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12
三、理论框架 31
四、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44
五、相关的说明和限定 51
第一部分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念第一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内涵 61
第一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来源 61
一、“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一种民主思想 61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是解析民主的一种视角 65
第二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界定 69
一、“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含义 69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视角的内容 76
第三节 民主的社会基础:“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价值 80
一、民主需要什么 81
二、民主的社会基础 84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现代民主的社会基础 85
第二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历史演进 87
第一节 “以权力制约权力”与传统政治民主 87
一、权力分立思想与传统政治民主 88
二、“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 94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缺陷 99
第二节 “以权利制约权力”与法治民主 104
一、权利与法治民主 105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要点 116
三、“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缺陷 125
第三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参与—治理型民主 127
一、参与—治理型民主 128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制约形式 137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139
四、面向未来:“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缺陷 141
第四节 三种权力制约方式之间的关系 144
一、三种权力制约方式间关系的基本状况 145
二、“参与—治理型民主”下三种权力制约方式的关系模式 147
第二部分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逻辑第三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相关理论分析 153
第一节 人民主权论 153
一、人民主权论的主要内容 154
二、人民主权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 158
三、对人民主权论的评价 160
第二节 社会契约论 163
一、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 164
二、社会契约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 167
三、对社会契约论的评价 168
第三节 “社会与民主”理论 171
一、“社会与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 171
二、“社会与民主”理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 174
三、对“社会与民主”理论的评价 177
第四节 多元主义 180
一、多元主义的主要内容 181
二、多元主义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 183
三、对多元主义的评价 186
第五节 合作主义 188
一、合作主义的主要内容 188
二、合作主义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 191
三、对合作主义的评价 192
第六节 公共领域理论 194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194
二、公共领域理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 196
三、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评价 198
小结 200
一、各相关理论内在的逻辑联系 200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应该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01
第四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 203
第一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203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204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 213
第二节 人民民主理论 223
一、人民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 224
二、人民民主理论作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 229
第三节 “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 234
一、“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主要内容 234
二、“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作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 243
小结 248
第三部分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实践第五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 253
第一节 研究“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意义 253
一、研究“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一般意义 253
二、研究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特殊意义 256
三、解决“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力量来源问题 258
四、研究“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方法 260
第二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客观条件 261
一、经济发展水平 262
二、阶级阶层分化状况 264
三、社会参与程度 268
四、社会力量的发展状况 271
五、民主政治发展程度 274
六、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 278
第三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主观条件 281
一、民主意识 282
二、法制意识 285
三、社会认同和政治评价 287
四、社会对参与结果的预期 289
五、政治当局的态度 291
六、社会关注的重点 293
小结 294
第六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现实意义 297
第一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 297
一、民主的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 298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 301
第二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弹性机制 308
一、现代民主中的弹性机制 308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弹性机制 310
第三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自治机制 313
一、现代民主与社会自治 313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自治机制 315
三、社会自救 318
第四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信任机制 320
一、民主政治的信任机制 320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信任机制 324
第七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上) 328
第一节 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问题的特殊性 329
一、后发展国家的现实 329
二、巨大的外部压力 332
三、渐进式、连续性的改革 334
四、相对短暂的改革时间 336
五、社会主义国家体制 338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路线 340
一、人民民主的理论及实践 341
二、权力分设的政治体制 354
三、实践中的不足:社会基础缺乏 358
四、逻辑上的替代关系 360
五、现实条件的变化 363
六、“以社会制约权力”与人民民主的完善 364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366
一、国家形态民主建设及其现实状况 367
二、非国家形态民主及其发展 371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与非国家形态民主的关系 376
第四节 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 379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380
二、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社会结构变化 383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第三部门的发展 388
四、“单位”解体、政社分开与社会发育 391
第五节 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发挥作用的几个设想 394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支持 394
二、切实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预设的作用 399
三、基层民主的发展 405
四、认识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 409
第八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下) 414
第一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缺失下的民主 414
一、案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415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缺失下民主模式的不足 417
第二节 利益群体与“以社会制约权力” 421
一、利益群体制约国家权力的案例分析 422
二、利益群体与中国民主建设 431
第三节 第三部门与“以社会制约权力” 432
一、第三部门制约国家权力的案例分析 432
二、第三部门与中国民主建设 438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以社会制约权力” 451
一、大众传媒制约国家权力的案例分析 451
二、大众传媒与中国民主建设 461
结论:“以社会制约权力”: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值得期待的“生长点” 473
一、基本定位:“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值得期待的“生长点” 474
二、对待“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态度:正视积极现象,推进整体发展 478
三、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推进模式 481
四、“以社会制约权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83
参考文献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