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地震和地震成因 1
1.2 地震的宏观现象 2
1.3 地震灾害 3
1.4 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减轻地震灾害面临的问题 4
1.5 解决减轻地震灾害面临问题的构想 5
1.6 地震灾害比较学的内涵 7
1.7 比较研究地震的基本情况 8
1.8 灾害风险管理名词术语 11
1.9 唐山地震和阪神-淡路地震的经验教训 13
1.10 比较研究地区的特点 14
1.11 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大地震灾害 16
1.12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灾害比较的数学方法 23
2.1 拓扑指数法 23
2.2 生态位法 28
2.3 图论法 32
参考文献 34
第3章 地震和地质 36
3.1 地震 36
3.2 地质 39
3.3 余震 41
3.4 地面破坏 43
3.5 强地面运动 47
3.6 场地反应 49
3.7 结语 52
参考文献 54
第4章 地基、基础和房屋建筑的地震性状 56
4.1 地基 56
4.2 基础 57
4.3 加筋土 59
4.4 地基加固 60
4.5 房屋建筑 60
4.6 结论 74
参考文献 75
第5章 生命线系统的地震性状 77
5.1 交通系统(铁路和公路) 77
5.2 水库、水闸和扬水站 85
5.3 港口 87
5.4 地下结构 88
5.5 煤气传输系统和供热系统 88
5.6 供水系统 91
5.7 排水系统 97
5.8 供电系统 100
5.9 通信系统 102
5.10 机场 105
5.11 震后火灾 105
5.12 结语 106
参考文献 109
第6章 降低地震风险 110
6.1 风险识别和减灾规划 110
6.2 应急反应 111
6.3 规范、标准和规程 113
6.4 新技术应用 122
6.5 城市规划 124
6.6 房屋建筑和工程抗震加固 127
6.7 金融工具 130
6.8 结语 134
参考文献 137
第7章 灾后恢复重建 140
7.1 引言 140
7.2 生活恢复 141
7.3 恢复重建政策 142
7.4 临时住房 144
7.5 住房重建 145
7.6 经济复兴 146
7.7 恢复重建模型 147
7.8 恢复重建经验 148
7.9 结语 150
参考文献 152
第8章 建设抗灾城市 153
8.1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分析 153
8.2 决策制定 156
8.3 资源管理 157
8.4 城市规划和恢复重建规划 157
8.5 经济损失分析 160
8.6 社会恢复 163
8.7 灾害垃圾管理 170
8.8 采用环境友善技术 171
8.9 结语 171
参考文献 173
第9章 中国-日本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比较 174
9.1 引言 174
9.2 日本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和对策 175
9.3 中国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和对策 182
9.4 日本防灾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 185
9.5 结语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10章 非结构地震性状 192
10.1 引言 192
10.2 非结构地震安全的重要性 192
10.3 建筑非结构 198
10.4 机械非结构 207
10.5 电气非结构 211
10.6 非结构震害控制 212
10.7 非结构抗震设计规定 215
10.8 结语 217
参考文献 217
全书参考文献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