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瑞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7097680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康复治疗专业主干教材之一,适用于康复治疗专业本科、专科学生学习。教材特色在于:一、除了系统介绍人体生理学知识外,在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康复治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二、由于学时的限制,有些章后面增添了阅读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1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一、新陈代谢 3

二、兴奋性 3

三、应激性 4

四、适应性 4

五、生殖 4

第三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4

一、内环境与稳态 5

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6

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生物学控制 7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7

二、反馈控制系统 7

三、前馈控制系统 8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9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9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9

二、细胞膜的功能 11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24

一、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4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31

三、细胞间兴奋性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34

第三章 肌肉的收缩功能 35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35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35

二、肌管系统 37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38

第二节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39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39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39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40

一、肌丝滑行学说 40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41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43

第四节 骨骼肌收缩 43

一、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43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47

第五节 骨骼肌特性 51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51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51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51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52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功能及代谢特征 52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54

第七节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55

一、肌电图的概念和记录方法 55

二、肌电图的应用 55

第八节 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56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57

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类 58

三、平滑肌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58

第四章 血液 59

第一节 概述 59

一、血液的组成 59

二、血液的功能 60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60

第二节 血量 62

一、血量 62

二、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63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64

一、红细胞生理 64

二、白细胞生理 66

三、血小板生理 69

第四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70

一、血液凝固 70

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74

第五节 血型 74

一、红细胞凝集 74

二、红细胞血型 75

三、输血的原则 76

第五章 循环功能 77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 77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77

二、体表心电图 79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80

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80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80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84

第三节 血管生理 89

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特点 89

二、血压 90

三、微循环 95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96

一、神经调节 96

二、体液调节 99

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02

一、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102

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03

三、运动实践中的脉搏和血压测定 104

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105

第六章 呼吸功能 108

第一节 肺通气 108

一、实现肺通气的结构与功能 108

二、肺通气的原理 111

三、肺容积和肺容量 116

四、肺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 118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20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20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21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23

一、氧的运输 123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127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29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129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32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33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135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37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38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139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142

一、唾液的分泌 142

二、咀嚼和吞咽 143

第三节 胃的消化 144

一、胃的分泌 144

二、胃的运动 149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150

一、胰液的分泌 150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153

三、小肠液的分泌 154

四、小肠的运动 155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157

一、大肠液的分泌 157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57

第六节 吸收 158

一、吸收的部位 158

二、吸收的机制 158

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59

第七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控 162

一、神经调节 162

二、体液调节 164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64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165

第一节 能量代谢 165

一、基础代谢 165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167

三、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175

第二节 体温 177

一、正常人体温度 177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179

三、体温调节 183

第九章 肾的排泄功能 186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186

一、肾的基本结构 186

二、肾的血液循环 188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189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89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19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97

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198

第三节 肾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199

一、肾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199

二、肾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02

第四节 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204

一、尿量 204

二、运动性蛋白尿 204

三、运动性血尿 205

第十章 感觉器官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 206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07

第二节 视觉 208

一、眼的折光功能 208

二、眼的感光功能 211

三、其他视觉生理现象 214

第三节 听觉 216

一、听阈与听力 216

二、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 217

三、内耳感音功能 219

第四节 平衡觉 222

一、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 222

二、半规管的功能 223

三、前庭反应 224

第五节 本体感觉 225

一、本体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 225

二、本体感受器对运动协调的反馈调节 226

第六节 嗅觉 227

一、嗅觉感受器 227

二、嗅觉产生的机制及特点 227

第七节 味觉 228

一、味觉感受器 228

二、味觉的一般性质和产生机制 228

第八节 皮肤感觉 229

一、触压觉 229

二、温度觉 230

三、痛觉 230

第九节 内脏感觉 230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231

第一节 神经元及其活动 231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231

二、神经胶质细胞 234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235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 242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44

一、反射概念 244

二、反射弧 245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45

四、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 246

五、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246

六、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247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47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247

二、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 248

三、感觉投射系统 249

四、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 250

五、痛觉 251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54

一、脊髓对骨骼肌的支配 254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257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59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控制 260

五、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 263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65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65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270

三、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272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272

一、条件反射 273

二、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 274

三、学习和记忆 276

四、觉醒和睡眠 277

第七节 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279

一、正常脑电波 280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282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与生殖 283

第一节 概述 283

一、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一般特性 283

二、激素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285

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288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289

一、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289

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291

三、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 294

四、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296

五、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298

六、性腺的内分泌功能 300

七、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303

八、松果体及其他 304

第三节 生殖 304

一、男性生殖 305

二、女性生殖 305

三、妊娠 306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 309

第一节 力量素质 309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 310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311

三、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314

四、力量训练的原则 315

五、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317

六、力量练习方法 319

第二节 速度素质 322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322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324

三、速度素质的评定方法 324

第三节 耐力素质 326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 326

二、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327

三、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334

第四节 柔韧、灵敏和平衡 336

一、柔韧素质 336

二、灵敏素质 337

三、平衡能力 338

第十四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341

第一节 赛前状态 341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 341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 342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及调整 343

第二节 准备活动 343

一、准备活动的类型 343

二、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344

三、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346

第三节 进入工作状态 346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346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347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347

第四节 稳定状态 348

一、真稳定状态 348

二、假稳定状态 349

第五节 疲劳 349

一、疲劳的概念 350

二、疲劳的分类 350

三、疲劳产生的机制 351

四、不同方式运动时疲劳的特征 354

五、疲劳产生的部位 354

六、判断疲劳的方法 356

第六节 恢复过程 358

一、恢复过程的阶段性 358

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360

第十五章 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363

第一节 儿童少年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363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363

二、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371

三、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375

第二节 女性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378

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378

二、女性的生理特点 379

三、女性运动能力的特点 381

四、月经与运动能力 382

五、妊娠与运动能力 384

第三节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390

一、概述 390

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391

三、衰老的机制 392

四、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392

五、老年人运动健身的方式和遵循原则 398

第十六章 运动处方制定的生理学基础 402

第一节 运动处方概述 402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402

二、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 402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403

一、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403

二、运动对骨关节的影响 404

三、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04

四、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06

五、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07

六、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407

七、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408

八、运动对免疫、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408

九、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409

十、运动对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410

十一、运动对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410

第三节 运动处方的组成 410

一、运动方式 410

二、运动强度 411

三、运动持续时间 411

四、运动频率 411

五、注意事项 411

第四节 心肺耐力运动处方 411

一、运动方式 412

二、运动强度 412

三、运动持续时间 416

四、运动频率 416

五、能量消耗目标 416

六、注意事项 416

第五节 肌肉力量与柔韧性运动处方 416

一、肌肉力量运动处方 416

二、柔韧性运动处方 419

第六节 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与监控 421

一、制定运动处方的基础 421

二、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 423

三、运动处方实施中的医务监督 424

四、运动处方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424

中英文对照索引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