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中国解释学的研究现状 1
二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8
三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5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两大阐释原则 21
第一节 “以意逆志”论——偏于客观的文学阐释原则 22
一 “志”——文学阐释的根本目标 23
二 “意”——文学阐释的主体意识 27
三 “逆”——现实视域与初始视域的融合 30
第二节 “诗无达诂”论——偏于主观的文学阐释原则 34
一 “诗无达诂”——作品“原意”说的破除 35
二 “见仁见智”——解释者的能动参与 39
三 “从变从义”——文学解释的自由与限制 43
第三节 中西诗学解释学比较 46
一 “以意逆志”论与西方客观解释学理论之比较 47
二 “诗无达诂”论与西方主观解释学理论之比较 52
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文本理解途径 57
第一节 “品味”——作品整体韵味的把捉 58
一 “品味”的文本理解过程 59
二 “品味”的审美心理特征 66
三 “品味”的诗学解释学效应 73
第二节 “涵泳”——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 77
一 “晓得意思好处”——文本理解的深度模式 79
二 “涵泳”——文本理解的具体途径 81
三 “兴起”与“就《诗》”——文本理解的自由与限制 88
第三节 “自得”——解释者自由理解的实现 93
一 “自得”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94
二 “自得”的解释学阈限 98
三 “自得”的实现条件 104
第三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诗性阐释方式 110
第一节 “象喻”的诗性阐释方式 111
一 “象喻”的产生及发展 112
二 “象喻”的诗性特征 123
三 “象喻”的文化成因 127
第二节 “摘句”的诗性阐释方式 131
一 “摘句”的形成及发展 132
二 “摘句”的诗性特征 137
三 “摘句”的文化成因 143
第三节 “论诗诗”的诗性阐释方式 147
一 “论诗诗”的形成及发展 148
二 “论诗诗”的诗性特征 153
三 “论诗诗”的文化成因 157
第四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与儒、道、释思想 161
第一节 “依经立义”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161
一 汉儒说《诗》的政教阐释取向 163
二 汉儒说《诗》的“美”、“刺”理解模式 167
三 汉儒说《诗》的“比”、“兴”释义方法 172
第二节 “得意忘言”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176
一 老、庄的“言不尽意”论 177
二 王弼的“得意忘言”论 181
三 “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185
第三节 “妙悟”、“活参”论——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186
一 “妙悟”的佛禅本义与“妙悟”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187
二 “活参”的佛禅本义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195
结束语 202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