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地理概貌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质概貌 2
三、地形地貌 3
四、区位优势 5
第二节 自然资源 6
一、气候资源 6
二、水资源 9
三、土地资源 11
四、生物资源 13
五、矿产资源 17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23
一、人口 23
二、民族 24
第四节 行政区划 47
一、兴义市 48
二、兴仁县 48
三、普安县 48
四、晴隆县 49
五、贞丰县 49
六、安龙县 49
七、册亨县 50
八、望谟县 50
九、顶效经济开发区 50
第五节 名胜古迹 51
一、贵州龙古生物化石 51
二、兴仁交乐汉墓群 52
三、兴义猫猫洞古人类遗址 52
四、兴义万屯汉墓出土文物 53
五、花江铁索桥 53
六、普安县松岿寺 54
七、盘江奇石 54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55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55
第二节 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58
一、红七军红八军和中共黔桂边委在望谟 58
二、红军长征在黔西南 60
三、贵州地下党在黔西南的活动 63
四、中共罗盘地委领导的黔西南革命斗争 65
第三节 人民政权建立 69
一、和平解放与人民政权的建立 69
二、巩固新生革命政权 72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80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81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83
三、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85
第五节 体制改革 88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88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0
三、政治体制改革 91
第六节 扶贫开发 92
第七节 西部大开发 95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97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97
第二节 自治州自治机关建设 102
一、思想建设 102
二、组织建设 103
三、制度建设 105
四、干部队伍建设 107
第三节 民族法制建设 109
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制定和修改 109
二、单行条例和办法的制定 110
第四节 民族关系 111
一、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 113
二、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 114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15
第五节 人民生活 115
一、城乡人民收入持续增加 116
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性消费支出继续下降 116
三、消费理念由传统的温饱型向行住型转变 116
四、居民住房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116
第四章 农业 117
第一节 农业 117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18
二、农业综合开发 122
第二节 畜牧渔业 124
一、畜牧业 124
二、水产(渔)业 129
第三节 林业 131
第四节 水利建设 135
一、蓄水工程建设 138
二、大型灌区 140
三、引、提、排及水土保持工程 141
四、人畜饮水工程 141
五、小水电建设及地方电发展 142
六、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 143
七、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管理 143
八、水旱灾害与防汛抗旱 144
第五节 星火科技 145
第五章 工业 148
第一节 电力工业 149
一、水电 150
二、火电 153
三、电网 154
第二节 煤炭工业 155
一、生产和建设 155
二、销售及税费 156
三、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 156
四、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157
五、下游产品开发 157
第三节 化工工业 158
一、煤化工 158
二、橡胶和民爆物品 161
三、重化工 162
第四节 冶金工业 163
一、黄金采冶与加工 163
二、黄金解析与精炼 165
三、铁合金生产 166
第五节 建材工业 166
一、砖瓦 166
二、水泥 167
第六节 医药工业 169
第七节 食品工业 172
一、卷烟 172
二、酿酒 174
三、制糖 177
第八节 乡镇工业和非公有制工业 179
第六章 交通 180
第一节 公路 180
第二节 铁路 182
第三节 航空 183
第四节 水运 184
第五节 管道运输 185
第七章 邮政通信 186
第一节 邮政 187
一、邮政机构 187
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188
三、邮政业务的开办与发展 189
第二节 通信 191
一、电信业务 191
二、移动通信业务 193
第八章 财政金融 195
第一节 财政 195
一、完善财政体制 195
二、建设培育财源 197
三、保障经济社会建设 198
第二节 税收 198
一、国家税务 199
二、地方税务 201
第三节 金融 202
第四节 保险 206
第九章 商业贸易和对外交流 209
第一节 商业贸易 209
一、建州初期的商业贸易 209
二、20世纪90年代贸易发展 211
三、“十五”期间贸易发展 212
第二节 招商引资 214
一、招商引资起步阶段及其成果 214
二、新世纪之初的招商引资 215
第三节 对外交流 216
一、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作 216
二、三省五地州(市)经济协作 218
三、泛珠三角经济圈 220
第十章 旅游 221
第一节 旅游资源 221
一、自然风光 222
二、民族村寨 232
三、人文景观 237
四、名特产品 244
第二节 旅游设施与服务 256
一、交通与通信 256
二、酒店宾馆 257
三、旅游服务 258
四、购物娱乐 260
第三节 旅游经济 262
一、旅游经济从无到有 262
二、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 263
三、黔西南旅游业的前景 264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265
第一节 教育 265
一、基础教育 266
二、“两基”攻坚 267
三、职业教育 268
四、高等教育 268
五、民办教育 269
六、办学条件 269
七、师资队伍 269
八、教育科研 270
第二节 科学技术 271
一、科学技术促进“富民兴州” 271
二、科学研究与管理 273
三、科技成果奖励 275
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 276
五、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280
第三节 文化艺术和新闻出版 281
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281
二、文化艺术的新发展 308
第四节 广播电视 313
一、广播电视网络 313
二、广播电视宣传 315
三、广播电视管理 316
第五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318
一、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318
二、计划生育基层工作不断加强 319
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深入发展 320
四、全面推行“三结合”和“村为主” 320
五、利益导向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321
第六节 医疗卫生 322
一、医疗卫生事业规模 322
二、农村卫生 323
三、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和卫生监督 324
四、城镇医药和血液管理 325
五、妇幼保健 325
六、爱国卫生运动 326
第七节 体育事业 327
一、群众体育 327
二、竞技体育 329
三、场地建设 330
四、体育产业 331
第八节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332
一、劳动关系 332
二、就业和再就业 334
三、社会保障 336
第九节 精神文明建设 338
第十二章 城镇建设 341
第一节 城镇规划 341
一、城镇规划 341
二、城市化进程 342
三、城市新区开发 344
四、小城镇建设 348
第二节 县市建设 349
一、兴义市 349
二、兴仁县 353
三、安龙县 355
四、贞丰县 358
五、普安县 361
六、晴隆县 364
七、册亨县 366
八、望谟县 368
九、顶效经济开发区 370
第三节 乡镇建设 373
一、威舍镇 373
二、清水河镇 374
三、郑屯镇 375
四、巴铃镇 375
五、德卧镇 376
六、龙广镇 377
七、楼下镇 377
八、青山镇 378
九、者相镇 379
十、北盘江镇 380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381
第一节 现状与问题 381
一、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381
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382
三、生态环境保护步伐加快 383
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 384
一、面临的挑战 385
二、发展机遇 386
第三节 办法及措施 388
一、实行目标、制度管理 388
二、加强环境执法工作 389
后记 390
修订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