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2
建置沿革简图 5
大事记 6
部分史事 27
第一篇 地理 32
第一章 自然地理 33
第一节 地貌、土壤 33
一、地貌 33
二、土壤 33
第二节 地名 34
一、主要地名 34
二、部分地名简释 36
第三节 河渠、水碾 38
一、河渠 38
二、水碾 39
第四节 气候 39
一、四季特征 39
二、农时季节 40
三、气象要素 40
第五节 自然灾害 41
一、洪水 41
二、干旱 42
三、风暴 42
四、冰雹 42
五、地震 42
六、雷电 43
七、霜冻 43
八、绵雨 43
九、虫害 43
第六节 资源 44
一、动物资源 44
二、植物资源 44
三、其他资源 46
第二章 政区 47
第一节 地域与区位 47
第二节 乡镇沿革 47
一、簇锦镇 47
二、华兴乡 48
三、簇桥乡 48
第三节 自然村 49
一、马家河村 49
二、新苗村 52
三、文昌村 54
四、三河村 56
五、南桥村 59
六、凉水井村 61
七、高碑村 64
八、顺江村 67
九、铁佛村 70
十、龙井村 72
十一、沈家桥村 75
附:殷家林村 77
第三章 人口 79
第一节 民国时人口简况 79
第二节 当代人口普查 81
一、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81
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81
三、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82
四、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85
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88
第三节 人力资源 91
第四节 姓氏 193
第二篇 经济 95
第一章 发展概况 96
第二章 农业 102
第一节 土地制度 102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102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103
附:自留地 106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106
一、农田建设 106
二、水利建设 107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09
一、耕作制度变化 109
二、栽种双季稻 110
第四节 农业机具 112
一、耕作工具 112
二、农机站 115
第五节 农业技术服务 116
一、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16
二、栽培技术 121
三、水稻育秧 122
四、推广杂交水稻 123
五、化学除草 123
六、免耕技术 123
七、植物保护 124
八、肥料 126
九、粮油品种 127
十、畜禽疫病防治 130
十一、禽畜品种 130
第六节 农业生产 131
一、粮食作物 131
二、经济作物 134
三、蔬菜 137
四、栽桑养蚕 139
五、水果生产 139
六、竹木、花卉生产 139
七、家畜 140
八、家禽 143
九、养蜂 144
十、养鱼 144
十一、编织 146
十二、农副产品加工 146
第七节 农村经营管理 148
一、计划管理 148
二、劳动管理 150
三、财产与物资管理 152
四、财务管理 153
五、农村会计管理 153
六、统计管理 155
第八节 收益分配 158
一、粮食分配 158
二、收益分配 163
三、农村经济总收入 167
第三章 乡镇企业 169
第一节 体制 169
第二节 管理 176
第三节 重点企业简介 179
第四节 中国西部鞋都B区 188
第五节 名优新特产品 188
附:驻乡主要企业 189
第四章 商业 191
第一节 商业沿革 191
第二节 商业机构 192
附:村(大队)代购代销店 199
第三节 商业活动 202
第四节 特色商业 205
第五章 交通 能源 邮电 金融服务设施 208
第一节 交通运输设施 208
第二节 能源供应设施 213
第三节 邮政 电信设施 214
第四节 金融服务设施 217
附:簇桥乡农村合作基金会 218
第三篇 政治 219
第一章 政党 220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地方组织 220
一、国民党地方组织 220
二、三民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 22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簇桥乡(公社)组织 220
一、1952~1971年时期的党组织 220
二、中共簇桥乡(公社)历次代表大会 222
三、中共簇桥乡(公社)历届委员会 234
四、党务 237
第三节 社团 243
一、哥老会 243
二、一贯道 244
三、乡贫下中农协会 244
四、乡老年协会 246
五、乡个体劳动者协会 246
六、乡残疾人协会 247
七、乡台侨联谊会 248
第四节 群团 251
一、工会 251
二、共产主义青年团 251
三、妇女联合会 255
第二章 政权 259
第一节 簇桥地区乡(镇)保政权设置 259
第二节 代行乡村政权的农民协会 262
第三节 簇桥乡(公社)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262
一、人民代表 262
二、人民代表大会 267
三、人大主席团 283
四、簇桥乡(公社)历届政府 284
第四节 政府机构 287
一、机构设置沿革 287
二、职能部门 288
三、机构改革 290
四、政务中心 292
五、施政方式 292
第五节 民政、司法、调解、公安、地方武装 293
一、民政 293
二、司法 295
三、调解 296
四、公安 296
五、地方武装 297
附:驻乡刑罚执行机关——四川省成都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305
第六节 工商、税务 306
一、工商 306
二、税务 306
第三章 施政纪略 308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 308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309
一、互助组 309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 309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311
第四节 粮油统购统销 312
第五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14
第六节 “四清”运动 315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16
一、“文化大革命”运动 316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18
第八节 平反冤、假、错案 320
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320
二、落实“文革”中被抄家物品的政策 320
三、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起义人员政策 320
四、落实地主、富农分子摘帽的政策 320
五、落实“整风整社”、“四清”运动中的冤假错案 320
第九节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322
第十节 开展计划生育 323
第十一节 大办沼气 328
第十二节 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329
第十三节 发展农村专业户 333
第十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 334
第十五节 招商引资 336
第十六节 城乡建设 337
一、乡镇原貌 337
二、城镇建设 337
三、农房改造 344
四、环境保护 345
五、绿化 346
第十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346
一、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46
二、创建各级文明单位 349
三、荣获各级各类奖励 350
第十八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59
第十九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361
一、推行“三个集中” 361
二、抓好“三个完善” 362
三、生活质量的跨越 362
第四章 友好往来 364
第一节 外事接待 364
一、接待外国元首 364
二、接待政党领袖 364
三、接待外国(地区)团(队)组 364
四、联合国沼气讲习班 368
第二节 国内接待 369
一、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 369
二、接待省、市、区(市)、县等领导和友好团、组 369
第三节 友好交往 371
一、城郊经济研究会 371
二、全国部分乡镇统计协会 371
第四篇 教科文卫事业 373
第一章 教育事业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第二节 教育管理 394
第三节 教师待遇 397
第四节 学生组织 399
一、童子军 399
二、学生会 399
三、红卫兵 399
四、少先队 399
五、学校共青团 399
第五节 学校简介 399
一、私塾 400
二、民众学校 401
三、学前班、幼儿园 402
四、小学 404
五、中学 408
六、驻簇桥院校 410
第六节 成人教育 411
一、扫盲 411
二、成人教育 412
三、“五·七”师大 412
四、簇桥农民就业技术培训学校 412
第二章 科技事业 4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13
第二节 科技工作 413
第三节 科技成果 414
第三章 文化事业 416
第一节 古镇变迁 416
第二节 遗址 417
一、古庙宇 417
二、古祠堂 420
三、古会馆 420
四、古桥 421
五、古井 422
六、古墓 422
七、古碑 423
八、万年台 423
第三节 烈士陵园 423
第四节 出土文物 424
第五节 文化服务机构与文化活动 424
一、服务机构 424
二、文化设施 425
三、群众文化 426
四、群众体育 429
五、电影 429
六、新闻报导 430
七、文化市场管理 430
第四章 卫生事业 431
第一节 医疗 431
一、概况 431
二、簇桥医院 432
三、村医疗站 435
四、社会办医药 435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36
第二节 防疫 436
一、爱国卫生运动 436
二、疾病防治 438
三、食品卫生监督 442
第三节 妇幼保健 443
一、机构 443
二、妇女保健 444
三、儿童保健 446
第五篇 社会 447
第一章 民俗 448
第一节 衣食住行习俗 448
第二节 婚礼习俗 451
第三节 丧礼习俗 452
第四节 造屋习俗 453
第五节 生产习俗 454
第六节 寿礼习俗 455
第七节 岁时节俗 456
第八节 人生礼仪 458
第九节 报时习俗 459
第十节 社会陋习 460
第二章 方言、歌谣 462
第一节 方音特色 462
第二节 常用谚语 462
第三节 方言词汇 467
第四节 歇后语 477
第五节 民间歌谣 480
第六篇 人物 484
一、传记 485
二、名录 486
第七篇 文录 492
一、文献 494
二、诗歌 499
三、碑记 501
四、楹联横披 502
修订续写《簇桥志》始末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