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篇 3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3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3
一、农业发展的历程 3
二、现代农业的弊端 5
三、替代农业的兴起 7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2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3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3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6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特性 19
第三节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进展 20
一、概述 20
二、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 22
三、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
四、德国的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4
五、其他国家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25
第四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6
一、成就与代价 26
二、现状与问题 29
三、趋势与对策 35
第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44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44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的关系 44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46
三、生态学不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51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53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 53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5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基础 62
一、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2
二、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 62
三、人地系统理论 64
四、人口及其质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5
五、促进公平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6
六、适度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69
七、消除贫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70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 70
一、当代经济学各学派分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70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71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学基础 72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基础 75
第三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 78
第一节 资源短缺 78
一、水资源 78
二、土地资源 80
三、森林资源 81
四、草地资源 83
第二节 生态破坏 84
一、生物多样性锐减 85
二、矿山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 85
三、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严重 86
四、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87
第三节 水土流失 88
一、水土流失的类型 88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89
三、水土流失的状况 90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94
第四节 环境污染 95
一、农业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 95
二、土壤污染 97
三、水体污染 99
第五节 生态退化 100
一、森林退化 101
二、草原退化 102
三、土地荒漠化 103
第六节 贫穷、饥饿和疾病 104
一、贫穷 104
二、饥饿 105
三、疾病 106
第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110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概述 110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涵 110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111
第二节 生态农业模式 113
一、中国的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113
二、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114
三、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5
第三节 立体农业模式 117
一、立体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17
二、立体农业的技术体系 118
三、构建中国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9
第四节 精准农业模式 120
一、精准农业的内涵 120
二、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121
三、构建中国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2
第五节 白色农业模式 124
一、白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24
二、白色农业的技术体系 125
三、构建中国白色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7
第六节 蓝色农业模式 128
一、蓝色农业的内涵 128
二、蓝色农业的技术体系 128
三、构建中国蓝色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30
第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133
第一节 多熟种植技术 133
一、多熟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精华所在 133
二、多熟种植遍布世界各地 135
三、多熟种植是一项资源节约型农业增产技术 135
四、进一步推广多熟种植技术,不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7
第二节 品种改良技术 139
一、品种改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39
二、生物技术与品种改良 141
三、加快品种改良,加速农业发展 143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技术 144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45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46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与技术 147
第四节 节水农业技术 150
一、节水灌溉 151
二、节水种植 151
三、节水耕作 151
四、雨水汇集利用 152
五、开发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 152
第五节 清洁生产技术 152
一、合理施肥,减少污染 153
二、减少用药,保护生态 155
三、防治“白色污染”,清洁农业环境 156
第六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158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58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158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 159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159
一、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 160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16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方法 172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172
二、量性评价法 174
三、测分评价法 175
四、二维评价法 175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 176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和案例 177
一、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177
二、江苏省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181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分析 183
下篇 区域篇 191
第七章 黄淮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191
第一节 区域概况 191
一、自然条件 192
二、经济发展基础 196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97
一、区位优势突出 197
二、农产品产出效益好 197
三、农业投入力度较大 199
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200
五、科技攻关成果显著 200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202
一、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202
二、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双重危机 204
三、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度比较低 206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 208
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11
六、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增长较慢 212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12
一、合理开发现有农业资源 213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15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16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 218
五、加大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保障力度 219
六、走集约型持续农业之路,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221
第八章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25
第一节 区域概况 225
一、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226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229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30
一、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230
二、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32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235
一、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35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37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40
一、整合资源优势,进行区域农业联合开发与整体规划布局 240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42
三、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42
四、发挥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农业 243
五、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组织制度创新 244
六、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与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245
第九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47
第一节 区域概况 247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概况 247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250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53
一、自然条件优越,光温水配合较好 253
二、社会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 254
三、耕地条件好,农业发展专业化程度高,是我国粮、棉、油商品基地集中区 255
四、林牧渔业发达 256
五、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好 256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257
一、丘陵众多,水土流失严重 257
二、耕地环境恶化 257
三、洪(渍)涝灾害频繁 258
四、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影响粮食生产 258
五、耕地减少速度快,后备耕地资源缺乏,粮食生产后劲不足 25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59
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加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60
二、以防洪排涝为重点,加强洪(渍)涝旱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260
三、修复被污染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261
四、巩固以商品粮为主的、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263
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263
六、发展浅海养殖 264
七、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265
第十章 华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67
第一节 区域概况 267
一、资源环境特征 267
二、农业生产概况 268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70
一、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农业有利 270
二、有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供借鉴 271
三、科教兴农和科技推广卓有成效 27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276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经营水平较低,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滞后 277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278
三、农业劳动力流转不畅,地区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279
四、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农产品价格与购销体制不协调,饲料粮短缺问题突出,养殖业面临滑坡危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较薄弱 27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80
一、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华南地区自然条件优势,建立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281
二、建立与农业企业化相适应的集约生态农业体系 283
三、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装备生态农业 285
第十一章 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87
第一节 区域概况 287
一、西南地区地域范围 287
二、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特点、资源禀赋及农业生产状况 288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292
一、本区农业自然条件与基础 292
二、西南地区农业格局 294
三、西南地区农作制 295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具优势 296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297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限制因子 297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29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01
一、要以本地区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302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305
三、以发展的眼光,提高科技创新 305
第十二章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10
第一节 区域概况 310
一、地理位置 310
二、生态环境演替趋势 311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 316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320
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日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320
二、土地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潜力较大 321
三、垂直地带性明显,作物类型多样,农业地域特色明显 322
四、辽阔的草原,优质的牧草,发展畜牧业生产得天独厚 322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323
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问题严重 323
二、人口增长过快,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发展缓慢 326
三、农业基础条件差,投入不足,产量较低 328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28
一、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8
二、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30
第十三章 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39
第一节 区域概况 339
一、自然资源概况 339
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42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347
一、青藏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347
二、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8
三、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49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 350
一、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350
二、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 352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53
一、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53
二、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55
主要参考文献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