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 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清海等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6030505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面向人的未来发展面对哲学及其发展所作出的一种崭新的理解。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哲学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哲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当代人的精神哲学的精神。全书四部分环环相扣,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哲学必须面向人的未来发展。

序 1

第一章 重新理解哲学——时代的呼唤 3

一、“无定性”的哲学 3

二、重新理解哲学——时代的呼唤 8

第二章 哲学与人的内在循环关系 15

一、“人的奥秘在于哲学” 16

二、“哲学的奥秘在于人” 24

第三章 哲学的生命与人的生命 32

一、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本性 32

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根本区别 33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所构成的否定性统一体 38

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 42

二、哲学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内在统一 46

基本主题的一致性 47

“形而上”的共同本性 50

无限、开放的共同性质 51

第四章 哲学的世界与人的世界 54

一、哲学的世界在根本上是“人的世界” 55

二、“人的世界”的特质 62

三、“人的世界”的分裂与“哲学世界”的抽象化 68

第五章 思维方式·人生意境·价值理想 75

一、哲学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一种符合人本性的思维方式 75

二、哲学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种高远的人生意境 83

三、哲学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现实的价值理想 90

四、哲学的崇高使命——从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92

第六章 人的失落与哲学的失落 95

一、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98

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人的失落 105

三、本体论思维方式:“物化”的“物种思维方式” 111

第七章 哲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的内在关联 119

一、哲学的命运是人的命运的理论表征和理性映照 119

二、哲学历史命运的内在生命根源 121

哲学的历史演化与人生命体的矛盾关系结构 121

哲学的历史演化与人的生命辩证发展历程 126

第八章 人的兴衰与哲学的沉浮 131

一、“人的神圣化”与“哲学的神圣化” 131

“人的神圣化” 131

“文化的神圣化” 135

“哲学的神圣化” 138

追求“彼岸世界”的“神圣化”的思维方式 138

对“神圣化的价值理想”的追求 145

对“神圣化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149

二、人的世俗化与哲学的世俗化 153

人的世俗化 153

文化与哲学的世俗化 156

“上帝的祛魅”——近代哲学的根本旨趣 158

世俗化的价值理想与人生信念 168

孤独的主体——近代哲学的理论遗产 177

三、“哲学之死”与“人之死” 181

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 182

相对主义的价值信念与人生态度 188

哲学的“终结” 190

第九章 哲学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哲学的诞生 194

一、实践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194

二、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 200

马克思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 200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207

三、从马克思走向未来 211

第十章 “类哲学”——面向未来的哲学理念 219

一、提出“类哲学”的根据 219

“类”:人性规定的特有理念 220

“类哲学”:人的充分自觉的理论形态 224

二、“类”意识、“类”概念的历史演变 228

“类”概念的思想渊源 228

“类”概念的历史形式 231

三、“类”概念的基本涵义 234

两种“类”概念 235

“类”与“种”的区别和联系 236

“类”所体现的人与人之关系 238

“类”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之关系 243

“类”理念的本质 245

四、“类哲学”及其基本精神 246

“种观念”哲学到“类观念”哲学 246

“类哲学“的基本涵义 250

五、“类哲学“的理论意义 253

确立哲学的“类精神” 253

升华人的“类境界” 261

第十一章 中国人生存模式的重塑与哲学范式的转换 269

一、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质:中国人生存模式的重塑 269

二、思想的解放与哲学的解放 274

思想的解放是获得创造力的基本前提 274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 279

第十二章 “实事求是”与辩证法 284

一、“实事求是”的真实本性 284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284

“实事求是”的理论实质 286

二、辩证法是人的生命世界的全面观点 291

辩证法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对立物 291

人的生命活动是辩证法的根基和内容 294

三、发展与“无中生有” 297

“存在”与“非存在” 298

事实的“矛盾”与思维的“矛盾” 302

“无”变“有”和“有”变“无” 306

四、“生命活动辩证法”的实质 310

为主观性“正名” 310

概念的双重本性 314

辩证思维方式——运用概念的艺术 319

第十三章 真理、价值与正义 323

一、真理的追求 324

真理的本性 324

真理与假理 327

二、价值的追寻 331

价值的真义 331

价值的尺度 333

三、正义的精神 340

正义的主题与本质 340

正义观的哲学境界 347

正义的准则 353

社会的正义 355

第十四章 市场经济的冲突与涵容的抉择 362

一、双重的价值追求 362

两难的选择 362

寻求“鸿沟”上的桥梁 364

二、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367

选择序列的“三种观点” 367

“三位一体”的整合 369

三、市场经济的“类关系” 373

公平的差别 373

合作的竞争 374

创造的利益 377

第十五章 个人主体的生成与自我个性的创造 379

一、个体、个人与个性 379

社会的“实体化”理解 379

不应该排除个人与个性 383

二、个人主体的历史生成 384

生成个人主体的历史逻辑 384

市场经济促进个人生成的历史作用 386

个人的解放是人的真正解放 391

三、自我个性的创造 396

“自我”的困惑与理解 396

“自我”的境界 398

“自我”的“他我”与“非我” 400

第十六章 社会文明的文化精神 403

一、文化的本质 403

从“社会”的文化到人的文化 403

“类生命”的文化界定 405

二、从物的文化到人的文化 408

文化的“主角”究竟是谁 408

文化的生命历程 409

三、文化的终极关怀 412

文化的“真问题” 412

“类文化”的渴望 415

第十七章 传统的历史超越与当代精神 418

一、历史传统的当代失落 418

二、历史传统的实质 423

三、历史传统的自我超越 426

四、历史传统的当代精神 430

第十八章 生命的自由与生活的质量 434

一、自由之谜 434

一厢情愿的“玄想” 434

至能至善的“理性” 436

包罗万象的“文化” 438

二、自由的“类生命”本质 441

自由的本质在于生活实践 441

自由是“目的”的实现与超越 443

三、自由生命的自觉生活 444

“种”的生活 444

“类”的生活 447

第十九章 理论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 451

一、“思想力”是人生存发展关键的“生命力” 452

“思想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453

“思想力”是人生存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生命力 457

二、“思想力”的强弱与“生命力”的盛衰 461

三、思想的创造与中华民族的未来 467

思想的自主性——我们的迫切呼唤 468

思想的创造与民族的未来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