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1
序 论 传统道德智慧与现代人生 1
一 道德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4
二 智慧与道德智慧及其意义 7
三 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方法 10
四 对待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 13
五 加强青年一代的传统美德教育 21
第一讲 人性论 26
一 传统人性论思想的历史演变 27
二 传统人性论的特点与意义 32
三 传统人性论的影响 38
第二讲 处世论 48
一 儒家: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51
二 道家:无为、超越与自由 58
三 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 67
第三讲 处己论 76
一 力(义)命观 77
二 穷达观 83
三 荣辱观 84
四 忧乐观 88
五 生死观 93
第四讲 处人论 102
一 识人知人 103
二 德善待人 106
三 人和为贵 108
第五讲 义利观 116
一 传统“义利观”的流变 120
二 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 125
三 义利:现代社会与人生的首要价值选择 128
第六讲 公私观 132
一 公私观的含义与特点 133
二 公私观的历史演变 136
三 传统公私观的评价与反思 146
第七讲 理欲观 151
一 理欲含义及各种观点 152
二 儒家以理制欲与导欲论的历史演变 156
三 传统理欲观的价值与启示 164
第八讲 德才观 167
一 传统德才观的几种理论 168
二 传统德才观批评 175
三 社会与人生的启示 176
第九讲 说孝 183
一 孝之三重含义 184
二 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188
三 孝道规范系统 192
四 孝道的历史反思 205
五 孝道的现代价值 211
第十讲 说忠 214
一 忠的政治道德观念演变 215
二 忠的广泛社会伦理意义 220
三 忠的现代价值 224
第十一讲 说仁 227
一 仁的观念的演变 227
二 “仁爱”精神的道德实质 230
三 仁德的现代意义 239
第十二讲 说义 242
一 义的语义分析 243
二 义德观念流变 245
三 义的道德内涵 249
四 义的精神实质 254
五 义的现代批判 257
第十三讲 说礼 262
一 礼的含义与作用 263
二 礼的精神实质 267
三 礼的现代实践 271
第十四讲 说智 281
一 传统智德及其特点 282
二 传统智德的道德内涵 284
三 传统智德的当代实践要旨 292
第十五讲 说信 295
一 信的含义与演变 296
二 信的价值与实践原则 300
三 信的当代价值 304
结 论 道中庸——传统道德智慧的境界与方法 309
一 中庸:德性的特征、方法与境界 311
二 经与权:达致中庸的方法论 315
三 情与理:中庸的实质性选择 318
四 利与弊:中庸之道的反思批判 325
主要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