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学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铭志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6922606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其原先出版的《赋格曲写作》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是作者几十年复调教学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本书较之前著又有了新的理论发展,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学术价值。

绪论 1

第一章 主题的构成 1

第一节 主题的个性特征 1

第二节 主题的结构组织 3

一、单一性主题 3

二、对比性主题 5

三、独立性结构 7

四、方正性结构 8

第三节 主题的调式、调性 9

一、开始与结束常用的调式音 9

二、调性的变换 10

第四节 主题中的变化音 12

第五节 主题的线条 15

一、线条的起伏类型 15

二、高点与低点 16

三、隐伏线条 17

第二章 答题的意义 19

第一节 答题在赋格曲结构中的地位 19

第二节 传统赋格曲中的答题 20

一、属调答题 20

二、下属调答题 25

第三节 近现代赋格曲中的答题 26

一、调性的组合关系 27

二、自然调式的交替  28

三、大小调式的转换 29

四、主题调式的变形 29

第四节 五声音调赋格曲的答题 31

一、答题与主题的宫音系统不同 31

二、答题与主题属于同一宫音系统 33

第三章 对题的作用 34

第一节 对题出现的地位 34

第二节 对题的写作 36

一、对比方面 36

二、统一方面 38

第三节 对题的类型 39

一、固定对题 39

二、变奏式对题 43

三、自由对题 45

第四节 对题的音调素材 46

第四章 呈示部的组合 49

第一节 呈示部的定义 49

第二节 呈示部中声部进入的顺序 49

一、二声部赋格曲的呈示部 49

二、三声部赋格曲的呈示部 50

三、四声部赋格曲的呈示部 53

第三节 呈示部的调性 55

一、传统大小调体系的赋格曲呈示部中的调性布局 55

二、近现代赋格曲呈示部中的调性布局 57

第四节 呈示部的补充进入 66

一、目的 66

二、处理 72

第五节 副呈示部 72

一、调性布局 72

二、表现意义 73

三、声部安排 76

第五章 间插段的功能 77

第一节 间插段的形态 77

第二节 间插段的作用 78

第三节 间插段的音调素材 79

第四节 间插段的织体 81

一、模进形式 81

二、卡农式模进 83

三、转位形式 85

四、动机式的模仿形式 87

五、自由对位形式 88

第五节 间插段的声部数目 90

第六节 间插段的调性与和声进行 91

第七节 间插段的写作步骤 91

一、选择间插段的素材 91

二、根据已选定的动机写作间插段 92

第六章 中间部的格局 100

第一节 传统赋格曲中间部的调性布局 100

第二节 中间部中主题进入的顺序 103

第三节 中间部的调性布局 106

一、欧洲传统赋格曲写作中中间部的调性安排 106

二、近现代赋格曲写作中中间部的调性转换 108

第四节 五声(或五声性)音调主题的调性处理 110

一、主题保持相同的调式与旋律进行而调性不同 110

二、调式结构改变,主音不变 110

三、调式结构与主音都作改变 111

第七章 紧接模仿的特性 117

第一节 紧接模仿的概述 117

第二节 紧接模仿的处理 120

一、音程关系 120

二、节拍安排 122

三、组合形式 123

第三节 紧接模仿出现的部位与作用 127

第八章 再现部的回归 135

第一节 再现部的含义 135

第二节 再现部的调性 136

第三节 再现部的织体 140

一、主题采取扩大或倒影的形式进入 140

二、再现部采取紧接模仿的处理 141

三、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变体重复 141

四、再现部采取紧接模仿与转位对位结合的写法 142

五、再现部作动机式的发展 143

六、再现部中采用间插段 143

第四节 尾声 143

第五节 持续音 146

第九章 单一主题赋格曲的整体布局 153

第一节 特性 153

第二节 主题的进入 153

第三节 声部结合中的疏密变化 158

第四节 调式、调性的重叠 160

一、旋律线的重叠 161

二、交接式重叠 163

第五节 高潮的处理 163

一、旋律进行方面 164

二、和声应用方面 164

三、节奏方面 165

第六节 曲式 168

一、单一调性的赋格曲 168

二、二部曲性的赋格曲 171

三、三部曲性的赋格曲 175

四、回旋曲性的赋格曲 182

五、奏鸣曲性的赋格曲 189

第十章 多主题赋格曲 192

第一节 多主题结合的特点 192

第二节 二重赋格曲 193

一、两个主题同时进入 193

二、两个主题分别进入 196

第三节 三重赋格曲 209

第四节 多种变换的多主题赋格曲 216

一、调性的安排 216

二、织体的形态 217

三、速度的变换 217

第十一章 声乐赋格曲 222

第一节 声乐赋格曲的类型 222

第二节 词曲结合的一般特点 223

第三节 各部分的处理 226

一、呈示部的处理 227

二、中间部的处理 227

三、再现部的处理 231

第四节 声乐赋格曲在创作中的运用 231

第十二章 小赋格曲样式 258

第一节 小赋格曲的命名 258

第二节 结构形态 258

第三节 调性安排 259

一、三部曲式的调性布局 259

二、单一调性为中心的结构形态 260

三、音高水平循环式的组合 262

四、同宫音系统内的调性安排 265

第十三章 赋格段的表现性 268

第一节 赋格段的形态 268

第二节 赋格段的结构处理 270

一、呈示部分 270

二、自由发展部分 286

第三节 赋格段在乐曲中出现的部位 288

一、用于乐曲的开始部分 288

二、用于乐曲的发展部分 289

三、用于乐曲的再现部分 289

第四节 赋格段的作用 290

一、扩大曲式结构,推动音乐发展 290

二、根据特定的情节来揭示具体的内容 291

第十四章 前奏曲与赋格套曲 303

第一节 前奏曲 305

一、动机循环型 305

二、即兴性型态 306

三、和弦结构 307

四、完整的复调形式 309

第二节 赋格曲 314

一、五声同宫音系统的调式安排 314

二、音高水平循环式的处理 315

第三节 前奏曲与赋格曲的关联 317

附录:习题 333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