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承澹盦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7095846
  • 页数:5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针科、灸科、经穴、治疗4篇。全面详细阐述针灸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手法,取穴详明,文图并茂,充分反应了作者长期的临床经验及颇深的针灸学造诣。本书不仅是一本全面系统的针灸学著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临床体会,本书在针灸学发展史上颇有影响。

第一编 针科学篇第一章 总论 3

第一节 针术之由来 3

第二节 针术之定义 4

第三节 针之构造与种类 4

第四节 针之选择与保存 6

第二章 各论 8

第一节 刺针之练习 8

一、指力之练习 8

二、捻运之练习 9

第二节 刺针之方式 10

一、打入式 11

二、插入式 11

三、捻入式 11

第三节 刺针之方向 13

第四节 刺针之目的 14

第五节 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 15

第六节 刺针之感通作用 16

第七节 刺针前之准备与注意 17

第八节 刺针时之消毒 18

第九节 刺针时医者与病者之体位 18

一、患者之体位 19

二、医者之体位 19

第十节 进针时之程序 20

一、爪切 20

二、持针 20

三、进针 20

〔附〕徐鉴泉先生的新进针法 21

第十一节 进针后之手技 25

第十二节 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26

一、单刺术 26

二、旋捻术 26

三、雀啄术 27

四、屋漏术 27

五、置针术(即留针术) 27

六、间歇术 27

七、震颤术 28

八、乱针术 28

第十三节 出针之手技 28

第十四节 晕针之处置 28

第十五节 出针困难之处置 30

第十六节 折针之处置 31

第十七节 出针后后遗感觉之处置与防止 31

第十八节 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 32

第十九节 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 32

第二十节 针治之适应证及不适应证 33

一、适应证 33

二、不适应证 34

第二十一节 针治之禁忌 34

第二十二节 皮肤针之应用法 35

第三章 针科之科学原理 37

第一节 刺针刺激之种类 37

一、电气说(冈本爱雄氏研究) 37

二、机械的刺激(大久保适斋氏研究) 37

三、变质说 38

第二节 刺针刺激之绝缘传导 38

第三节 针治对血液之影响 38

第四节 针治止血法之理由 39

第五节 针治之科学研究 39

一、小儿针对于血液象之影响 39

二、于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下施针之影响 40

三、对于血管之广径影响 40

第六节 吉村、后藤、越智三博士之研究报告 43

第七节 刺针孔之大小 43

第八节 关于刺针点 43

结论 44

一、针对健体之刺激影响 45

二、针对病体之刺激影响 45

第二编 灸科学篇第一章 总论 49

第一节 灸法之起源 49

第二节 灸术之定义 50

第三节 施灸之原料 50

第四节 艾绒之制法 50

第五节 艾绒之保存法 51

第六节 艾灸之特殊作用 51

第七节 艾炷之大小 52

第八节 艾炷之壮数 53

第九节 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 53

第二章 各论 55

第一节 灸法之种类 55

第二节 灸术之现象 56

第三节 灸术之应用 56

第四节 灸术之医治作用 57

第五节 灸术之健体作用 58

第六节 施灸之目的 58

第七节 灸法 59

一、隔姜灸法 59

二、隔蒜灸法 60

三、豉饼灸法 60

四、附子灸法 60

五、雷火针灸法 61

六、太乙神针灸法 61

七、温针灸法 62

八、温灸法 62

九、艾炷灸法 63

第八节 施灸之方法 63

第九节 施灸之前后 63

第十节 施灸之注意 64

第十一节 灸痕化脓之理由 65

第十二节 灸后处置法 65

第十三节 灸痕化脓之防止法 66

第十四节 灸疮之洗涤法 66

第十五节 于灸痕续行施灸之方法 67

第十六节 灸与摄生 67

第十七节 施灸之禁忌 67

第三章 灸之科学研究 69

日本医学界研究灸之总括 69

一、灸对于红血球及血色素之影响 69

二、灸对于白血球之影响 70

三、灸对于噬菌作用 71

四、灸对于补体之影响 72

五、灸对于免疫体发生之影响 72

六、施灸对于血液凝固时间 73

七、施灸对于血糖之影响 73

八、灸法之本质 73

结论 74

第三编 经穴篇 77

第一章 总论 77

第一节 经穴之定义 77

〔附〕黑特氏带与经穴之关系 78

第二节 经穴之分类 79

第三节 人体各部之区别 80

一、头部 81

二、颈部及项部 82

三、躯干 82

四、四肢 84

第四节 骨度法 87

第二章 各论十四经穴 90

第一节 肺经(左右各十一穴图12) 90

一、中府(一名膺中俞、肺募) 90

二、云门 92

三、天府 93

四、侠白(一名夹白) 93

五、尺泽(一名鬼受、鬼堂) 94

六、孔最 94

七、列缺(一名童玄、腕劳) 95

八、经渠 95

九、太渊(一名太泉、鬼心) 96

十、鱼际 96

十一、少商(一名鬼信) 97

〔附〕肺经穴分寸歌 97

第二节 大肠经(左右各二十穴图13) 98

一、商阳(一名绝阳) 98

二、二间(一名间谷、周谷) 99

三、三间(一名少谷) 99

四、合谷(一名虎口) 100

五、阳溪(一名中魁) 100

六、偏历 101

七、温溜(一名逆注、蛇头、池头) 101

八、下廉 102

九、上廉 102

十、三里(一名手三里、鬼邪) 103

十一、曲池(一名鬼臣、阳泽) 103

十二、肘髎《甲乙经》作肘窌(一名肘尖) 104

十三、五里(一名尺之五里、大禁)(禁针穴) 104

十四、臂臑(一名头冲、颈冲) 104

十五、肩颙(一名中肩井、偏肩、扁骨、肩尖、颙骨) 105

十六、巨骨 105

十七、天鼎(一名天顶) 106

十八、扶突(一名水穴) 106

十九、禾髎禾窌(一名?、长颊、长髎)(禁灸) 107

二十、迎香(一名冲阳)(禁灸) 107

〔附〕大肠经穴分寸歌 108

第三节 胃经(左右各四十五穴图14①~③) 108

一、承泣(一名面窌、鼷穴)(禁针灸) 108

二、四白 110

三、巨髎(巨窌) 110

四、地仓(一名会维,胃维) 111

五、大迎(一名髓孔) 111

六、颊车(一名曲牙、机关、鬼床) 111

七、下关(禁灸) 112

八、头维(一名颡大) 112

九、人迎(一名天五会)(禁灸) 113

十、水突(一名水门、水天) 113

十一、气舍 114

十二、缺盆(一名天盖) 115

十三、气户 115

十四、库房 116

十五、屋翳 116

十六、膺窗 116

十七、孔中(禁针灸) 117

十八、乳根(一名薜息) 117

十九、不容 117

二十、承满 118

二十一、梁门 118

二十二、关门 119

二十三、太乙 119

二十四、滑肉门(一名滑幽门) 119

二十五、天枢(一名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补元) 120

二十六、外陵 120

二十七、大巨(一名腋门) 121

二十八、水道 121

二十九、归来(一名溪谷、溪穴) 121

三十、气冲(一名气街、羊屎) 122

三十一、髀关 122

三十二、伏兔(一名外丘、外沟) 123

三十三、阴市(一名阴鼎) 123

三十四、梁丘(一名鹤顶) 124

三十五、犊鼻 124

三十六、三里(一名下陵、鬼邪) 124

三十七、上巨虚(一名巨虚上廉、足之上廉) 125

三十八、条口 126

三十九、下巨虚(一名巨虚下廉) 126

四十、丰隆 126

四十一、解溪(一名鞋带) 127

四十二、冲阳(一名会原、趺阳、会涌、会骨) 128

四十三、陷谷 128

四十四、内庭 128

四十五、厉兑 129

〔附〕胃经穴分寸歌 129

第四节 脾经(左右各二十一穴图16①②) 130

一、隐白(一名鬼垒、鬼眼) 130

二、大都 131

三、太白 132

四、公孙 132

五、商丘 133

六、三阴交(一名承命、大阴、下三里) 133

七、漏谷(一名太阴络) 134

八、地机(一名脾舍、地箕) 134

九、阴陵泉 135

十、血海(一名百虫窠、血郄) 135

十一、箕门 136

十二、冲门(一名慈宫、前章门、上慈宫) 136

十三、府舍 136

十四、腹结(一名肠结、腹屈) 137

十五、大横(一名肾气、八横) 137

十六、腹哀(一名肠哀) 138

十七、食窦(一名命关) 138

十八、天溪 138

十九、胸乡 139

二十、周荣(一名周营) 139

二十一、大包(一名大胞) 140

〔附〕脾经穴分寸歌 140

第五节 心经(左右各九穴图17①~③) 140

一、极泉 140

二、青灵(禁针) 142

三、少海(一名曲节) 142

四、灵道 143

五、通里 143

六、阴郄(一名手少阴郄) 144

七、神门(一名兑冲、中都、锐中) 144

八、少府(一名兑骨) 144

九、少冲(一名经始) 145

〔附〕心经穴分寸歌 145

第六节 小肠经(左右各十九穴图18①②) 146

一、少泽(一名小吉) 146

二、前谷 146

三、后溪 147

四、腕骨(一名椀骨) 148

五、阳谷 148

六、养老 149

七、支正 149

八、小海 150

九、肩贞 150

十、臑俞 150

十一、天宗 151

十二、秉风 151

十三、曲垣 152

十四、肩外俞 152

十五、肩中俞 152

十六、天窗(一名窗笼、窗聋) 153

十七、天容 153

十八、颧髎(一名兑骨、椎髎、颧窌)“禁灸” 154

十九、听宫(一名多所闻) 154

〔附〕小肠经穴分寸歌 154

第七节 膀胱经(左右各六十七穴图19①~③) 155

一、睛明(一名泪孔)“禁灸” 155

二、攒竹(一名明光、光明、夜光、始光、员柱)“禁灸” 155

三、眉冲 157

四、曲差(一名鼻冲) 157

五、五处(一名巨处) 157

六、承光“禁灸” 158

七、通天(一名天臼、天白) 158

八、络却(一名强阳、脑盖、络郄)“禁针” 159

九、玉枕 159

十、天柱 159

十一、大杼(一名背俞) 160

十二、风门(一名热府) 160

十三、肺俞 162

十四、厥阴俞(一名厥俞、阙俞) 162

十五、心俞(一名背俞) 162

十六、督俞(一名高益、高盖) 163

十七、膈俞 163

十八、肝俞 164

十九、胆俞 165

二十、脾俞 165

二十一、胃俞 166

二十二、三焦俞 166

二十三、肾俞(一名高盖) 167

二十四、气海俞 167

二十五、大肠俞 168

二十六、关元俞 168

二十七、小肠俞 169

二十八、膀胱俞 169

二十九、中膂俞(一名脊内俞、中膂内俞) 170

三十、白环俞(一名玉环俞、玉房俞)“禁灸” 170

三十一、上髎 170

三十二、次髎 171

三十三、中髎(一名中空) 171

三十四、下髎 172

三十五、会阳(一名利机) 172

三十六、附分 172

三十七、魄户 173

三十八、膏肓 173

三十九、神堂 174

四十、譩譆 174

四十一、膈关 175

四十二、魂门 175

四十三、阳纲 175

四十四、意舍 176

四十五、胃仓 176

四十六、肓门 177

四十七、志室(一名精宫) 177

四十八、胞肓 177

四十九、秩边 178

五十、承扶(一名内郄、阴关、皮郄) 178

五十一、殷门 179

五十二、浮郄 179

五十三、委阳 180

五十四、委中(一名血郄、中郄、郄中) 180

五十五、合阳 181

五十六、承筋(一名腨肠、直肠)“禁针” 181

五十七、承山(一名肠山、肉柱、鱼腹) 182

五十八、飞阳(一名飞扬、厥阳) 182

五十九、跗阳(一名附阳) 183

六十、昆仑 183

六十一、仆参(一名安邪) 184

六十二、申脉(一名阳跷、鬼路) 184

六十三、金门(一名关梁、梁关) 185

六十四、京骨 185

六十五、束骨 185

六十六、通谷 186

六十七、至阴 186

〔附〕膀胱经穴分寸歌 187

第八节 肾经(左右各二十七穴图23①②、图24) 188

一、涌泉(一名蹶心、地冲) 188

二、然谷(然骨、龙渊、龙泉) 190

三、太溪(一名吕细) 190

四、大钟 191

五、水泉 191

六、照海(一名阴蹻) 191

七、复溜(一名伏白、昌阳、伏臼、外命) 192

八、交信 193

九、筑宾(一名腿肚、腨肠) 193

十、阴谷 193

十一、横骨(一名下极、屈骨、曲骨) 194

十二、大赫(一名阴维、阴关) 194

十三、气穴(一名胞门、子户) 195

十四、四满(一名髓府、髓中) 195

十五、中注 195

十六、肓俞 196

十七、商曲(一名高曲) 196

十八、石关(一名石阙) 197

十九、阴都(一名通关、食宫) 197

二十、通谷(一名通谷) 197

二十一、幽门(一名上门) 198

二十二、步廊(一名步郎) 198

二十三、神封 199

二十四、灵墟 199

二十五、神藏 199

二十六、彧中 200

二十七、俞府(一名输府) 200

〔附〕肾经穴分寸歌 201

第九节 心包络经(左右各九穴图25①②) 201

一、天池(一名天会) 201

二、天泉(一名天温、天湿) 203

三、曲泽 203

四、郄门 203

五、间使(一名鬼路) 204

六、内关 204

七、大陵(一名鬼心) 205

八、劳宫(一名五里、掌中) 205

九、中冲 206

〔附〕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206

第十节 三焦经(左右各二十三穴图26①②) 206

一、关冲 206

二、液门(一名掖门、腋门) 208

三、中渚 208

四、阳池(一名别阳) 208

五、外关 209

六、支沟(一名飞虎) 209

七、会宗(禁针) 210

八、三阳络(一名通间、通门) 210

九、四渎 210

十、天井 211

十一、清冷渊(一名清冷泉、青昊) 211

十二、消泺(一名消烁) 212

十三、臑会(一名臑需俞、臑交、臑窌) 212

十四、肩髎(一名肩窌) 213

十五、天髎 213

十六、天牖(一名天听) 213

十七、翳风 214

十八、瘈脉(一名资脉、体脉) 214

十九、颅息 215

二十、角孙 215

二十一、耳门 215

二十二、和髎(一名和窌、禾髎) 216

二十三、丝竹空(一名巨髎、目髎) 216

〔附〕三焦经穴分寸歌 217

第十一节 胆经(左右各四十四穴图27、图28、图29) 217

一、瞳子髎(一名太阳、前关、后曲) 217

二、听会(一名听呵、后关) 218

三、客主人(一名客王、客主、上关) 219

四、颔厌 220

五、悬颅 221

六、悬厘 221

七、曲鬓(一名曲发) 221

八、率角(一名蟀谷、率骨) 222

九、天冲 222

十、浮白 223

十一、窍阴(一名枕骨) 223

十二、完骨 223

十三、本神 224

十四、阳白 224

十五、临泣 225

十六、目窗(一名至荣) 225

十七、正营 226

十八、承灵“禁针” 226

十九、脑空(一名颞颥) 226

二十、风池 227

二十一、肩井(一名膊井) 227

二十二、渊腋(一名腋门、泉腋)“禁灸穴” 228

二十三、辄筋 228

二十四、日月(一名神光、胆募) 229

二十五、京门(一名气府、气俞、肾募) 229

二十六、带脉 229

二十七、五枢 230

二十八、维道(一名外枢) 230

二十九、居髎(一名居窌) 231

三十、环跳(一名环谷、髋骨、髀枢) 231

三十一、风市 231

三十二、中渎 232

三十三、阳关(一名关陵、寒府、阳陵、关阳)“禁灸” 232

三十四、阳陵泉 233

三十五、阳交(一名别阳、足窌、足髎) 233

三十六、外丘 234

三十七、光明 234

三十八、阳辅(一名绝骨、分间) 234

三十九、悬钟(一名绝骨) 235

四十、丘墟 235

四十一、临泣(一名足临泣) 236

四十二、地五会 236

四十三、侠溪(一名夹溪) 237

四十四、窍阴(一名足窍阴) 237

〔附〕胆经穴分寸歌 237

第十二节 肝经(左右各十四穴图30、图31) 238

一、大敦(一名大顺、水泉) 238

二、行间 240

三、太冲 241

四、中封(一名悬泉) 241

五、蠡沟(一名交仪) 242

六、中都(一名中郄、太阴) 242

七、膝关 242

八、曲泉 243

九、阴包(一名阴胞) 243

十、五里 244

十一、阴廉 244

十二、急脉 245

十三、章门(一名长平、胁窌、肋髎、肘尖、后章门) 245

十四、期门(一名肝募) 245

〔附〕肝经穴分寸歌 246

第十三节 督脉(中线凡二十八穴图32、图33、图34) 246

一、长强(一名气之阴郄、厥骨、尾翠骨、穷骨、龟尾、骨骶、龙虎) 246

二、腰俞(一名背解、髓空、腰户、腰柱) 248

三、阳关 248

四、命门(一名属累、竹杖) 249

五、悬枢 249

六、脊中(一名神宗、脊俞、脊柱) 250

七、中枢 250

八、筋缩 251

九、至阳 251

十、灵台 251

十一、神道 252

十二、身柱 252

十三、陶道 252

十四、大椎(一名百劳) 253

十五、哑门(一名舌横、喑门、舌厌) 253

十六、风府(一名舌本、思枕、曹溪) 254

十七、脑户(一名匝风、会额、合颅) 254

十八、强间(一名大羽) 254

十九、后顶(一名交冲) 255

二十、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巅上、天满、湼丸宫) 255

二十一、前顶 255

二十二、囟会(一名卤门、顶门、前头百会) 256

二十三、上星(一名神堂、明堂、思堂) 256

二十四、神庭(一名发际) 256

二十五、素髎(一名面王、准头) 257

二十六、水沟(一名人中、鬼宫) 257

二十七、兑端 258

二十八、龈交 258

〔附〕督脉穴分寸歌 258

第十四节 任脉(中线凡二十四穴图35、图36) 259

一、会阴(一名屏翳、下极、金门) 259

二、曲骨(一名屈骨、回骨、尿胞) 259

三、中极(一名气原、玉泉) 261

四、关元(一名次门、下纪、大中极、丹田) 261

五、石门(一名利机、精露、丹田、命门) 262

六、气海(一名脖胦、下肓、丹田) 262

七、阴交(一名少关、横户、丹田) 263

八、神阙(一名气舍、脐中) 263

九、水分(一名分水、中守) 264

十、下脘(一名下管) 264

十一、建里 265

十二、中脘(一名太仓、胃脘、上纪、中管、胃募) 265

十三、上脘(一名上纪、上管、胃管) 265

十四、巨阙(一名心募) 266

十五、鸠尾(一名尾翳、?酐) 266

十六、中庭 267

十七、膻中(一名元儿、元见、上气海、胸堂) 267

十八、玉堂(一名玉英) 268

十九、紫宫 268

二十、华盖 268

二十一、璇玑 269

二十二、天突(一名天瞿、玉户) 269

二十三、廉泉(一名本池、舌本) 270

二十四、承浆(一名天池、悬浆、鬼市) 270

〔附〕任脉穴分寸歌 271

附录 经外奇穴 272

第四编 治疗篇 289

总论 289

第一章 针灸与疾病 289

第一节 针灸与免疫 290

第二节 针灸与杀菌 291

第三节 针灸与消炎 291

第四节 针灸与营养 292

第五节 针灸与镇静 293

第六节 针灸与强壮 293

第七节 针灸与收敛 294

第八节 针灸与强心 295

第九节 针灸与利尿、通便、发汗 296

第二章 刺激点与疾病 298

第一节 强壮作用之刺激点 299

第二节 镇静作用之刺激点 300

第三节 调整作用之刺激点 301

第四节 其他疾病之刺激点 302

第五节 结论 303

一、皮肤针之叩打部位 304

二、吸筒应用法 305

第三章 提供初学针灸之临床应用及参考一些问题 307

第一节 针灸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问题 307

第二节 如何决定病症之应针或应灸 308

第三节 如何避免针治危险 309

第四节 针灸刺激强弱之适用及针刺程序 310

第五节 针灸效果不一致之原因 311

第六节 针与灸效果之特点 312

结论 312

各论 313

第一章 呼吸器病 313

第一节 喉头疾患 313

一、急性喉头炎(喉风、急喉痹) 313

二、慢性喉头炎(阴虚喉痛) 314

三、喉头结核(喉痹失音、喉癣) 315

四、喉头癌 316

五、喉头肌麻痹(喑、失音、嘶嗄) 316

六、声门痉挛(急痫之类) 317

七、声门水肿(马脾风之类) 318

第二节 气管及支气管疾患 319

一、气管炎(燥咳之类) 319

二、急性支气管炎(重伤风、风温咳嗽) 319

三、慢性支气管炎(老咳、痰饮咳嗽) 320

四、支气管扩张(痰嗽、湿痰) 321

五、支气管喘息(喘急、气喘、喘促、哮喘) 322

第三节 肺脏疾患 323

一、支气管肺炎(痰热喘嗽) 323

二、大叶性肺炎、亦名真性肺炎或纤维素性肺炎(肺风痰喘、温邪犯肺) 324

三、肺水肿(马脾风) 325

四、肺气肿(肺胀) 326

五、肺结核(痨瘵、传尸、肺痨) 326

六、肺脓疡与肺坏疽(肺痈) 330

第四节 胸膜疾患 331

一、胸膜炎(胸痛、悬饮) 331

二、气胸(胸胁气痛) 332

三、水胸(水结胸类之病) 333

第二章 循环器病 334

第一节 心脏疾患 334

一、心绞痛(狭心症)(真心痛) 334

二、急性心脏内膜炎(心痛、热传心包) 335

三、心脏瓣膜症(怔忡、心动悸) 336

四、急性心肌炎(热入心包) 338

五、脂肪心(短气、虚喘之类) 338

六、神经性心悸亢进(心悸、怔忡之类) 339

第二节 脉管之疾患 340

一、动脉硬化(肝阳) 340

二、肩凝(肩背痛) 341

第三节 血液病 341

一、贫血(血虚) 341

二、萎黄病(萎黄、黄胖病) 342

三、白血病 343

第三章 消化器病 345

第一节 口腔疾患 345

一、卡他性口腔炎(口疮、口糜) 345

二、鹅口疮(鹅口、雪口) 346

三、亚布答性口内炎(口舌疮) 346

四、扁桃腺炎(乳蛾、喉蛾) 347

五、耳下腺炎(痄腮、发颐) 348

六、流涎症(流涎、涎潮) 348

七、齿痛(牙痛、龋齿) 349

第二节 咽头疾患 350

一、急性咽头炎(风热咽喉痛) 350

二、慢性喉头炎(阴虚喉痹之类) 351

第三节 食道疾患 351

一、卡他性食道炎(咽食痛) 351

二、食道癌(食膈) 352

三、食道狭窄(热膈、痰膈) 352

四、食道痉挛(胸口痛、气痛) 353

五、食道麻痹(噎塞) 354

第四节 胃疾患 354

一、急性胃炎(伤食、呕吐) 354

二、慢性胃炎(嘈杂) 355

三、胃癌(膈食、反胃) 356

四、胃痉挛(又名胃神经痛、胃疝痛)(心痛、肝气痛) 357

五、胃扩张(胃胀) 359

六、胃溃疡(胃脘痛、血痛) 360

七、胃下垂(嗳气嘈杂) 361

八、神经性消化不良(胃气) 362

九、神经性呕吐(呕吐) 363

十、胃酸过多症(吞酸) 363

十一、胃肌衰弱(胃弱) 364

第五节 肠疾患 365

一、急性肠炎(食泻、热泻) 365

二、慢性肠炎(寒泻、痛泻) 367

三、阑尾炎(缩脚小肠痈) 367

四、肠结核(肠痨) 368

五、肠疝痛(腹痛) 369

六、肠弛缓症(大便虚秘) 370

七、习惯性便秘(血虚便秘) 370

八、十二指肠溃疡(心脘痛) 371

九、腹泻(泄泻) 372

十、肠狭窄症(脾约) 373

十一、直肠炎(痢疾) 373

十二、痔 374

第六节 腹膜疾患 375

一、腹膜炎(急性者飞尸、遁疰,慢性者称腹满痛) 375

二、腹水(水蛊) 376

第七节 肝胆疾患(附脾肿大) 377

一、肝硬化(血蛊、单腹蛊) 377

二、卡他性黄疸(谷疸) 378

三、传染性黄疸(阳黄、湿热黄) 379

四、郁滞性黄疸(阴黄疸) 379

五、胆石痛(肝胃气) 380

六、脾肿大(痞块) 381

第四章 泌尿生殖器病 382

第一节 肾脏疾患 382

一、急性肾炎(风水) 382

二、慢性肾炎(浮肿) 383

三、萎缩肾(老人溺多) 383

四、肾盂炎(腰痛) 384

第二节 膀胱疾患 385

一、膀胱炎(急性太阳蓄水症,慢性热淋) 385

二、血尿(小便血) 386

三、膀胱麻痹(癃闭、遗溺) 386

四、膀胱痉挛(气淋) 387

五、膀胱结石(砂淋、石淋) 388

六、遗尿(尿床) 388

七、尿失禁(溺沥) 389

第三节 尿道疾患 390

尿道炎(癃疝) 390

第四节 生殖器疾患 390

一、阴痿(阳痿) 390

二、遗精(梦遗) 391

三、睾丸炎(溃疝、?疝) 391

四、前列腺炎(瘕疝) 392

五、淋病(白浊) 393

第五章 脑及脊髓及神经系病 395

第一节 脑髓疾患 395

一、脑贫血(血亏) 395

二、脑充血(肝阳上逆) 396

三、脑溢血(中风) 396

四、习惯性头痛(头风) 398

五、脑动脉硬化(肝阳) 399

六、麻痹狂(癫狂) 399

七、偏执狂(文痴) 400

第二节 脊髓疾患 401

一、脊髓炎(瘫痪) 401

二、急性脊髓膜炎(痉病) 402

三、脊髓痨 402

四、压迫性脊髓炎(龟背) 403

五、慢性脊髓前角炎(风瘫) 404

第三节 末梢神经疾患 405

甲、知觉障碍 405

指趾尖知觉异常症 405

乙、神经痛 406

一、后头神经痛(头痛) 406

二、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面痛、偏头痛) 406

三、颈臂神经痛(手臂痛、肩胛痛、胸胁痛) 407

(一)桡骨神经痛 408

(二)正中神经痛 408

(三)尺骨神经痛 408

(四)胸廓前神经痛 409

(五)胸长神经痛 409

(六)肩胛上神经痛 409

(七)肩胛下神经痛 409

(八)腋窝神经痛 409

四、肋间神经痛(胁肋痛) 410

五、腰神经痛(腰痛) 410

六、股神经痛(腿股痛) 411

七、股外皮神经痛(大腿痛) 411

八、闭锁神经痛(胯痛) 412

九、精系神经痛(睾丸痛) 412

十、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腿股风) 412

十一、关节神经痛(骨节痛) 413

丙、运动神经麻痹 414

一、颜面神经麻痹(口眼口斜) 414

二、三叉神经麻痹 415

三、舌下神经麻痹(言语謇涩) 416

四、眼肌麻痹(斜眼、斗眼) 416

五、副神经麻痹(歪头) 417

六、桡骨神经麻痹(手腕无力) 418

七、正中神经麻痹(猴爪风) 418

八、尺骨神经麻痹(拳手) 419

九、肩胛部之麻痹 419

(一)胸长神经麻痹(手不能举) 419

(二)肩胛背神经麻痹(手不能后转) 420

(三)肩胛下神经麻痹(手不能反) 420

十、腋窝神经麻痹(手不能举) 420

十一、横膈膜麻痹(气短) 421

十二、胸廓前神经麻痹(手不能抱) 421

十三、腹肌麻痹(腰尻强直) 422

十四、下肢诸神经麻痹 422

(一)股神经麻痹(足不能提) 422

(二)闭锁神经麻痹(腿不能叉开) 422

(三)坐骨神经麻痹(股难伸屈) 423

(四)胫骨神经麻痹(跛脚、外拐脚) 423

(五)腓骨神经麻痹(足跛、内拐脚) 424

第四节 运动神经痉挛 425

一、颜面神经痉挛(肌肉瞤动) 425

二、舌下神经痉挛(舌强) 425

三、三叉神经痉挛(口噤、齘齿) 426

四、颈肌与项肌痉挛(失枕、歪头、摇头) 426

五、腓肠肌痉挛(转筋) 427

六、发作性横膈膜痉挛(呃逆、吃逆、作噫、噎、哕) 427

七、强直性横膈膜痉挛(中恶) 428

第五节 炎性及变性神经变化 428

一、原发性神经炎(肌肤热痛) 428

二、续发性单发性神经炎 428

三、多发性神经炎 429

〔附〕 430

一、脚气 430

二、荨麻疹 431

第六节 官能的神经病 432

一、神经衰弱症(阴虚) 432

二、癫痫(五痫) 433

三、惊厥 435

四、癔病(脏躁) 436

五、职业性痉挛(附书痉) 437

六、搐搦(抽搐) 438

七、舞蹈病 439

八、晕船 440

九、指趾拘缓 440

十、震颤麻痹 441

十一、偏头痛 442

第七节 运动器病 443

一、急性关节风湿病(风痹) 443

二、慢性关节风湿病(痛风) 444

三、肌肉风湿病(肌肉痛) 445

四、膝关节炎(鹤膝风) 447

五、淋毒性关节炎 448

六、肌炎(湿痹) 448

七、尿酸性关节炎(痛风) 448

八、佝偻病(鸡胸龟背) 449

第六章 妇人科病 451

第一节 内外阴部疾患 451

一、阴道炎(阴痛) 451

二、阴门瘙痒症(阴痒) 451

第二节 子宫及卵巢疾患 452

一、急慢性子宫内膜炎 452

二、急慢性子宫实质炎 453

三、子宫外膜炎 454

四、子宫癌肿(崩漏) 454

五、子宫肌肿 455

六、子宫痉挛(小腹冲痛) 456

七、子宫出血(血崩) 456

八、卵巢炎 457

第三节 其他妇科疾患 458

一、乳腺炎(乳痈) 458

二、乳房痛 458

三、妊娠呕吐(恶阻) 459

四、习惯性流产(小产) 460

五、月经困难(痛经) 460

六、月经闭止(停经、倒经) 461

第七章 小儿科病 462

一、小儿惊厥(客忤) 462

二、百日咳(顿咳) 462

三、脊髓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下肢痿废) 463

〔附〕腺病 464

第八章 内分泌障碍 465

一、甲状腺肥大(瘿气) 465

二、黏液水肿 466

三、指端肥厚 466

四、爱迪生氏病(黑疽) 466

第九章 新陈代谢病 468

一、糖尿病(消渴) 468

二、尿崩 468

第十章 五官器病 470

第一节 眼疾患 470

一、结膜充血(赤目) 470

二、夜盲(雀盲) 470

三、眼睑缘炎(烂弦风) 471

四、泪囊炎(眼漏) 471

五、颗粒性结膜炎(沙眼) 472

第二节 耳鼻疾患 473

一、中耳炎(聤耳) 473

二、副鼻窦炎(脑漏) 473

三、急性及慢性鼻炎(鼻渊) 474

四、衄血(鼻衄) 475

第十一章 传染病 476

第一节 十大传染病 476

一、赤痢 附(疫痢) 476

二、霍乱 477

三、鼠疫 478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惊风) 480

第二节 其他之传染病 481

一、麻疹 481

二、疟疾 482

三、感冒(伤风) 483

四、流行性感冒(风温) 483

五、麻风(大麻风) 484

附录一 针灸治疗分类摘要 486

内景篇 486

外景篇 489

杂病篇 499

灸治篇 508

附录二 备查药方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