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言 1
二 滥觞(汉朝以前) 5
(一)推测出来的起点 5
(二)印度古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 10
三 活跃(后汉三国 25—280年) 11
(一)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 11
(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阶段 18
四 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 265—907年)——两种文化的改造和融合阶段 28
(一)两晋南北朝(265—589年) 29
(二)隋唐(581—907年) 42
(三)鼎盛时期宗教、外交及贸易活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具体成果 73
五 衰微(宋元 960—1368年)——两种文化的同化阶段 88
(一)宋代(960—1279年) 88
(二)元代(1206—1368年) 96
六 复苏(明 1368—1644年) 105
(一)复苏的内容与含义 105
(二)明初中印交通的情况 106
(三)郑和下西洋 107
(四)出使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111
(五)明初与孟加拉、古里、柯枝的交通 114
(六)明代中叶的中印交通 117
(七)文学和科技方面的相互影响 117
(八)文献 118
七 大转变(明末清初) 121
八 涓涓细流(清代、近代、现代) 123
(一)激流与涓涓细流(17、18世纪) 123
(二)暂时的复苏(19世纪) 126
(三)20世纪前半中印友谊的表现 136
九 结束语 145
附录 146
(一)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146
(二)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150
(三)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152
(四)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159
(五)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问题的补遗 186
(六)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190
(七)《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235
(八)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242
(九)佛教的倒流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