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学的起源和史官建置 3
一、远古的传说 3
二、记事方法 5
三、史官建置 8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史学 11
一、《尚书》、《周书》、《春秋》 11
二、《左传》、《国语》 15
三、《战国策》、《世本》 17
四、《穆天子传》、《山海经》 19
五、《吕氏春秋》 21
六、周秦史学的成就 22
第三章 两汉的史学 25
一、纪传体通史的创立——《史记》 26
(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26
(二)《史记》的特点 26
(三)司马迁在史学上的地位 35
二、纪传体断代史的创作——《汉书》 37
(一)《汉书》的作者班固 37
(二)《汉书》的特点 37
(三)对《汉书》的评价 40
三、《汉纪》 41
(一)《汉纪》的作者荀悦 41
(二)《汉纪》的内容和特点 41
(三)后人对《汉纪》的评论 43
四、《东观汉纪》 44
五、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 45
六、两汉史学的成就 46
第四章 魏晋的史学 52
一、三国时期的史学 52
(一)三国史的记注 52
(二)古史的研究 53
(三)汉史的研究 54
二、两晋时期的史学 54
(一)晋史的编写 54
(二)三国历史的编写:陈寿《三国志》 56
(三)汉史的编纂 58
(四)《竹书纪年》的发现 59
(五)地区历史的编写:常璩《华阳国志》 59
第五章 南北朝的史学 61
一、南朝时期的史学 61
(一)刘宋的史学 61
(二)齐代的史学 66
(三)梁代的史学 69
(四)陈代的史学 72
二、十六国的史学 72
三、北朝时期的史学 74
(一)北魏的史学 74
(二)北齐的史学 77
(三)北周的史学 80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成就 80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史学 85
一、隋代的史学 87
(一)魏澹《魏书》 87
(二)李德林《齐史》 88
(三)王劭《齐志》与《隋书》 88
(四)地志书 93
(五)类书 94
二、唐代的史学 95
(一)前代史的编订 95
(二)史学评论专著的出现——刘知几《史通》 108
(三)典志体史书的创立——杜佑《通典》 124
(四)地志书 129
(五)类书 131
(六)其他:史汉三史的注 132
三、五代的史学 133
(一)五代十国编纂实录 133
(二)刘昫等《旧唐书》 133
第七章 宋代的史学 136
一、前代史书的编修——薛居正等《旧五代史》 138
二、旧史的重订 142
(一)欧阳修等《新唐书》 142
(二)欧阳修《新五代史》 145
三、编年史的发展——司马光《资治通鉴》 147
(一)编写的目的和方法 148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 149
(三)《资治通鉴》的缺点 151
四、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52
(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53
(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54
(三)刘恕《通鉴外纪》 155
(四)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 155
五、纪事本末体的创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55
(一)作者生平和编写方法 155
(二)纪事本末体裁的优越性 158
(三)《通鉴纪事本末》的内容和观点 160
六、郑樵与《通志》 161
(一)作者生平和写史经过 162
(二)《通志》的内容和观点 164
(三)对郑樵的评价 171
七、地理书的编辑 174
(一)乐史《太平寰宇记》 174
(二)王存《元丰九域志》 175
(三)欧阳忞《舆地广记》等 176
(四)郡邑志 176
八、典章制度的断代史 177
(一)王溥《唐会要》和《五代会要》 177
(二)徐天麟《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 179
(三)《宋会要辑稿》 180
九、类书的编纂 181
(一)《太平御览》 181
(二)《册府元龟》 183
(三)王应麟《玉海》 184
十、目录学 185
(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185
(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186
(三)尤袤《遂初堂书目》 186
(四)郑樵在目录学上的成就 187
十一、隋唐两宋时期史学的成就 187
第八章 元代的史学 191
一、马端临《文献通考》 192
(一)作者生平 192
(二)《文献通考》的内容 192
(三)《文献通考》的优点 193
(四)《文献通考》对修史者的影响 195
二、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 196
(一)三史编写经过 196
(二)《宋史》的内容和优缺点 198
(三)《辽史》的内容和优缺点 199
(四)《金史》的内容和优缺点 201
(五)后人对三史的评论 202
三、记载典章制度的史籍 203
(一)皇朝《经世大典》 203
(二)《元典章》 204
(三)《通制条格》 204
四、方志 205
(一)《元大一统志》 205
(二)《云南志略》 205
五、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206
六、改编旧史 208
(一)郝经改编《续后汉书》 208
(二)陈柽《通鉴续编》 208
第九章 明代的史学 209
一、明代史学概述 209
(一)明代社会的特点 209
(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 213
(三)明代史学的特点 215
二、前朝史书的编修 216
(一)宋濂等《元史》 216
(二)《宋史》的改修 220
三、编年体史著的编纂和纪事本末体史著的续作 222
(一)编年体史著的编修 222
(二)纪事本末体史著的续作 223
四、方志学和地理学 225
(一)总志的编辑 225
(二)各省通志,府、州、县志 226
(三)地理学:《徐霞客游记》 227
五、典制体要籍和《明实录》 229
(一)《大明会典》 229
(二)《永乐大典》 230
(三)《皇明经世文编》 232
(四)《明实录》 233
六、目录学 234
(一)官藏书目 234
(二)私家书目 235
第十章 明代的野史及其他 238
一、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238
(一)文学修养和复古思想 239
(二)记述内容和直笔精神 239
(三)揭露隐私,纠正谬误 240
(四)补充史实 241
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242
(一)内容丰富,取材可靠 243
(二)补充史实 244
(三)充实资料,发表评论 245
(四)揭露腐败和残暴 246
(五)赞扬好人好事 247
(六)考证历史 250
三、谈迁《国榷》 251
(一)直书实录,纠正错误 252
(二)勤于考订 253
(三)评论历史 254
四、李贽的史学思想 257
(一)反理学,批孔孟 258
(二)重视生产,赞扬改革 259
(三)评论历史人物 260
五、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和邓元锡《明书》 262
(一)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 262
(二)邓元锡《明书》 263
六、元明时期史学的成就 264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的史学 267
一、清代前期史学概述 267
(一)清朝的文化专制和《四库全书》的编纂 267
(二)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批判陈腐理学的史学著作 268
(三)清代的文字狱和乾嘉史学 269
二、编修《明史》与研究古史 273
(一)《明史》的编修 273
(二)张岱、查继佐、计六奇和温睿临研究的明代史 278
(三)古史的研究 299
三、清代的考据学 308
(一)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309
(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312
(三)赵翼《廿二史札记》 313
第十二章 编年、纪事本末、学术史、丛书、类书的编纂 320
一、编年体史著 320
(一)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320
(二)毕沅《续资治通鉴》 321
(三)陈鹤《明纪》 322
二、纪事本末体史著 323
(一)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323
(二)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325
(三)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327
三、学术史 329
(一)黄宗羲《明儒学案》 329
(二)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 332
(三)江藩《汉学师承记》 333
四、类书与丛书 333
(一)《古今图书集成》 334
(二)《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 335
第十三章 方志、典志体史书和目录学 339
一、方志的编修 339
二、沿革地理的研究 341
(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341
(二)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347
三、史料的记注及典志体史书的续编 350
(一)《清实录》与《东华录》 350
(二)续三通 352
(三)清三通 353
(四)《清会典》 355
四、目录学 355
(一)官藏书目 356
(二)私家书目 360
第十四章 史评专著 361
一、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宋论》 361
(一)历史进化论 361
(二)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362
(三)史学观点 364
(四)民族意识 366
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368
(一)历史学上的贡献 369
(二)方志学上的主要见解 374
(三)主修诸志 380
(四)目录学上的成就 383
三、清代前期史学的成就 387
主要参考书目 389
后记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