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知识考察 8
2.1 “现代性工程”与知识体系转型 9
2.2 美学的诞生与现代性的悖论 10
2.3 审美现代性与文学自治思潮的共生性 22
2.4 汉语“文学”的语源演变与“纯文学”意识的产生 27
2.5 “纯文学”的含混性 31
2.5.1 多重“他者”导致的含混性 31
2.5.2 中国现代经验导致的含混性 37
2.6 文学自治思潮对于汉语文学理论的意义 45
2.7 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历史分期 50
第三章 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萌芽 55
3.1 德国美学思想的传播与文学自治思潮的初兴 55
3.1.1 中国现代性转型与德国美学思想的四大相关性 55
3.1.2 早期文学自治思想中的审美精神 60
3.2 启蒙情结:改良派文学观对文学自治思潮的抵制 76
3.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自治理念 81
3.3.1 语言变革与“活文学”精神 82
3.3.2 进入新文学定义的文学独立意识 84
3.3.3 进入新文学定义的现代人道关怀 88
3.4 人生派与艺术派对峙中文学自治理念的走向 95
3.4.1 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歧和论争 97
3.4.2 人生派与艺术派的调和与转化 104
3.5 “艺术的人生观”:宗白华早期美学思想与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美学形态 108
3.5.1 王国维、鲁迅以后:中国知识界接受德国美学的第三种范式 109
3.5.2 文学自治思潮的美学理论建设 124
3.6 小结 134
第四章 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发展 136
4.1 从“白话诗”到“纯诗”: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推进 138
4.1.1 早期新诗的“非诗化”倾向与初步的理论检讨 138
4.1.2 诗的情感: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走向诗本位的第一个里程碑 141
4.1.3 诗的文体:新月派的“格律化运动”,走向诗本位的第二个里程碑 143
4.1.4 诗的思维:象征派的“纯粹诗歌”,走向诗本位的第三个里程碑 154
4.1.5 诗的现代性: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学,走向诗本位的第四个里程碑 166
4.2 京派: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集结 200
4.2.1 周作人与《骆驼草》:京派的寂寞引子 205
4.2.2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的峥嵘标志 217
4.2.3 朱光潜与《文学杂志》:京派的刹那芳华 231
4.3 上海的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偏锋 244
4.3.1 启蒙化与浪漫化:中国主流知识界对唯美—颓废主义的接受 245
4.3.2 感官化与浅俗化:上海的唯美—颓废主义文学 252
4.4 小结 264
第五章 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的调整和消歇 266
5.1 在现代主义的道路上 267
5.1.1 李健吾:最初的尝试者 269
5.1.2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 276
5.2 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 287
5.3 小结 292
第六章 结语:文学自治思潮的兴衰与文学知识生产的现代变迁 295
6.1 文学自治思潮在现代的兴起与文艺学的成立 296
6.2 文学自治思潮在当前的困境与文艺学的危机 303
6.3 新学科的可能性:关于文学知识生产的当代设想 312
参考文献 321
后记 327