功探索 356
结束语:展望21世纪中国农村 360
主要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