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概述 1
大事记 6
民国十六年(1927年) 6
民国二十年(1931年) 6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6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6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7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7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7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8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8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8
民国三十年(1941年) 8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9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9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10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10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11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12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12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以前) 12
1949年 13
1950年 13
1951年 14
1952年 14
1953年 15
1954年 15
1955年 16
1956年 16
1957年 17
1958年 17
1959年 18
1960年 19
1961年 20
1962年 20
1963年 21
1964年 21
1965年 21
1966年 22
1967年 23
1968年 23
1969年 24
1970年 25
1971年 25
1972年 26
1973年 26
1974年 26
1975年 27
1976年 27
1977年 27
1978年 28
1979年 28
1980年 28
1982年 28
1983年 29
1984年 29
1985年 29
1986年 30
1987年 30
1988年 30
1989年 30
1990年 31
1991年 31
1992年 31
1993年 31
1994年 32
1995年 32
1996年 32
1997年 33
1998年 33
1999年 33
2000年 34
2001年 34
2002年 34
2003年 35
2004年 35
2005年 36
第一章 校名·行政机构 37
第一节 校名沿革 37
第二节 历任校长(革命委员会主任)和行政机构 39
第三节 处室机构与职责 46
学校办公室 46
教务处 47
教研室 48
政教处 50
总务处 51
附 53
年级主任工作职责 53
班主任工作职责 54
教研组长工作职责 55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56
第二章 党群组织 5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5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在一中的组织建设、活动情况及其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57
(一)组织建设 57
(二)活动情况及其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在一中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情况 72
(一)组织建设 72
(二)工作情况 76
第二节 群团组织 106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06
(一)团的组织建设 106
(二)团的活动 109
(三)团委工作职责 114
(四)团委书记工作职责 115
二、中国少年先锋队 116
(一)建立·发展 116
(二)活动 119
(三)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职责 123
三、工会 123
四、教职工代表会 129
五、学生会 131
六、三民主义青年团(简介) 136
七、童子军(简介) 137
八、红卫兵(简介) 138
第三章 教育教学 142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14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 14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 146
(一)1949年12月—1957年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 146
(二)1958年—1965年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 148
(三)1966年5月—1976年10月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 151
(四)1977年—2005年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 152
第二节 学制·课程·教材 158
一、学制 158
(一)民国《壬戌学制》 158
(二)三·三制学制 158
(三)三·二制学制 158
(四)二·二制学制 159
二、课程 159
(一)民国时期开设课程情况 1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反“右”时开设课程情况 160
(三)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开设课程情况 161
(四)“文革”时期开设课程情况 162
(五)“文革”结束至20世纪末开设课程情况 163
(六)21世纪初开设课程情况 164
三、教材 168
(一)民国时期使用教材情况 16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前使用教材情况 168
(三)“文革”时期使用教材情况 171
(四)粉碎“四人帮”至今使用教材情况 172
(五)宣威一中开办的初、中等专业学制、课程和使用教材情况 173
第三节 考试·考查 175
一、考试 175
(一)考试种类简述 175
(二)民国时期的考试 17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考试 176
二、考查 178
第四节 阅卷 179
一、个人阅卷 179
二、交叉阅卷 179
三、流水阅卷 179
第五节 记分方法 181
一、清末及民国记分方法 181
(一)百分法及等级制 181
(二)学分法 18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记分方法 181
(一)百分法 181
(二)五级记分法 181
(三)150分和120分记分法 182
(四)等级记分法 182
第六节 教学方法 183
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原则 183
二、民国时期的主要教学方法 18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教学方法 183
第七节 政教处成立后的德育工作 186
一、“两史一情”教育 187
二、“七个一工程”活动 188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189
四、建立德育基地 190
第八节 艺术教育 192
一、音乐教育 193
二、美术教育 203
第九节 体育 20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体育教育简况 20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体育教育情况 209
三、部分体育锻炼统计表 213
第十节 卫生 21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卫生教育简况 21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卫生教育情况 219
第十一节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230
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劳动教育 230
二、1957年毛主席提出教育方针后的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233
三、“五·七”指示发表后的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236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237
第十二节 国防教育 239
一、民国时期的国防教育 239
(一)基础知识教育 239
(二)三级课程训练 240
(三)童子军训练 24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防教育 243
(一)基础知识教育 243
(二)爱国主义教育 249
(三)全民皆兵时和以后的民兵工作及军事训练 251
(四)军训 264
第十三节 节假日活动 270
校庆 270
开学典礼 270
毕业典礼 271
元旦 271
春节 271
“三·八”国际妇女节 272
清明 272
“五·一”国际劳动节 272
“五·四”青年节 272
“六·一”国际儿童节 273
教师节 273
国庆节 273
第十四节 教研和各科教学常规规范化要求 274
一、教研 274
(一)教研机构的成立及教研活动的开展 274
(二)教师培训 276
(三)教研成果 278
二、教学常规规范化要求 280
政治 280
语文 284
数学 287
英语 291
物理 294
化学、生物 299
历史、地理 303
音乐 305
美术 308
体育 310
第四章 教师 315
第一节 来源 315
一、选聘 315
二、统一分配 316
三、聘任 316
第二节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317
一、首次职改 317
(一)职改背景 317
(二)职改情况 320
(三)复查 320
二、转入经常性评聘 321
第三节 履职考核 321
一、考核程序 322
二、考核原则 323
第四节 专业技术职务转入经常性的晋升 323
一、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和推荐 324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 326
三、职员和工人的职务评聘 326
四、特级教师的评选 326
五、首次职改至2005年评审通过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名单及任职资格取得时间 327
第五节 教师待遇 340
一、政治待遇 340
(一)评选先进 340
(二)吸收入党 341
(三)农转非 342
(四)落实政策,平反昭雪 342
(五)建立教师节,颁布《教师法》 343
(六)参政议政 344
二、经济待遇 346
(一)工资 346
(二)福利补助 358
(三)公费医疗 361
(四)其他 363
第五章 学生 366
第一节 生源·招生分班情况 366
一、生源 366
(一)正常录取 366
(二)推荐 366
(三)保送 367
(四)跳级 367
(五)插班 367
(六)试读 367
(七)借读 367
(八)自费 367
(九)择校 367
二、招生分班情况 368
(一)民国时期各年招生班级情况 36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招生概述及班级设置情况 369
第二节 管理 377
一、三级管理 377
(一)学校 377
(二)年级组 381
(三)班级管理 382
二、学籍 384
(一)入学 387
(二)退学(开除) 387
(三)转学 389
(四)留级 390
(五)休学、停学与复学 391
(六)毕业 392
(七)其他 395
第三节 学生待遇 396
一、助(奖)学金 396
(一)民国时期 39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96
二、学杂费减免 400
三、粮食油肉 401
四、医药费 403
五、其他 403
火车票半价优惠 403
假期乐园补助 404
贫苦少数民族学生寒衣等补助 404
新生赴校路费补助 404
第六章 教育经费·学校建设 405
第一节 教育经费 405
一、民国时期教育经费 405
(一)来源 405
(二)支出 40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教育经费 407
(一)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相关部分规定 407
(二)来源 408
(三)支出 409
第二节 学校建设 417
一、民国时期的建设 417
(一)30年代的建设 417
(二)40年代的学校建设 41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建设 418
(一)1950年—1954年的建设 418
(二)1956年—1977年的建设 419
(三)1978年—1989年的建设 421
(四)1993年—2005年的建设 424
三、校门的变迁 427
四、表 428
五、图 432
第三节 校史暨德育展室等室介绍 435
校史暨德育展室 435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436
物理实验室 438
化学实验室 440
生物实验室 442
音乐室 443
美术室 444
医务室 444
图书阅览室 446
资料室 448
第四节 大成殿及其他文物 448
大成殿 448
善庆寺 450
康熙铜钟 451
小碑林 451
耿让墓碑 451
《洪桥三教寺常住碑记》碑 452
《耿屯合堡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 453
杨福祯《诰封碑叙》碑 455
《楚圣宫重建戏楼碑》 457
《云南省立宣威乡村师范学校校碑》(残) 457
第七章 荣誉录 458
第一节 学校集体荣誉录 458
第二节 教师获奖录 465
一、受市级及其以上表彰荣誉录 465
二、指导及论文获奖荣誉录 470
第三节 学生获奖录 480
一、获省、地(市)三好、优干录 480
二、学科竞赛获奖录(地区级以上) 483
三、其他(地区级以上) 501
第八章 人物 502
第一节 传记·简介 502
一、烈士 502
黄克非 502
刘大国 504
刘卫 506
李涛 507
费清道 508
刘家绶 509
唐兴义 510
耿介 510
费石亲 512
刘崇信 512
冯文朗 512
二、历任校长(革命委员会主任) 513
陈昌郁 513
王宏德 513
李荣鎏 513
邱秉纲 514
徐启铭 514
莫翰文 514
赵典五 515
林德昆 515
李继寰 516
赵顺文 516
华宝谷 517
孔维纲 517
黄定元 518
何道普 519
三、在职高级教师 520
何道普 520
陶海成 520
朱龙全 520
徐学魁 521
耿国宝 521
余庆富 522
王光清 522
徐任昆 522
朱家刚 523
徐焕新 523
杜关全 524
黄正雄 524
冯灿华 524
黄仁国 525
晏祥爱 525
李芩 525
龚志方 526
张彩碧 526
李买琼 527
余绍榛 527
陶飞 527
朱家云 528
浦勤 528
赵康林 529
朱维义 529
李启和 529
赵明东 530
严福兰 530
朱莉群 531
施辉党 531
王邦才 531
杨玉才 532
缪群书 532
许琼华 532
陈丽琼 533
黄初雄 533
崔光伟 534
高美莲 534
秦敏 534
夏满仁 535
朱琉贞 535
朱天翔 535
赵龙 536
姜泽柱 536
施辉平 537
吴兴奇 537
叶琬莹 537
刘勇 538
许林勇 538
李鸿 538
浦菜云 539
李载波 539
锁正允 540
庄学礼 540
吴毅 540
周光惠 540
滕鹏 541
魏承芬 541
张应赞 542
吴兴锋 542
四、曾在一中工作过的部分教师 543
陈昌郁 543
缪果章 547
李俊英 548
施济仁 549
缪秋沉 549
徐文烈 550
缪炽章 554
缪炯章 554
马开樑 555
孟非梦 555
宁直 556
杨兴楷 558
吕昭德 560
朱君和 561
缪融和 561
缪克惠 561
李琼端 562
杨墉 562
缪祥槐 563
师俊 563
许南波 563
朱勃 564
缪祥烈 566
缪子文 568
陈明达 569
宁建功 569
孙阳谷 569
钱云轫 570
王文炳 570
陈宣谟 571
刘玉贞 571
高永堂 571
李琼莹 572
张凤鸣 573
吕堃 573
华珽 574
师志 574
邱存仁 574
吕祖祐 575
陶靖 575
贺继玉 576
张瑞麟 577
许如雄 577
王廷远 578
宁明功 578
张永芳 579
周福祥 579
张坚父 580
郭树人 580
李应才 582
崔庆和 584
朱天飞 585
何兆先 585
罗冰 586
李清 587
郭晓玲 588
陈彪 589
宁伯锁 590
吕庆芬 590
张德明 590
范全伟 591
岳雪梅 592
文应柱 592
徐发富 593
赵映文 593
耿国贤 594
许梅芬 594
何学平 595
五、曾在一中就读过的部分学生 596
(一) 596
孔晓楼 596
缪祥焘 597
李荫民 598
徐可美 598
杨峰 599
符开武 601
陈仕林 601
李兴儒 601
费纯亲 602
缪世伟 602
唐兴才 603
尹昭旭 603
张福崇 604
常丕义 604
费跃 605
徐秉琳 605
耿精 606
吴应昌 606
李荫祥 607
孔德章 608
徐美兴 608
孙发昌 609
宁尚云 609
王文惠 610
赵慧珠 610
赵俨 611
徐永坤 611
孙厚昌 612
朱学祯 612
刘琳 613
符珍云 615
樊家多 615
邱淑静 615
张霖 616
何积仁 616
王健 617
李家材 617
陈集信 618
杨铎 618
朱发虞 619
胡云光 619
胡韵波 620
朱树奎 620
朱树信 621
王文珍 621
徐兰芬 621
尤正发 622
王天佑 622
李开树 623
龙学清 623
朱庆泰 624
陆继光 624
徐炳尤 624
尤力 625
孙周远 626
王定荣 626
晏廷爱 627
牛平 627
高永富 627
杨万林 628
唐正达 628
李明和 629
刘招发 629
李寿延 630
李龙苍 631
徐玉兰 631
陈世贵 632
杨桂华 633
朱家美 634
许建平 634
包继平 635
宁德亮 635
杨焜荣 636
陈世波 637
张光旭 638
李建泽 639
符泽卫 639
(二) 640
朱金炜 640
孙必兴 640
向林 641
尤中 642
杨春城 642
崔宗云 643
浦恩浩 643
朱如泰 643
张光照 644
宁嘉馥 644
董华兰 645
刘伟 645
李荣高 646
李荫厚 646
张福学 647
管彦忠 648
吴兴惠 649
何正芳 650
赵光材 651
李学忠 652
王正显 652
何邦祥 653
沈家友 654
刘光兴 654
杨光斗 655
王光照 655
王文秋 656
缪祥嗣 657
樊同伟 658
高小和 658
耿美香 659
朱祥琨 659
刘静 660
高体玉 661
沈立芬 662
下册 663
第二节 名录 663
一、在职教职工 663
二、已知曾在一中工作过现未在一中的教职工 682
三、已知曾在一中就读或执教后成为副县(团)级及其以上人员 685
四、已知曾在一中就读或执教后成为副高职称及其以上人员 690
五、高考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学生 701
1958届 702
1959届 702
1960届 703
1961届 703
1962届 704
1963届 704
1964届 704
1965届 705
1977届 706
1978届 706
1979届 707
1980届 707
1981届 709
1982届 710
1983届 712
1984届 714
1985届 716
1986届 718
1987届 720
1988届 723
1989届 725
1990届 727
1991届 729
1992届 730
1993届 732
1994届 734
1995届 738
1996届 742
1997届 746
1998届 752
1999届 760
2000届 768
2001届 777
2002届 786
2003届 794
2004届 803
2005届 811
六、历届教学班·学生 822
(一)初中 823
1.校本部 823
2.板桥分校 1076
3.宣威五中并入一中的甲、乙、丙班 1079
(二)高中 1081
(三)专业班级一览表 1360
(四)部分专业班 1360
附录 文稿图片 1365
一 诗词联文选 1365
诗 1365
腿并没有断——给祥烈&李开鼎 1365
文学礼赞&李其纲 1366
无题&郭树人 1367
宣威三校校友回乡联欢抒怀·重回母校宣威中学&张福崇 1368
校园春晨&许梅芬 1369
词 1369
摸鱼儿·杂感&缪祥烈 1369
联 1370
赠当年的老师和革命前辈&朱发虞 1370
联一副&张福崇 1371
联二副&耿国宝 1371
文 1372
忆耿介同志&文庄 1372
回忆李涛烈士&李荫嘉 1374
回忆高永堂老师&尹祥光 1375
我的父亲许如雄&许建平 1377
宣威中学1941年9月至1942年2月反对伪县长彭元槐的斗争经过&费跃 1378
开办正路书店前后&徐可美 1381
一些小事的回忆(节录)&代正光 1385
就学宣威一中的日子&管仕斌 1388
宣威一中执教三十年&余蒙 1390
仰望的回忆&包其祥 1393
一点回忆&李祥祯 1396
我的三叔孟非梦&孟大綍 1397
校园杂忆&孔德纬 1398
劳动归来&王刚豪 1401
终生难忘的一次作文批语——兼悼我的老师孙心纯&孙心世 1402
在宣威县中的点滴回忆&朱如泰 1403
我的一点回忆&高体忠 1405
我的回忆&杨万祥 1406
三年初中打基础终生不忘母校情&吕世瑞 1407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王开良 1408
难以忘怀的记忆&包继清 1410
二 参考资料选 1413
宣威一中“文化大革命”简史&耿国宝 1413
县立中学校(《宣威县志稿·卷六》)&缪浒澄 1434
两级小学校(《宣威县志稿·卷六》)&缪浒澄 1435
《宣威县教育概览》摘录&李俊英 1435
陈其栋向云南省政府呈报红九军团入宣威情况 1436
宣威县政府布告&彭元槐 1437
板桥等乡(镇)长给县政府的回复 1438
讨浦周铨檄文&宣威县宣籍学生战时工作团 1439
宣威中学全体教职员给龙云的呈报&宣威县立中学全体教职员代表:施济仁 钱嗣谦 1440
李荣鎏给彭元槐的辞职报告&李荣鎏 1443
为查报宣威县县长彭元槐因航委会汽车在该县二区地界被抢缉办发生学潮一案详情呈请核办由&谢显琳 1443
云南省政府令&龙云 1446
宣威三青团筹备处密报&尹烈钧 1447
云南省人民政府训令&陈赓 1447
宣威县人民政府通知&卞文学 1449
为呈报我校应领西南解放胜利纪念章名册由&陈昌郁 1449
布告&陈昌郁 1451
函&陈昌郁 1451
榕峰第一中学报五级记分标准请批示 1452
通告&一中革委 1452
陈宣谟给《鼓楼洞下的啜泣声》的注 1453
宣威县中校歌歌词解读&邱秉纲 1453
燎原社始末&张福崇 1454
宣威人代会常委会给陈昌郁开会的《通知》 1457
老三校学生联合巡回宣传大队印章 1457
有“校庆日”记录的照片 1457
1950年省人民政府文教厅通知学校学习“关于纠正违反知识分子政策偏向”的《通知》 1458
1950年10月省人民政府训令:颁行《云南省中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 1458
1951年的招生简章 14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9年7月)的初中毕业证书 1459
1951年1月的教职工薪给表 1459
陈昌郁在初中《贰拾贰班同学录》中的题词 1460
盖有一中“文化革命委员会”图章的串连证明 1460
宣中初二十六班在泮池桥上的合影 1460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宣中学生出校证明 1460
宣威一中过去的泮池 1461
对一中过去错处错划教师平反的有关文件(部分) 146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学生使用的饭票 1461
曲靖各县抗美援朝捐献武器款项统计表 1461
宣威一中1983年30年以上教龄教职工合影 1462
宣中全体女同学为欢送毕业同学摄影留念 1462
1983年9月,张福崇等部分老校友回校看望合影 1462
初三十六班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合影(1954年) 1463
三台洞(民国廿四年) 1463
三 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 1464
书法 1464
给仲余弟夫妇五十寿文手稿&缪浒澄 1464
日记手稿&缪浒澄 1464
彤史名标&施济仁 1465
周荣廷手稿&周荣廷 1465
题赠彭登义下联&孟非梦 1466
书诸葛亮《诫子书》&符瓒五 1466
书耿国宝句&符瓒五 1466
庆宣威撤县设市作诗并书 另一幅&高永堂 1467
书诸葛亮《诫子书》&师志 1467
春华秋实 另一幅&宁明功 1468
书陆游《卜算子·咏梅》&张坚父 1468
书冯延巳词《三台令》二首&张坚父 1469
书怀素自叙帖 另一幅&朱祥琨 1469
书李白诗 另一幅&张庆贵 1470
天真&包继平 1470
书杜甫《春夜喜雨》&包继平 1470
联一副&陈道专 1471
书王维《山居秋暝》&徐学魁 1471
联一副&徐天有 1472
书宋词一首 另一幅&孙心悟 1472
书清人诗一首 另一幅&徐鹏 1473
联一副&朱庆美 1473
书王维《渭川田家》&黄浩安 1474
《铭刻历史,把握人生——青少年思想教育专题讲座》(部分)&杨光斗 1474
美术 1475
葡萄&孟非梦 1475
抚琴听泉&孟非梦 1475
秋山飞瀑&孟非梦 1475
喜到梅梢&孟非梦 1475
紫藤小鸟&张坚父 1476
梅竹&张坚父 1476
鱼翔浅底&张坚父 1476
写荷&张坚父 1476
岁月&徐森 1477
古道金秋&陶飞 1477
摄影 1478
哈尼山寨美如画&孙悦翠 1478
青春无悔焊花飞&冯彦 1478
编纂本末记 1481
后记&耿国宝 1488
主要参考书目 1490
索引 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