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潜明兹著
  • 出 版 社: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08077348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系统的中国神话学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重在描述晚清以来百年间中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以主要的神话学家为线索,分别对鲁迅、茅盾、闻一多、顾颉刚、钟敬文、袁珂等神话研究大家的神话学研究成果作了评述。下篇以专题的形式尝试性地构建了中国神话学的体系,包括多维视角的神话学、神话再建的复苏、中原神话研究的兴起、生殖文化与生殖神话、少数民族神话和台港神话学。

百年神话研究略论(代序) 1

第一章 晚清神话观 ——中国神话学形成的转折 1

一 种族发生学的神话观 1

二 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6

三 神话的教育作用 9

四 比较研究的萌芽 11

五 小结 14

第二章 鲁迅是中国神话学的承前启后者 17

一 神话研究基本理论 19

1.礼赞反抗神 19

2.谈神思 23

3.阐释神话 27

4.论神话的界限 31

二 《故事新编》中的神话观 36

1.对神话创造美的再现与升华 37

2.赋予古神话传说以新意 39

3.取古神话传说的“愤怒之音” 41

4.民族精英的象征 44

5.对神话再创造的新开拓 46

三 伟大的承前启后者 47

第三章 茅盾是现代神话学的奠基者 50

一 从事神话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50

二 与人类学派的关系 52

三 对神话性质的论述 56

四 论神话的演化 60

五 对中国上古神话系统的认识与分类 65

六 在比较神话学上的贡献 70

七 将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 75

八 历史地位 79

第四章 闻一多在现代神话学上的建树 82

一 对龙考证的重大意义 82

1.对神话研究的推进 82

2.科学需要想象 85

3.解开了一个荒古之谜 87

4.打开神秘之宫的一把钥匙 90

二 对道教与神仙的考释 92

1.道教溯源 93

2.唯灵论与神仙说 95

3.小结 97

三 从端午考窥其神话观 98

四 《神话与诗》的神话学价值 106

第五章 顾颉刚的古史神话观 108

一 一位有争议的学者 108

二 古史神话观的形成 111

三 古史神话层累观 116

1.什么是古史神话层累观 116

2.古史神话层累观的核心 119

3.古史神话层累说的影响 123

四 古史神话分化演变说 124

1.分化演变说的形成 124

2.由繁到简的演变 126

3.由简到繁的演变分化 128

4.由神到人的历史化 131

5.神话历史化的社会原因 133

五 质疑与再评价 135

1.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 135

2.如何看待古史神话中的人物 137

3.根本问题在哪里 141

第六章 钟敬文的民俗学神话学 144

一 钟敬文之路 145

二 理性思考的标志性成果 146

三 一种模式的成功与局限 149

四 成名作《槃瓠神话的考察》 150

五 从1949年到1957年的钟敬文 154

六 沉默中的沉思 156

七 民俗学神话学的复苏 160

1.西汉帛画中的神话 160

2.新时期钟敬文的民俗学神话学 161

八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165

第七章 袁珂对当代神话学的贡献 169

一 一位著述丰富的神话学家 169

二 对神话的基本态度 172

三 研究、注释《山海经》 176

1.对《山海经》的注释 176

2.对《山海经》成书的时地及篇目考 180

3.对《山海经》所存作品之分类 182

四 对神话的起源、发展和流传、演变的见解 184

五 对神话界限认识的转变 190

六 第一部中国神话史 195

1.概貌 195

2.著作者神话学基本观点的体现 196

3.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199

4.待思考的问题 202

第八章 多维视角的神话学(上) 204

一 神话思维与神话哲学 204

1.神话思维之思考 204

2.向神话哲学探路 210

二 神话与古代宗教研究 223

1.原始神话与原始宗教 223

2.最早的宗教形式——图腾崇拜最早的神话——图腾神话 226

3.《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229

三 艺术的起源与神话的起源 233

1.原始——神话思维 233

2.古人直观之猜测 235

3.一个世界性的谜 236

4.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与人类形成的理论 237

5.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中介”是什么? 239

6.普列汉诺夫对马、恩有关理论的发展和缺陷 240

7.几种神话起源的观点 241

8.神话与诗 245

第九章 多维视角的神话学(中) 251

四 神话分类研究 251

1.几种不同的神话分类 252

2.《中国上古神话》 254

3.对创世神话的分类与研究 260

五 环太平洋文化的神话比较研究 262

1.比较研究的三原则 263

2.三原则的初步实践 264

3.太阳神世袭的趋同表现 265

4.对太阳与神鸟关系的揭示 266

5.弃子英雄的类型 267

6.神话英雄的本质 268

7.治水英雄的可比性 269

8.不死的英雄 270

9.富有新意的比较神话学 271

六 马昌仪与《山海经》 271

1.一部有观赏、收藏、研究价值的古本图及图说 273

2.图文并茂的比较研究 276

3.非一朝一夕之功 278

第十章 多维视角的神话学(下) 279

七 神话与习俗研究 279

1.彝族礼俗中的神话 279

2.敦煌民间信仰的《白泽精怪图》与神话 282

3.从沅湘少数民族习俗考《九歌》及其诸神 284

八 神话与仙话 290

1.昆仑神话与蓬莱仙话 290

2.神话与仙话的复杂关系 292

3.神话与仙话的本质区别 293

4.一点补充 297

第十一章 神话再建的复苏(上) 299

一 龙谜新解 299

1.龙形多变,龙性莫测 299

2.龙为客观实体说 302

3.龙的主体原型与生殖崇拜 314

4.如何理解龙的多元化 320

二 凤的源流 329

1.鸵鸟说 332

2.殷族起源说 333

3.由多元走向一统 334

4.北方民族的鹰 340

5.火凤凰 345

第十二章 神话再建的复苏(下) 348

三 鱼神话与鱼文化 348

四 蛙神话与蛙文化 353

1.蛙→女娲 353

2.蛙、娲与月亮神话 355

3.蛙神话与稻作文化 358

4.蛙神话的普遍性 360

五 虎神话与虎文化 362

1.矛盾的统一体 362

2.民间艺术及古代文物的虎形象 366

3.“彝族文化学派”论虎 369

4.对“虎宇宙观”论的质疑 376

5.小结 377

六 葫芦神话与葫芦文化 378

七 西汉帛画中神话及其文化族属 382

1.烛龙说与女娲说 383

2.南方少数民族女神说 386

3.族属 388

第十三章 中原神话研究的兴起 390

一 古典神话的活型态遍布中原 391

二 惊叹之余的思考与探索 394

1.盘古研究 394

2.伏羲——一座尚未完全开掘的宝库,一个更加难解的难题 402

3.蚩尤信仰及其文化 405

第十四章 生殖文化与生殖神话 414

一 神话透露的远古信息 416

二 图腾与神话新解 421

1.何星亮的“求安说” 422

2.赵国华的生殖崇拜论 423

三 从神话看图腾的层次及生殖神的演进 429

1.图腾的分类 430

2.生殖神的演进 431

四 生殖神话、生殖崇拜与古代文化 434

1.祖先崇拜是生殖崇拜的承绪 434

2.用生殖崇拜文化观解《周易》 437

3.从生殖崇拜到儒道互补 441

五 对神话与生殖崇拜文化的理论思考 444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449

一 萨满文化与神话 449

1.蒙古族的神话遗存 450

2.女真一满族神话的披露与研究 451

3.赫哲族神话的梳理 465

4.鄂伦春族的神话信息 467

5.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 468

二 用现代思维看原始人的神话世界 469

1.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469

2.东巴文化与纳西族神话 474

3.白族本主神话与密教神话 482

4.苗族的多神崇拜 484

5.《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 485

三 史诗中的神话 488

1.神话的系统化与整合 488

2.佛教神话向英雄史诗的渗透 494

第十六章台、港神话学 506

一 文化史学派在神话学上的尝试——《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 507

1.对中国神话的总体观念 508

2.殷商、东夷与通古斯族 509

3.朱蒙神话所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511

4.傣族的创世神话与旧约创世记之比较 513

5.高山族的创世神话 515

6.石崇拜的神话传说研究 517

7.幽冥信仰与夸父神话 520

二 文化人类学对台湾神话学的影响 523

1.铜鼓的起源及其神话传说 523

2.“三代”文化与神话 526

3.楚文化中的神话 532

4.从民间信仰探民俗艺术之源 534

5.月亮崇拜一元论 538

三 神话学为古典文学研究开辟新路 541

1.对中国原始变形神话的试探 543

2.神话与小说 547

3.诗与神话 551

4.神话与戏剧文学 553

5.神话·屈赋·西亚起源论 554

四 香港神话学信息 557

1.《神话·礼仪·文学》 557

2.《中国神话研究》 559

五 余论 560

附录 哀悼我的学术伴侣 563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