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学的转生和形成 1
一、何谓“理学” 1
二、理学的思想来源 10
三、理学的形成 18
第二章 朱熹生活的时代、身世和经历 29
一、生活的时代 29
二、身世和经历 34
三、著作考释 60
第三章 朱熹的经济思想 66
一、贫富论 66
二、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论 70
三、薄取于民与俭奢适中论 77
四、开源节流论 81
五、井田论 91
六、货币论 97
第四章 朱熹的政治学说 103
一、政治概念的内涵 103
二、天理君权论和对君权的限制 106
三、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09
四、为政以德与为政以刑 118
五、人才问题 127
第五章 朱熹哲学的逻辑结构 137
一、哲学逻辑结构 137
二、理、太极和道 141
三、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的关系 171
四、气、阴阳和器 184
五、理、太极和道的流行、分殊说 199
第六章 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学说 213
一、宇宙论 214
二、天文论 220
三、气象论 229
第七章 形神、魂魄、鬼神的学说 236
一、形神论 236
二、魂魄论 239
三、鬼神论 248
第八章 一二、动静、化变、中庸的学说 255
一、一二论 255
二、动静论 264
三、化与变 277
四、中庸说 284
第九章 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 294
一、格物与致知 294
二、积累与贯通 306
三、知觉与心思 313
四、持敬、去欲的主体修养 325
五、知先行后与知行互发 330
第十章 性、心、情的学说 340
一、何谓性 340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351
三、道心与人心 369
四、情与才 380
第十一章 美善、文道、诗理的美学思想 392
一、美与善 392
二、文与道 399
三、诗与理 407
四、自然与规模 410
第十二章 理欲、义利及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思想 418
一、天理与人欲 419
二、义与利 429
三、三纲与五常 435
第十三章 心术、王霸、道统的历史观 448
一、心术论 448
二、王霸之辨 451
三、元、会、运、世说 456
四、道统论 457
第十四章 朱熹的史学思想 461
一、天理与史事的融合 461
二、历史评价的价值标准 464
三、经与史的先后、体用论 467
四、史学的核心精神 470
五、史笔之准绳 475
第十五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479
一、教育目的 479
二、教育内容 486
三、教学方法 493
四、读书方法 496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504
一、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被抬高 505
二、为何成为官方哲学 510
修订版后记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