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中国奴隶制社会及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 19
第一章 殷代与西周的思想 21
第一节 殷代和西周的传统思想 21
第二节 西周末年天道观的动摇 27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与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墨显学 32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发展 32
第二节 孔子的思想 37
第三节 前期墨家的思想 44
第三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与诸子学派的发展 52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社会与思潮特点 52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道家流派 55
第三节 战国前期的儒家——子思和孟轲 68
第四节 战国前期的唯物主义思潮和进步思想 72
第五节 战国时代认识论、逻辑思想中两条路线的斗争 84
第四章 百家学说的总结 96
第一节 战国末年社会的封建化过程 96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化 98
第三节 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103
第四节 法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结束 109
第五节 战国末年结束“百家争鸣”的思潮 115
第二篇 中国封建制社会前期的思想 117
第一章 经学成为官方正宗思想 119
第一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形成 119
第二节 汉初的子学余绪与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 124
第三节 司马迁的唯物主义观点 133
第二章 反对统治阶级神学思想的斗争的高涨 137
第一节 两汉之际的谶纬、古文经学和异端思想 137
第二节 王充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附张衡思想) 144
第三节 汉末对政治、法律、道德的批判思想 153
第三章 魏晋玄学与反玄学 163
第一节 玄学的社会根源 163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流派 168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反玄学的思想 175
第四章 佛教、道教的传布与神灭论的发展 181
第一节 南北朝的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181
第二节 南北朝的佛学和道教思想 185
第三节 范缜的神灭论 190
第三篇 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第一阶段的思想 197
第一章 唐初的社会和思想 199
第一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 199
第二节 隋唐之际的佛学 204
第三节 傅奕的反佛斗争和吕才对术数迷信的批判 208
第四节 武周时期新兴的佛学宗派 213
第五节 刘知幾史学中的哲学思想 217
第二章 唐中叶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潮及其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20
第一节 唐代后半期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220
第二节 道学的先驱者韩愈和李翱 227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232
第四节 牛僧孺的无神论思想 243
第三章 北宋的社会矛盾与理论斗争 246
第一节 宋初的学术思想与王安石新学的兴起 246
第二节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257
第三节 关学与张载的哲学思想 265
第四章 南宋的道学与反道学的斗争 271
第一节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 271
第二节 陆九渊的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 276
第三节 陈亮、叶適对道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280
第四节 封建制社会后期的道教 289
第五章 元代与明代前期的思想 293
第一节 元代与明代前期的社会及其思想界 293
第二节 元代进步学者的思想 295
第三节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学派 299
第四节 黄绾和王廷相对道学的批判 304
第四篇 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第二阶段的思想 311
第一章 晚明进步社会思潮的流派及其特点 313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社会历史与进步社会思潮的概貌 313
第二节 泰州学派创始者王良的思想 319
第三节 泰州学派继承者何心隐与罗汝芳的思想 326
第四节 李贽的反封建思想与哲学观点 333
第五节 吕坤对道学的叛离 342
第六节 东林、复社的活动及其社会思想 347
第七节 明中叶以后传入的西学 354
第八节 晚明的自然科学思想 360
第二章 清初早期启蒙思潮 370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 370
第二节 方以智的学术思想与哲学观点 371
第三节 王夫之的思想及其学术贡献 380
第四节 黄宗羲、陈确对道学的批判和唐甄的政治与军事思想 388
第五节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附李颙的思想) 395
第六节 颜元学派及其思想 400
第七节 清初其他进步思想家 405
第三章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的清代思想 413
第一节 乾嘉时期的中国社会与思潮 413
第二节 戴震的思想及其对道学的批判 419
第三节 洪亮吉的无神论思想及其社会观点 425
第四节 浙东学派的史学思想(附汪中思想) 431
第五节 焦循的学术和思想 438
第六节 阮元的学术观点及其唯心主义认识论 444
第五篇 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 451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 453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与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界概况 453
第二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462
第三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469
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思想与封建反动思想的对立 477
第一节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 477
第二节 洪仁玕的思想 489
第三节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498
第三章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的社会思潮 505
第一节 洋务派思想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505
第二节 李善兰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思想 513
第三节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518
第四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 524
第一节 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及其历史特点 524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530
第三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 537
第四节 谭嗣同的《仁学》及其思想 544
第五节 严复介绍的西学及其思想 553
第六节 旧学对新学的反动 562
第五章 辛亥革命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567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67
第二节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582
第三节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哲学观点 592
第四节 章太炎早期的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 605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思潮和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思想 617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潮 617
第二节 蔡元培和鲁迅的思想 625
第三节 陈独秀的早期思想和李大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