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师生生命共同体的学校:上海市竹园中学实践中的教育学与管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学军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44402569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上海市竹园中学创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师生生命共同体,在它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努力,使学校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总论 站在新世纪高度的思考一、教育学与管理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1

(一)教育学是育人之学:本质是发现人与发展人 1

1.传统观念之反思 2

2.现代教育之思考 3

(二)管理学是用人之学:核心是研究人与成就人 7

1.传统观念之反思 8

2.现代管理之思考 9

二、师生生命共同体——现代学校的全新理念 11

(一)生命共同体: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 11

1.基本概念 11

2.主要特征 14

(二)学校的未来:走向师生生命共同体 16

1.学校的历史嬗变 16

2.学校的现代发展 20

学校管理篇 让学校走向师生生命共同体一、理性的思索 26

(一)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催生教师教育理想,点燃教师教育激情 26

1.教育之魂:教育理想与教育激情 26

2.管理之道:用人所长与成人之美 28

(二)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释放教师全部潜能,实现教师自身价值 30

1.释放教师全部潜能 30

2.实现教师自身价值 32

(三)学校管理的主导方式:倾听、沟通、合作、激励 32

1.倾听——学校管理的“软化剂” 32

2.沟通——学校管理的“润滑剂” 33

3.合作——学校管理的“黏合剂” 34

4.激励——学校管理的“催化剂” 35

二、成功的探索 37

(一)制度创新:从制度到文化 37

1.我们的认识 37

2.我们的实践 40

(二)管理方式:从命令到聆听 58

1.我们的认识 58

2.我们的实践 61

(三)机构设置:从垂直到扁平 65

1.我们的认识 65

2.我们的实践 67

(四)中层处室:从服从到参谋 73

1.我们的认识 73

2.我们的实践 76

(五)组室建设:从竞争到合作 80

1.我们的认识 80

2.我们的实践 82

(六)评价体系:从判定到激励 89

1.我们的认识 89

2.我们的实践 91

班级管理篇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一、理性的思索 95

(一)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对班集体科学定性,给班主任准确定位 95

1.班集体的性质:一个和谐生活的微型社会 95

2.班主任的角色:一个丰富多彩的角色承担 97

(二)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成长机会,使每个学生有公平的发展权利 98

1.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成长机会 99

2.使每个学生有公平的发展权利 101

(三)班级管理的主导方式:平等、自主、关爱、欣赏 102

1.平等——班级工作的基本原则 102

2.自主——班级工作的根本目的 104

3.关爱——班级工作的重要基础 105

4.欣赏——班级工作的主要技巧 106

二、成功的探索 108

(一)爱心与耐心:班主任的基本素养与技能 108

1.我们的认识 108

2.我们的实践 109

(二)欣赏与赞赏:学生成长与成功的催化剂 118

1.我们的认识 118

2.我们的实践 120

(三)规范与自主: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130

1.我们的认识 130

2.我们的实践 132

(四)班规与班约: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143

1.我们的认识 143

2.我们的实践 145

(五)成长与快乐: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152

1.我们的认识 152

2.我们的实践 154

(六)定位与突破:对班主任工作的新审视 168

1.我们的认识 168

2.我们的实践 169

课堂教学篇 让课堂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理性的思索 184

(一)核心理念: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学成为心灵的交流 184

1.课堂的本质 184

2.教学的本质 186

(二)终极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梦想,使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 188

1.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梦想 188

2.使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 189

(三)主导方式:参与、互动、探究、体验 191

1.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 191

2.和谐互动——课堂中学生主要的行为模式 192

3.合作探究——课堂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194

4.真切体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195

二、成功的探索 197

(一)关注全体学生 197

1.我们的认识 197

2.我们的实践 199

(二)创设问题情境 204

1.我们的认识 204

2.我们的实践 206

(三)善于引导探究 213

1.我们的认识 213

2.我们的实践 215

(四)鼓励思维碰撞 222

1.我们的认识 222

2.我们的实践 224

(五)注重体验感悟 231

1.我们的认识 231

2.我们的实践 233

(六)强化授之以渔 238

1.我们的认识 238

2.我们的实践 240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