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问题的引出:浪漫主义的研究状况 1
二、问题的难点:关于浪漫主义的存在与言说 9
三、跨越“门槛”:回到“人的文学” 13
第一章 对以往研究状态及其方法论的反思 17
一、精神现象机械式分类的荒谬性 17
二、“阶级立场”的介入所带来的认识后果 20
三、回到澄明的存在:考察浪漫主义的基本立足点 24
第二章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观的文化起源及其演变 27
一、浪漫主义的迷雾 27
二、浪漫主义的文化起源 30
三、“正宗”的德国浪漫主义 34
四、古典式的法国浪漫主义 38
五、不自觉的英国浪漫主义 39
六、浪漫主义的美学意义 43
第三章 五四前后对浪漫主义的接受空间 45
一、翻译中的民族主义姿态 45
二、浅层次的“浪漫”与“启蒙” 48
三、精神空间的拓展与新美学的生成 52
第四章 个人主义:浪漫主义的理论核心 55
一、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意义及其发生过程 55
二、“新人”:浪漫主义进入中国的契机 57
三、“新我”:现代个人主义的中国意义 58
第五章 情与理:浪漫主义的辩证法 64
一、科学理性:照亮了现代人的情感世界 64
二、艺术理性:从古典“情结”到现代象征 67
三、冲突与依存:浪漫主义与工具理性和现实理性 72
第六章 感伤与激愤:浪漫主义的两种情调 78
一、情感在艺术层面的理论自觉 79
二、浪漫主义的情绪类型 82
三、愤激社会情绪的来源 85
四、感伤个体情绪的产生 88
五、对浪漫主义情绪世界的美学分析 92
六、颓废主义:浪漫主义的变异 96
第七章 现代浪漫艺术之维 101
一、白话文:不自觉的浪漫之手 102
二、“自然”: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 104
三、独创与因陈:新文学的浪漫限度 107
四、直觉:浪漫艺术的一种思维方式 112
第八章 浪漫主义观的生成与意义 114
一、走向浪漫:功利的非功利艺术 114
二、浪漫的开始:文学无用论 117
三、从“文学无用论”到“为艺术而艺术” 120
四、对“为艺术而艺术”文学意义的重新评价 122
第九章 创造社浪漫观的歧义 126
一、话语权的争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之争 126
二、个人趣味与翻译在创造社浪漫主义观形成中的作用 130
三、郭沫若:转向的“凤凰” 133
四、郁达夫:孤独·颓废·唯美 136
五、成仿吾:“中国的圣佩韦” 139
六、张资平:“变味的浪漫” 143
第十章 自由主义与浪漫主义 146
一、自由主义: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赓续 147
二、梁实秋与新月派:“披着古典主义之皮”的浪漫主义者 149
三、京派文艺:陶渊明式“沉静”的浪漫 152
第十一章 20世纪40年代战争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形态 162
一、战争中欲望的转换 162
二、“七月”的英雄激情 164
三、“战国策”派:为消弥战争恐惧的“虔恰”浪漫 168
四、郭沫若与田汉的戏剧:“自我英雄化”的浪漫 172
五、徐讦和无名氏的小说:书写“梦想”与“空灵”的浪漫传奇 176
第十二章 浪漫主义“崇高”的失落与回归 182
一、浪漫主义与科技主义 182
二、“疑案”的自造 185
三、无产阶级革命与浪漫主义 186
四、崇高:不单纯是一个美学概念 188
五、现代性批判: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者的梦想 190
第十三章 浪漫的沉浮 195
一、浪漫:一种基本的艺术态度 195
二、悖论:对浪漫的批判与渴望 196
三、无名:浪漫主义的又一种存在状态 199
四、隐逸文化:宁静浪漫主义之根 200
结论:关于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204
参考文献 208
后记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