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1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8
三、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四、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3
五、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价值 15
第一篇 系统自然观和自然的演化 18
第一章 系统自然观 18
第一节 自然观的演变 18
一、自然和自然观的内在关联 18
二、自然观的演变 18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 24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24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28
三、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 46
第二章 自然的演化 51
第一节 自然演化的科学图景 51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51
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53
三、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53
第二节 自然演化的序向和机制 54
一、自然演化的序向 54
二、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58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62
第三章 科学发现 62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 62
一、什么是科学 62
二、什么是技术 66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67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活动结构和科学方法 68
一、科学认识的系统结构 68
二、研究领域的活动结构 70
三、科学方法的性质和类型 72
四、科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73
第三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75
一、科学问题 75
二、科研选题及选题的基本原则 78
第四节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途径 80
一、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80
二、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81
三、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82
四、“观察渗透理论” 86
第四章 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 89
第一节 科学抽象 89
一、科学抽象的含义及方法 89
二、科学抽象的过程 90
三、科学抽象的作用 91
四、科学抽象的成果 92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95
一、分析和综合 95
二、归纳和演绎 97
三、公理化方法 100
四、类比方法 101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103
一、形象思维 103
二、直觉思维 105
第五章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109
第一节 科学假说 109
一、科学假说及其特征 109
二、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11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 112
四、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14
五、科学假说的检验 115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18
一、科学理论及其结构 118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19
三、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 121
四、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124
第六章 技术研究和技术方法(上) 134
第一节 技术研究概述 134
一、技术研究的特点 134
二、技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136
三、技术研究的基本程序 137
四、技术发展的模式 139
第二节 技术方法论一般原理 140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40
二、技术方法的层次性 142
三、技术方法的历史发展 142
四、技术方法在技术活动中的作用 144
第三节 技术问题与技术目标 145
一、技术问题及其来源 145
二、技术立项应遵循的原则 146
三、技术目标的确立 147
第四节 技术预测 149
一、技术预测的内涵 150
二、技术预测的原则和程序 150
三、技术预测的主要方法 152
四、技术预测的准确度问题 153
第五节 技术后果评估 154
一、技术评估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155
二、技术评估的程序 156
三、技术评估的特点 156
四、技术评估的主要方法 157
第七章 技术研究和技术方法(下) 160
第一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 160
一、技术原理构思及其类型 160
二、技术构思的思维形式 161
三、技术构思的主要方法 162
第二节 技术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66
一、技术方案及其设计 166
二、技术设计要素 167
三、技术设计的原则 168
四、现代设计方法 169
五、技术设计的方法论流派 173
六、技术方案的评价 174
第三节 技术试验与技术实施 177
一、技术试验的作用及特点 177
二、技术试验的类型 178
三、技术试验的程序 179
四、技术实施 180
第八章 技术创新 182
第一节 创新的概述 182
一、创新理论 182
二、创新的层次 18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 186
一、渐进创新和突破性创新 186
二、技术推动创新和市场拉动创新 188
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 189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机制 191
一、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191
二、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192
三、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194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环境 196
一、经济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196
二、社会制度模式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197
三、社会文化背景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198
第九章 系统科学方法 200
第一节 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 200
一、系统思维的发展史 200
二、系统思维的特征和意义 203
三、系统方法 204
第二节 信息科学及信息方法 207
一、信息科学 207
二、什么是信息和信息量 209
三、信息方法的基础:信息技术 211
第三节 控制论和控制论方法 214
一、控制论发展史 214
二、控制系统的基本属性 218
三、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20
第四节 自组织方法 223
一、自组织 223
二、自组织方法的基本内容 224
三、自组织方法的启示 225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227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22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227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227
二、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230
三、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2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35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条件 235
二、构建科学技术运行的支持系统 23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244
一、大科学和高技术 244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245
三、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 246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25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51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51
二、科技进步促进世界经济形成和持续增长 257
三、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 25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62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262
二、科技进步与社会革命 264
第三节 科学技术对文化进步的作用 268
一、科学的自然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268
二、科学方法是促进思维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268
三、科学精神是精神文化的首要动力 269
四、科学技术为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269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270
第十二章 科技、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72
第一节 科学与人文——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 272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272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缘起 274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277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价值观 279
一、全球问题 280
二、人和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281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283
第三节 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86
一、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86
二、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287
第四节 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 29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290
二、循环经济发展观 293
三、科学发展观 295
参考书目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