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序&叶渭渠 1
绪论 日本文明的研究课题 1
第一章 风土·语言·民族性与文明 4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4
二、风土与原始宗教思想 11
三、色彩、自然观孕育古代文明的河床 15
四、语言的起源与文字的进化 19
五、民族性格形成与原初文明的联系 24
第二章 本土文明的产生、演变与特征 31
一、绳纹、弥生时代的土陶器 31
二、原始神道的自发生成 35
三、古代祭祀的形成 39
四、诸种文化的原始混沌 42
五、言灵思想与育成原初文学意识 46
六、古代文明与性 51
第三章 与大陆文明的最早接触 55
一、农耕文化与金属器的传入 55
二、儒学文明东渐及其影响 59
三、早期儒学的传播体系与儒学教育 64
四、佛教文明的传入与土著信仰的收容 68
五、佛教流布与诸宗派的发展 72
六、佛教艺术传入与传统艺术的发展 76
七、道教·神道与古代天皇制·日本精神 80
八、汉风思潮与汉诗文的儒佛思想 83
第四章 和汉文明的差异及其超越 88
一、神佛接触与神道教义化 88
二、佛教的来世观与神道的现世观的联系 91
三、古代和汉美意识的差异性 95
四、和式建筑艺术对汉式建筑艺术的吸收与坚持 99
五、和歌的主情论与汉诗的言志说 104
六、经典物语对中国文学的受容与再创新 109
第五章 文明本土化的完成与复兴国学(一) 116
一、本土化的文化背景与前提条件 116
二、文学日本化的标志——“物哀”审美主体的确立 122
三、朱子学的传播与儒学的日本化 126
四、老庄思想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135
五、禅宗与新佛教的形成与宗教世俗化 140
第六章 文明本土化的完成与复兴国学(二) 146
一、神佛儒与武士道 146
二、日本文明的复合体 150
三、禅宗文化走向成熟 153
四、艺道文化的日本特色——空寂与闲寂精神 157
五、文艺新模式的诞生——浮士绘和歌舞伎的时代 163
六、反拨儒佛与复兴国学 168
第七章 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触 174
一、明治维新前后与西方宗教文明的传入 174
二、“兰学”的传播与科技文明的新兴 181
三、儒学与洋学的冲突与嫁接 185
四、“文明开化”与西方人文思想传播 191
五、西方政法体制的模仿与创造 199
六、西方教育体制的引进 202
七、西方艺术精神的摄取 206
第八章 和洋文明的冲突与归宿 213
一、和洋文明冲突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 213
二、废佛毁释与东西方宗教的对立 217
三、传统集团意识与近代自我的互制 221
四、本土文化结构对接受西方思潮的作用 226
第九章 回归传统与欧化的交替 232
一、从欧化风潮到保存国粹运动 232
二、“德育论争”与《教育敕语》 236
三、国家神道的形成 240
四、现代主义的兴起 244
五、天皇制与武士道文化的恶用 250
六、“日本浪漫派”的回归古典 255
七、战争阴影下现代文明的泯灭 259
第十章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挫折 265
一、第二次文明开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265
二、战后改革与民主主义的发展 270
三、天皇从人神化到人格化 274
四、近代文学派与自我的再觉醒 279
五、现代主义第二波——存在主义的再传播 283
第十一章 和洋文明调和的历史经验 289
一、对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拒斥 289
二、“冲突—关存—融合文化模式”的确立 293
三、现代化日本文明的抉择 297
四、日本的历史经验 302
主要参考书目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