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1
1.1.1 世界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1
1.1.2 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 2
1.2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
1.2.1 滥伐森林导致全球生态危机 3
1.2.2 对森林的破坏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4
1.3 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生态环境 6
1.4 森林植被对改善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
1.5 森林植被构建行动在全球广泛兴起 7
1.5.1 世界对森林问题高度重视 7
1.5.2 我国的人工造林举世瞩目 8
1.6 相关研究逐步深入 8
1.6.1 国外研究进展 8
1.6.2 国内研究状况 11
1.7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6
1.7.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1.7.2 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 17
第2章 植被构建的理论阐述 18
2.1 植被构建的概念和内涵 18
2.1.1 植被构建术语的提出及其定义 18
2.1.2 植被构建的内涵 21
2.1.3 植被构建的特征 22
2.2 植被构建的理论基础 23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
2.2.2 生态工程学理论 25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0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2.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37
2.2.6 森林培育学理论 44
2.2.7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48
2.3 植被构建依据的基本原理 51
2.3.1 生态演替原理 52
2.3.2 生态适应性和适宜性原理 52
2.3.3 物种共生原理 53
2.3.4 生态位原理 53
2.3.5 种群密度制约原理 53
2.3.6 限制因子原理 54
2.3.7 生物多样性原理 54
2.3.8 系统协同原理 55
2.4 植被构建遵循的主要原则 55
2.4.1 生态区适应原则 57
2.4.2 适地适树、适地适林、适地适植被类型原则 57
2.4.3 植物群落稳定性原则 58
2.4.4 合理密度原则 59
2.4.5 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原则 59
2.4.6 科学规划原则 60
2.4.7 经济可行性原则 60
2.4.8 技术可操作性原则 60
2.4.9 可持续发展原则 60
第3章 植被构建的技术体系 61
3.1 植被类型的确定 61
3.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2
3.2.1 线性规划模型 62
3.2.2 模型系数的确定 63
3.2.3 目标函数式的建立 63
3.2.4 约束条件式的建立 64
3.2.5 规划模型的求解 66
3.3 植被类型优化布局 66
3.4 林种规划 67
3.4.1 林种面积结构优化 68
3.4.2 林种空间合理布局 75
3.5 立地分类 76
3.6 植被构建途径 82
3.6.1 封山育林 82
3.6.2 人工造林 83
3.7 植物种类选择 88
3.7.1 数学原理 88
3.7.2 决策步骤 89
3.8 植物种类配置 90
3.9 抗旱造林 91
3.9.1 选用抗旱树种 92
3.9.2 集水整地 93
3.9.3 覆盖造林 94
3.9.4 深栽浅埋 94
3.9.5 截干造林 94
3.9.6 接种菌根 94
3.9.7 钻孔深栽 95
3.9.8 容器苗造林 95
3.9.9 应用吸水剂 95
3.9.10 化学药剂处理苗木 96
3.9.11 利用生产中总结的经验 96
3.10 效益评价 96
3.10.1 经济效益的构成 96
3.10.2 生态效益的构成 97
3.10.3 社会效益的构成 98
第4章 鹤壁市郊区概况 99
4.1 自然地理条件 99
4.1.1 地理位置 99
4.1.2 地形地貌 99
4.1.3 气候特征 99
4.1.4 水文状况 100
4.1.5 土壤种类 100
4.1.6 植被类型 100
4.2 资源和环境特点 101
4.2.1 山地和丘陵区的特点 101
4.2.2 平原区的特点 101
4.3 社会经济条件 101
4.3.1 人口数量和结构 102
4.3.2 农林业生产情况 102
4.3.3 经济状况 103
第5章 立地类型分类 104
5.1 立地分类的原则 105
5.2 立地分类的方法 106
5.2.1 立地因子的选择 106
5.2.2 立地因子的分级和级距划分 107
5.3 结果与分析 107
5.3.1 主导因子分级 107
5.3.2 立地分类及立地类型表 107
5.4 各立地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109
5.5 鹤壁市郊区各立地类型的特点及利用现状 113
第6章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116
6.1 土地利用现状 116
6.2 优化结果与分析 118
6.2.1 优化方案中决策变量的选择 118
6.2.2 农林牧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建立 118
6.3 现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124
第7章 植被类型优化布局 125
7.1 研究方法 125
7.1.1 生物量水平的确定 125
7.1.2 收入水平的确定 125
7.1.3 投入水平的确定 125
7.1.4 侵蚀模数的确定 126
7.2 结果与分析 126
7.2.1 决策目标的选择 126
7.2.2 各种立地类型上每一种植被类型效果值 128
7.2.3 多目标综合效果测度 130
7.2.4 最优局势的选择 130
7.2.5 归一化决策 131
7.3 植被类型布局方案 133
第8章 树种选择生理生态依据与适地适树 135
8.1 主要树种的保持膨压能力 136
8.1.1 试验材料 136
8.1.2 试验方法 136
8.1.3 结果与分析 138
8.2 主要树种抗旱耐贫瘠综合能力 153
8.2.1 试验材料 153
8.2.2 试验方法 153
8.2.3 结果与分析 155
8.3 主要树种叶片δ13C值 217
8.3.1 试验材料 217
8.3.2 试验方法 217
8.3.3 结果与分析 218
8.4 基于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的适地适树方案 219
8.4.1 数学方法 220
8.4.2 适地适树优化决策 220
8.4.3 适地适树方案 226
参考文献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