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朝权力一统与士人议政的冲突 1
一、吕不韦引进士人与文化建设 1
二、秦始皇权力绝对化与焚书坑儒 5
1.秦始皇在争天下中与士人携手 5
2.皇权绝对化与排斥理智——焚书坑儒 11
三、坑边犹有未烧书 19
四、“革命论”与士人参加造反 22
第二章 汉代儒士“士大夫”模式的形成 27
一、汉初百家余绪中的士人 27
1.秦汉递变与士人的反思 27
2.除挟书律与百家再兴 35
3.武力功臣居位与士人的怨望 37
二、独尊儒术与儒士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柱 41
1.儒术成为帝王政治的一部分 42
2.儒士成为官僚的预备队 44
三、儒家经典的神化与思想禁锢 51
1.神化儒家经典与教条主义 52
2.非圣无法,言奇者见疑 59
3.经学化的被动性思维方式 63
四、士人进一步臣仆化 72
1.皇权绝对至上论与士人的臣仆化 72
2.帝王成为最高经师,儒士学生化 79
3.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82
五、儒士“士大夫”化 88
1.士的分类及属性 88
2.儒生与文吏的融合 91
3.“士大夫”的特点 97
第三章 儒士与儒术政治化和社会化 101
一、儒生与儒术政治化 101
1.儒术与君主专制制度 102
2.儒术与政治运作 115
3.儒术与政治合理性解释 126
4.儒术与政治角斗 131
二、儒士与儒家观念社会化 132
1.学校与儒家思想的传播 132
2.社会对儒学的追求和利用 138
3.循吏与儒家观念行政化 140
4.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标准化 144
第四章 士人在道与王权之间的选择 150
一、道与王权的相辅与相背 150
1.道对王权的肯定 151
2.现实王权与道的相背 152
二、正学以言多悲剧 155
三、先知先觉者的忧患 163
四、曲学阿世之辈多腾达 174
五、两难之间选择者的苦闷 180
六、独立思考与思想多元的变态发展 184
1.儒家的在官与在野之争 184
2.官学内部的分化与儒学的多样化 190
3.思想多元与多样的变态发展 194
第五章 秦汉隐士 199
一、隐士的生活环境 199
二、隐士的类分与价值取向 204
1.追求思想自由者 204
2.守志自重者 206
3.待时静观者 207
4.存身求生者 209
5.沽名钓誉者 212
三、隐士的社会价值 214
1.隐士与社会政治 214
2.隐士与文化的发展 216
第六章 士人与汉代社会关系 220
一、士人——官僚——地主循环结构 220
1.士人与官僚 220
2.士人、官僚与地主 224
3.士人——官僚——地主循环结构与封建统治 225
二、学人、门生、故吏集团 227
1.家学与世家 227
2.门生、故吏集团 230
三、士人与社会上下交流 237
四、士人群体性的社会活动 240
1.中国最早的太学生运动 240
2.儒家理想主义与王莽改制 242
3.清议与党人太学生运动 249
第七章 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 259
一、曹操与谋士群 260
1.谋士与曹操的功业 260
2.“破浮华交会之徒”与名士之死 262
二、建安七子的活跃与消沉 267
三、竹林七贤的分化 271
第八章 魏晋风度 276
一、士人与玄学 278
1.玄学——魏晋的时代精神 278
2.清谈面面观 292
3.玄学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300
二、士人与药及酒 308
1.服药种种 308
2.饮酒百态 314
3.宽衣与裸袒 320
三、士人的新观念 325
1.自我意识的觉醒 325
2.对美的新追求 332
3.知识妇女的新风貌 341
第九章 门第与士人文化 348
一、积世文儒,文才相继 348
二、门第教育 儒学传家 352
三、家学与文化发展 359
第十章 士人与宗教 367
一、佛教思想的积极传播者 367
二、名士与名僧 374
三、士人与道教 382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隐士 389
一、隐士与政治风云 389
二、形形色色的隐逸思想 395
1.玄学思潮与隐逸 395
2.佛、道教思想与隐逸 399
三、隐士与社会文化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